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车飞走似乘风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1
踏车飞走似乘风
 发布时间:2009-07-08 

作者: 徐茂昌
摘自:车轮上的上海

    19世纪末,有3个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西方青年骑着刚发明的新款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他们从英国出发,历史532天,长途跋涉14322英里行程来到上海,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这3位名叫弗莱、萨伦和恒罗的青年抵达上海那一天,前去迎接的外国侨民一百多人,也都骑了自行车,黄浦江畔顿时掀起了一股“自行车热”。
    链式传动自行车是西方人的发明,大概在1874年,也即与人力车差不多时间就已传入上海。它的出现为“车”导入了一个崭新概念:车不仅可以用手推(独轮车)、用手拉(人力车),也可以像自行车那样手足并举——用手把持车龙头,用脚来踏车轮。自行车的出现表明人类对“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不能不承认这是文明的进步。而在古老的中国国土上最早受到现代文明浸润的上海,也顺理成章最早接纳了这种新概念意义上的车。
    自行车传入上海后,就有了一个别名——“脚踏车”。传入上海的脚踏车也是各式各样的。1876年2月17日《申报》刊登“上海行车说”疑问,描述说:“更有西人自行车,是一大轮上仅一铁条,人坐其上如骑马然,足踏两铁片,手握一横条。而轮自转,车自行焉,其行亦疾,惟不娴者易车覆而人坠耳。”这是一种独特的自行车;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也介绍了“脚踏车”,形容为“车式前后两轮,中嵌坐垫,前轮两旁设铁条脚踏一,上置扶手横木;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脚蹬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这是一种前轮大后轮小的自行车。据说,早期的脚踏车既没有刹车,也没有响铃,因此往往要在行进中大声吆喝,叫人避让。而且也没有撑脚架,车子不用时就靠在墙壁,或索性“躺倒”在地。
    在上海,首先使用脚踏车的是租界里的洋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5月24日,旅沪的外侨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在赛马场举行了一次自行车比赛。然而中国的传统道德讲究“斯文”和“循规蹈矩”,所以一般人对骑自行车都感到“有失体统”,开始大多避而远之。上海滩较早使用自行车的,一种是倜傥不羁的富家子弟,一种是与洋人周旋做生意的“跑街先生”。
    后来自行车逐渐普及,就连一些喜静不好动的老夫子也开始欣然接受。到1925年,上海仅公共租界就有9800余辆自行车,1930年增加到2万辆,1948年上海拥有自行车更高达23万辆。刚开始私人很少自己购买自行车,于是脚踏车车行便应运而生。1901年在南京路开办的“同昌车行”是英租界出现的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脚踏车行,以后,福田庵路的中国三轮自由车筹备处,北京路的合利、霞飞路的霞飞、四川北路的贸利和云飞、威海路的荣昌等纷纷鹊起,几乎每条马路都有一、二家车行专供租赁。到1930年,同昌车行老板在上海安远路上办起一家装配小厂,开始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的自行车。民国以后随着上海拥有自行车的人逐渐增多,自行车运动也开始兴起;1914年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唐观翼组织举办了上海铁路职工自行车比赛;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自行车运动也被列为表演项目;以后上海又举办过多次自行车表演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