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笑熬浆糊糊 2012-12-21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在举世欢庆千禧年到来的前夕,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偏僻荒凉的彼得森空军基地地下指挥所,却聚集了一批全世界最忧虑的人。
    原来,美俄两国的十几位核专家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将军们,为了防止“千年虫”问题引发核意外,正肩并肩地以每班3名人员、每班次8小时的方式进行值班,密切关注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差错。
    这种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因为两国首脑心里都清楚,自冷战以来,双方各保留了万枚以上战略核弹头,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一旦把这个“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摊上相当于几吨的TNT炸药,足以使地球毁灭几十遍!此时此刻,人们不得不共同关注着这样一个问题:21世纪,笼罩在人类头顶的这片蘑菇云能否消散?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应运而生的核武器

    对于科学家来说,善良的愿望并不总能得到美好的回报。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人们种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往往却是“跳蚤”。
    原子弹的研制,是被战神的咒语唤醒的。1939年,就在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的同时,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加尔代克和格劳特给德国国防部写了一封信,第一次提出使用核物理成就,制造一种比炸药威力更巨大的杀伤性武器。稍后,爱因斯坦口授了一封给美国罗斯福的信,建议美国赶在希特勒之前造出原子弹。他的建议当即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1942年8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名为“曼哈顿工程”的核弹研制计划。
    此后,在1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历时3年,耗资25亿美元,终于在二战结束前研制出了三枚原子弹,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大男孩”是一枚钚弹,重约5吨,当量为1.9万吨TNT;“小男孩”是一枚铀弹,重5吨,当量为1.4万吨TNT;“胖子”是一枚钚弹,重4.54吨,当量为2万吨TNT。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成功地试爆了“大男孩”。效果相当明显,爆炸形成的直径约1英里的大火球。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暗度陈仓的核试验

    为了获得核威慑力量,不少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其中更直接地投入则是为了研制核武器而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对于非核国家或核武器技术不够先进的国家来说,核试验往往是检验其核武器成功与否的必要途径。1996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条约》的通过只能说明核竞赛在实爆方面的结束,并不等于所有形式的核试验的终结,更不等于核战争的阴影从此消失。

    (一)另辟蹊径的“新新人类”
    原子弹,其原理与结构广为人知,无需进行核试验就可以研制成功。研制氢弹需要进行广泛的核试验,但目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不大可能。所以,目前的核禁试主要冻结的是第三代核武器。
    目前,美国、法国及俄罗斯等核大国都在积极研制第四代核武器。例如:金属氢武器、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反物质武器等。第四代核武器以民用科学研究为基础,使用的研究设施是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即以效力很强的高能炸药代替核裂变扳机—原子弹,来提供核聚变所需的条件,因而它能够在使用中不产生剩余的核辐射,使用后没有放射性沾染等核污染,因此,它巧妙地绕过了条约的限制,是对当前核军控的挑战。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二)冉冉升起的“荧屏太阳”
    正如俄罗斯军事专家所说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即便不进行核试验,也能运用高速大规模电子计算机,在三维空间对核爆炸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模拟”。他一语道破天机:未来的核试验,将不用核弹用电脑。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核试验,将导致核竞赛在新的更高层次上进行。因为这种核试验既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还不会造成污染,又不违反条约,从而可以掩盖核武器给人类生存与和平带来的悲剧和不安。
    据外界估计,到目前为止能够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核试验的国家和地区有:美、俄、英、法、中等。日本一直关注着美、俄、法等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核试验的研究工作,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另据香港的《星岛日报》报道,1999年7月29日,台湾中山科学院也已进行了原子弹的电脑模拟核爆炸试验。这说明,获得、保持与发展核武器的手段已从地下核试验走向实验室,核技术优势的争夺与竞争将主要在实验室内展开。

    (三)蓄势待发的“原子探针”
    核试验的关键在于要在瞬间形成核反应的那种高能环境。传统的做法是进行地下核爆炸或使用直径以公里计的大型粒子加速器以获得高能粒子。但是,利用地下核爆炸来实现核反应的研究之路已越走越窄。通过建立大型粒子加速器来进行核能研究,也因其过于庞大而渐露弊端。
    目前,专家们正在利用激光武器技术来制造原子探针,即直径只有几微米的中原子超强光束。这种经过“浓缩”的光束同样可以开展核反应研究,揭示微观世界的秘密。这样就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核试验。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不容乐观的核安全

    1968年1月,联合国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95年5月将该条约无限期延长,目前已有187个国家在条约上签了字。核裁军的重大进展,无疑有助于缓和国际形势、减少爆发核大战的危险。但我们还应当看到,已跨进“核门槛”和准备跨进“核门槛”的国家越来越多。作为终极武器的核武器,为何还能得到如此众多国家的青睐?

    (一)不断放低的核门槛
    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和威慑力。既令人生畏,又令人“垂涎”。核武器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军事大国的特权。一些小国只能是望而却步,惟一的选择是寻找一个大国作为自己的核保护伞。冷战结束后,核军备竞赛并未彻底消除,核扩散仍在加剧,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逐步掌握了核武器的制造技术。生产制造一件核武器,需要高深的技术和较多的物质条件。其中至关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一定量的核裂变材料。获取核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核反应堆获取燃料并经处理后获得,二是通过对贫化材料浓缩获得。因此,国际社会把凡具备上述设施的国家都称为有核能力的国家。
    迄今为止,具有核动力反应堆或核研究反应堆的50多个国家都被列入有核能力的国家。除了美、俄、英、法、中、印、巴以外,还包括以色列、日本、南非、伊朗、巴西、朝鲜和澳大利亚等。

    (二)困难重重的核裁军
    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多的美俄两国依然决定着核裁军的进程。美俄在冷战结束后经过短暂的核裁军蜜月之后,时隔不久,由于北约东扩和北约战略的调整等,俄罗斯认为其军事安全受到了威胁,不得不重新将“核威慑”作为其军事战略的核心,双方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也进入僵持阶段。更有甚者,美国在一超独霸的有利形势下,又将原本已束之高阁的“星球大战”计划翻了出来,泡制了所谓的“TMD”和“NMD”计划,即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世界核军备控制风波又起。就在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次日,俄太平洋舰队又从水底的DⅢ级核潜艇上,成功试射了一枚弹道导弹;同时,美国军方当天对计划用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拦截技术进行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核竞赛不是没有重新启动的可能。
    此外,美国在裁军进程中一直推行双重标准,借反扩散强化其霸权地位。它一方面诬蔑中国搞“核扩散”,另一方面却对印度的核试验采取纵容政策;为保持在战略核武器上对中国的优势地位,它千方百计地把中国纳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框架内,限制中国发展核武器,反过来,自己却大力推行导弹防御计划。“TMD”和“NMD”如果最终得以出笼,势必会打破现有的核平衡,引发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给并不太平的世界又平添了一份不安定的因素。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趋于现实的核战争

    北约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投下了50万枚、含有30万吨核废料的贫铀弹,其中1/2未炸,其核污染程度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3%。南境内的放射污染程度已超过正常指标的3000倍,预计该地区因受核辐射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而死亡的人数在未来几年内会超出1万。贫铀弹虽然不具备核武器的杀伤威力,但呈现了核武器的某些破坏效应,拉近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之间的距离,使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的界限变得模糊。

    (一)钻出笼子的小老虎
    为适应战役战术使用的需要,小型核武器的研制就被提上了日程。从50年代至70年代,美军大约每10年可将原子弹当量缩小一个数量级。也就是说,50年代,只能研制生产千吨级小型原子弹;60年代,己能研制生产百吨级小型原子弹;到了70年代,已能研制生产10吨级原子弹了。
    冷战结束后,针对地区性局部战争连续不断的新形势,拥有先进核技术的美俄两国,为了提高核打击的现实性,保持有效的核压力,积极开展了新型小型核弹的研制,如10吨当量的钻地核武器、100吨当量的反导弹核武器等,其体积更小、威力更大、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二)核部队中的特种兵
    除了实行核武器的小型化外,美俄等国还在继续发展第三代核武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对核爆炸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进行剪裁或增强,从而使核弹具有多种特殊功能。
    中子弹是第三代核武器中最早问世的一个成员,其特点是既可杀伤目标区内的人,又能使目标区内的建筑物、技术装备等“完好无损”。
    核电磁脉冲弹主要以电磁脉冲波来破坏无防护的的晶体管装置和电子电路装置,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和通信联络系统瘫痪。这种核弹在美国已初步研制出来。
    冲击波弹的效应与中子弹正好相反,它以形成弹坑的方式专门破坏地下掩体、导弹发射井等,其摧毁坚硬目标的能力,要比同当量的普通核弹大。
    核爆激励定向能武器。这类武器可以有选择地攻击目标,能量也更为集中,具有可控的特殊杀伤破坏功能。其中,用于反导弹、飞机的核爆激励的X射线激光武器是美国研究与发展的重点,而俄罗斯的科学家则对等离子体武器情有独钟。
    可以预见,21世纪的战场,除了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战略核武器外,各种可用于实战的具有特种功能的小型战术核武器也将陆续研制和装备部队。这类核武器具有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而又能避免附带毁伤、使用方式灵活等特性,因此,它将在21世纪被运用于战场的可能性不是缩小了而是增加了。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宝刀未老的核威慑

    20世纪,核武器承担了战略威慑的主角。在20世纪末的几场战争中,核阴影下孕育的信息化武器在战争舞台上唱起了主角,信息战成为90年代军事界最流行的术语。核威慑与信息威慑在世纪之交的不期而遇,使我们不禁想到:信息威慑会不会取代核威慑的地位,成为未来战略威慑的主宰呢? 

    (一)雄风犹在的“核老虎”
    威慑战略的基点有两个: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威力。能够让别人感到恐惧,以至要力求避免产生那样的后果。二是是否有恰当的不确定性。威慑的目的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威慑如果过于模糊,产生不了必要的压力,受威慑一方不当一回事,起不到威慑的效果。威慑如果过于确定,极有可能变成现实,反而会促使受威慑一方不再考虑如何回避,而重点关注如何面对现实。此外由于所产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有可能引起不理智行为的发生。这在根本上也违背了威慑的初衷。
    就威力而言,核武器的威力,主要体现在能量的释放上。核武器使能量的释放达到了极至。1961年10月,苏联进行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一次核试验,试爆成功一枚5000万吨TNT当量的“赫鲁晓夫炸弹”,是二次大战中全部爆炸威力(300万吨)的17倍。就目前世界核武库的储备情况来看,核大战的爆发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文明的绝迹,是勿庸置疑的。信息的威力,主要体现在能控制能量的释放上。它一方面体现在对已方能量控制的“效率和效益”上,即如何使已方战斗能力的发挥达到最佳,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敌方的能量释放的控制上,使敌人如何丧失战斗能力。因此,二者的较量,倒有点像让美洲狮与东北虎比武一样,难分伯仲,不好回答。从战争的整个流程来看,无疑信息居于关键地位,而从战争的最终结局来看,应该说再没有比一场核大战更坏的结果了。总体上看,战争一方拥有多大的核战争能力更为确定、可以计量,而拥有多大的信息作战能力,能达到多大的作战效果则相对模糊、难以估量。
     此外,信息战的破坏力是通过间接方式释放出来的,人们往往对其破坏力认识不足,而且发动信息战不象使用核武器面临着人道与法律的双重责任,因此,就有可能使决策者对使用信息战手段达成战争目的具有轻率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大了未来爆发全面信息战的可能性。由上可见,信息战爆发的不确定性太大,令人防不胜防。
    所以,在未来的多元化世界里,我们必须树立多元战略威慑的观念,而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应该看到,信息威慑不是对核威慑的否定,而是在核威慑的笼罩下产生的新的威慑方式。两种威慑异同共存。这并不像自从海湾战争后一些西方军事专家所说的,冷战的遗产“核威慑”的历史将会一去不复返,信息武器将接过核武器的使命。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二)四处徘徊的“核幽灵”
    在未来复杂的军事对抗中,核战争具有毫无节制的“毁灭一切”的缺陷,信息战却有“脆弱性”的一面。这种“脆弱性”可能会引发突破最后的“核底线”;而信息优势的夺取,也可能在核阴影下难以施展。
    一方面是核阴影下的信息战。双方想通过谋取“信息优势”来击败或者瘫痪对手时,核武器仍然会像幽灵一样萦绕在双方决策过程之中。在信息战中为了力求获得战场主动权,其产生的一些己方难以预料而敌方难以忍受的破坏性结果,随时都可能会刺激和引发对手使用核武器。这样,信息战这种苦心经营的可控性战争,可能因为随时会产生的失控性后果,立即使战争双方进入核武器的毁灭程序之中。因此,核阴影下的信息战在获取“信息优势”的过程中,又必须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各种军事行动的进程,以防失控引起核大战。
    另一方面是信息战条件下的核阴影。现代的核威慑已不可能彻底与“信息战”相分离,特别是核危机出现后,其管理过程尤其要依赖于“信息处理能力”来控制危机升级,又要依赖于“信息对抗能力”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可是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危险。
    有基于此,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核武器和先进的“软”武器—信息武器结合起来,以拥有“绝对核优势”和“绝对的信息优势”,作为其军事战略的两个“支点”,使两者变成了战略威慑天空中闪烁的“双子星”。
    可见,要“核武器”寿终正寝,一是要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弃那种用绝对的“信息优势”和“绝对核优势”来充当世界警察的“霸权观”;二是“信息武器”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核武器能量释放。要做到这两点,连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离这一天有多遥远。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核威慑在21世纪的战场上,仍然是各个军事大国的军事战略的基石。 


寻找失落的世界——未来的核战争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