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的建筑群中,有座独立临江的“信号台”,塔高50迷,属国内罕见的阿脱如婆式,该台建于1907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里建造“信号台”,究竟有什么用处?
据《退醒庐笔记》“大潮”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二日……是日白昼东北风大作,且有暴雨,午潮盛涨,拍岸平堤,骎骎乎已有漫溢之势,逮至晚间,甫及半夜,潮倏又骤至,以致怒涛汹涌,沿浦滩华租各界无不水深过膝,几如尽在泽国之中。……子夜过后,四马路一带地形卑下之处竟至断绝交通,巡捕房已不便办公,用小驳船以载送工役作陆地行舟之举,直至天明始渐消退,居民已大半一夜无眠,店铺货物之为水毁损不可数计,而尤以浦滨各洋栈下层堆积之货受害更巨。”于是应江海关之请在外滩设“信旗台”,其经费由英、法两工董局担任;而一切通报事宜,则由徐家汇天文台主之,故俗称“天文信旗台”。据《上海轶事大观》记载:信号台“(一)报午时记号;(二)报大戟山所测风信号:大戟山在长江口外洋面,西人名为鄂斯拉弗。上午九点二刻台上扯挂旗章,以报本日上午九点在大戟山所测之风力及风行方向。三)报沿海一带风信记号。其记码旗章自零号至九号止(即万国公例之记码旗)。”因此,该台实为报汛的“气象信号台”。
1993年9月,在外滩二期工程实施中,由于“信号台”处于新建的外滩东侧慢车道中,为保护古典建筑,决定将其向东北方向整体移动26米,经过精密勘测,制定施工方案,于9月底圆满完成。
如今当你漫步外滩,在草坪映绿、游客如潮的背景下,欣赏两岸不同风格的艺术建筑时,就会看到那座被位移的“信号台”,这也是标志着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