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龙、通平号横渡大洋(中)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1
天龙、通平号横渡大洋(中)
 发布时间:2008-12-29 

作者:邢建榕

天龙号


  贰  “天龙号”首航成功
    中国航运公司代理着好几家航运公司,旗下公司中有一艘船,名为“天龙号”,原是英国1922年出厂的散装货轮,载重量10471吨,抗战胜利后由大振船业公司从英商手中购得,并交由中国航运公司代理。
    董浩云决定利用这艘万吨轮首航大西洋,造造声势,他估计这桩买卖亏本居多,但亏本也要做,有的事情,不能光算经济账。他对大家说:“我们要勉为其难,积极进行远洋航运,目的有三:象征国力、交流文化、活动经济。”
    为了顺利实施首航任务,董浩云开始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五六十人的船队,这些人以前都在“红烟囱”、“蓝烟囱”或者叫什么“丸”的外轮上工作过,跑过远洋,经验丰富,在船长陈青岩(中途因病改由梅汝楷)的带领下,准备横渡大西洋,目的地是法国。
    临行前,董浩云夫妇在南京路燕云楼设宴,为全体船员饯行。席间,董浩云颇为动情,频频举杯祝酒:“祝全体船员好运、顺风,祝天龙旗开得胜,为悬挂中国国旗的天龙轮首创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之壮举干杯!”
    1947年8月4日,一声汽笛长鸣,天龙轮自上海起航。
    船先到南库页岛,承运新闻纸后,9月上旬回到上海,然后南下,途经新加坡、进马六甲海峡,出印度洋,于亚丁港稍加逗留,即沿红海上溯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有风高浪急,也有风平浪静,历经三大洋的洗礼,天龙号终于在10月27日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的哈佛港。
    轮船在等候检疫和领港的时候,船员们分批登岸休假。
    有两位船员前往离哈佛港不远的巴黎观光,因语言不通,向一名华人模样的先生问路。当这名华侨得知他们是来自祖国的亲人,而且是驾驶万吨轮远航到达法国时,深感惊讶,回去后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华人社区。消息传开了,大家才知道有一艘中国轮船已经到了法国,而且就停泊在哈佛港。
    11月4日下午,天龙号上忽然来了一批华侨,个个兴高采烈,其中为首一名华人,是中国驻法领事馆的官员,他说:“今天有华侨来说,有一艘来自祖国的远洋轮船,我们当地的华侨都非常兴奋,一致相约,前来祝贺!”
    原来,天龙轮此次远航,事先没有任何宣传,因此到了法国之后,并未引起中国驻法机构和当地华人的注意。华侨们一方面赶紧通知中国驻法国的总领事馆和新闻处,一方面要组织代表前往哈佛港参观,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
    船员们与他们一一握手,热情招待,并带领他们登上轮船参观。有的老华侨第一次看见来自祖国的船只,紧紧拉住船员的手,久久不肯放松,有的连忙打听国内的情形,说着说着,流下激动的眼泪。
    11月8日,天龙轮离开哈佛港,沿着英吉利海峡继续向西行驶,开始横渡大西洋。11月29日,轮船抵达美国的若弗克港。
    天龙号成功首航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国内舆论也是一片称赞。
    《大公报》以《中国国旗飘扬大西洋》为题发表文章:“天龙轮航程数万里,行程遍及中、英、美、苏、法,她是中国的访问使者,亦象征着五强密切联系。在各国时,都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在中国航运史上,可称创造,真是值得我们骄傲而夸耀……天龙轮虽只是一普通的商轮,但她的背后有四亿五千万人们做她的后盾。”
    在上海的董浩云当时生着病,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病也好了一半。他即兴写下诗四首,其一云:
    天龙巨轮驶远洋,
    中苏美法充桥梁;  
    国航史上空前笔,
    书生志高意义扬。
    1948年元旦,董浩云早早起来,摊开日记,再次默写下这四首诗。

摘自:《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