分享

长寿路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0
长寿路
 发布时间:2008-11-19 

    19世纪末,公共租界向西扩展至苏州河小沙渡一带,1900年工部局开始辟筑长寿路,东起苏州河广肇渡口附近,西至曹家渡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当时以19世纪英国驻厦门、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领事劳勃生之名命名为劳勃生路,1943年改以四川省长寿县名明明。1953年在东端建长寿路桥,与广肇路(今天目西路)相接。现东起长寿路桥,西南至曹家渡连接长宁路,全长3140米,是上海市西区的一条主要干道。
    20世纪初筑路以后,外商与民族资本家纷纷在沿路及附近开设工厂。其中有英商企业白礼氏洋烛厂(后为上海减速机械厂)、江苏药水厂、公益纱厂(后为上海第七毛纺厂)、美商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后为上海灯泡厂)挪威商斯堪脱维亚啤酒厂(后为上海啤酒厂)。日商则先后开设19家纺织厂,如内外棉各厂和日华各厂等。华商有薄益沙厂、统益纱厂、阜丰面粉场、华生电器厂等。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地区逐渐成为轻纺工业集中之地。
    许多工厂的开设,吸引了大批从江苏、安徽、山东逃荒的农民来此谋生,他们在周边地区搭建棚屋居住,形成密集的小巷狭弄,其中较大的为药水弄,因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此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起,这里又出现许多旧里工房。抗战初期,闸北、虹口地区大批居民迁入、药水弄地域日益扩大。上海解放前夕,共有4000多间草房,人口近16万人,为上海较大的棚户区之一。卫生设施简陋,也没有水电设备,疫病时常发生,流氓、恶霸横行,居民死亡率很高。居民中间长期流传着:“吃水不清,点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1985年7月,药水弄改造工程开工,大批棚户被拆除,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95年完工,在原地建成一座座新型住宅大楼,被命名为长寿新村。
    因居民聚居,商肆日盛,今长寿路、西康路口一带在20世纪20年代已是沪西商业中心。1926年在路口建有一座钟塔,人称大自鸣钟。此后,这一带也习称为“大自鸣钟”。新中国建立后该地区经过行业调整,合并小店,增减商户,形成一大批大中型专业特色商店,有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恒大绸布商店、嘉羚时装商店、长江日用杂品商店、民康中药店等。1992年7月,原大自鸣钟地区成为普陀区第一块土地批租之地,建造起维多利大厦(今命名为维多利广场),此后又有多处土地批租,建造商住大楼,面貌逐渐起了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