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印刷史 一、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率我真 2012-12-21

中国印刷史

一、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一)什么是印刷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和指南针、火药、造纸共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把文字刻在陶器上的图片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有人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这是再恰当不过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印刷呢?

  就字面意义而言,着有痕迹谓之印,涂擦谓之刷。用刷涂擦而使有痕迹着於其他物体,谓之印刷。 简而言之,印刷就是生产印刷物的工业。印刷物的生产,与印章类似。先刻印章(版),后使印章(版)沾着上印油,再将印章(版)上的印油转移于纸、帛、皮等承印物上,即成印刷品。

树皮布印花图片

  就科学观点而言,凡在物体上(狭义的仅就纸张而言)着有痕迹,而该痕迹(经多量复制)能对光的照射发生反射或吸收作用,透过人眼,使人的视觉神经辨识出该痕迹的形状与色调,谓之印刷。
  
  就文化观点而言,印刷是表达及流传人类思想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印刷,系以毛刷醮墨涂布于印版之上,覆纸于版面,再用另一干毛刷在纸背轻刷之,则版上凸起的反向文字印墨,即在纸上印为正向文字墨印,因一刷即得一印,故称印刷。

  就一般而言,印刷乃是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将图像或文字原稿制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经加压将色料印墨转移于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而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工业工程。

甲骨文图片

  现在早已不用刷印,甚至有无需加压,即能印出复制品来的印刷方法。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印章图片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改变了这种面貌,人们积累的经验可以写成文字,进行大批量的复制、传播,这就是社会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新石器时期出现、并用于文字符号和图案的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刻方向发展。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前的商殷时期,已用于甲骨文字的雕刻了。到了西周,镌刻技术与古老的冶炼技术相结合,出现和发展了铸造或镌刻文字的青铜器皿。东周迄秦,石刻之风日益盛行,使得这一古老的手工雕刻技术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飞跃性进展,并开印章盖印之先河。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秦汉以来的盖印封泥、模印砖瓦,属于手工雕刻应用领域的扩展和转印复制术的广泛应用。至于尔后出现的拓印术和进一步发展了的织物印刷,那实质上已经是雏形中的印刷术了。

(二)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关于印刷术发明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但是在谈到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时,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讨论的。在西方的很多书籍中,往往把印刷术的历史起点,定为谷腾堡的铅活字印刷,这实际上割断了在此之前八百多年的印刷历史。我国的一些书籍中,在谈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把活字印刷、造纸、火药和指南针并列在一起,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活字版的发明,只是印刷术发明后的第二个里程碑,而忽视了我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的历史学家中,也不乏客观、严谨的学者,他们都能以大量的资料,证实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

凹入的阴文印章图片

  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根据现有资料,已经无法确定。但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印刷实物来看,我国雕版印刷术是在公元7世纪出现的,即唐朝初期。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拓石和盖印。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时,已经有了印章。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当时都是刻成凹入的阴文,公元1世纪(两汉时代)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后简牍改为纸张之后,封泥失去效用,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阳文印章的流行更广。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阳文印章的作用,就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仅能容纳姓名或官衔等几个字。公元4世纪(东晋时代)时的道教徒,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容纳比较长的符咒,曾有刻过120个字的符咒,可见当时已经能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凸起的阳文印章图片

  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为了免去从石刻上抄写的劳动,至公元4世纪左右,就发明了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方法,叫做"拓石"。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进行传拓、所以开始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是供传拓用的。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这就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术。

拓石图片

  使用印章的方法是盖印,是印章先蘸色,再印到纸上面,如使用的是阳文印章时,印在纸上是白底黑字,明显易读。拓石的方法是刷印,把柔软的薄纸浸湿铺在石碑上,轻轻敲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陷部分,待纸完全干燥后,用刷子蘸墨均匀地刷在纸上,由于凹下的文字部分刷不到墨,仍为纸的白色,将纸揭下来后,就得到黑底白字的拓本。黑底白字不如白底黑字醒目。因此,如果将碑上的阴文正写的字,仿照印章的办法,换成阳文反写的字,在版上刷墨再转印到纸上,或者扩大印章的面积,成为一块小木板,在版上刷墨铺纸,仿照拓石方法来拓印,就能得到清楚的白底黑字了,这就是雕刻印刷。

《开元杂报》局部图片

  雕刻印刷是我国的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印章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的结合和逐步演变,所以印章和拓石为印刷技术的发明准备了技术条件,是印刷术发明的先驱。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雕刻印刷的起源。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书始于唐贞观,其主要依据是明史学家邵经邦的《弘简录》,因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约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印刷,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书中还引唐冯贽《云仙散录》:唐玄奘印施普贤菩萨像(约公元645~664年)施送四方为旁证。

《金刚经》局部图片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雕本《开元杂报》是世界最早的报纸。唐朝后期,印刷实物有明确日期保存下来的,是一卷《金刚经》,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该实物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发现,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该书呈卷子形式,全卷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画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是《金刚经》全文。该书雕刻非常精美,图文浑朴稳重,刀法纯熟,说明刊刻此书时技术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书上墨色浓厚均匀,清晰明显,也说明印刷术的高度发达,而且印刷术发明已久。
  
  1966年于韩国庆州佛国寺佛塔内发现一件雕版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该印品中,使用了武则天所创制字几处,经中外不少学者考证,此经为武周后期洛阳或长安的印刷品,具体刻印年代约为公元702年。比此件略早的印刷品,也曾在中国西安、成都和新疆发现。于敦煌等地发现的千佛像其年代可能更早。本世纪初发现于吐鲁番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有武周制字,当为武周后期的雕版印刷品。早在隋代的文献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
  
  这一切说明印刷术发明于7世纪,也就是唐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这是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
  
  从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说明印刷术是起源于中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