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
![]() 白鲟身体长,呈棱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呈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眼小,有细小须一对,位于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缩性,位于头部腹面。头每侧有外鼻孔2个。 白鲟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年。1龄鱼一般体长61-64.4厘米,体重480-850克。1990年9月在重庆捕获的幼鱼体长52.5-71.0厘米,体重440-950克。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 白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生长在里海和黑海,并在俄罗斯溯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而上。已有记录的最大的白鲟长28英尺,重2860磅。还有1吨以上的大鱼也被捉住过,但显然不是用鱼竿钓上的。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 白鲟在每年的春季(3月-4月)在长江上游一代产卵。原分布于海河至钱塘江江间的各大河流,以及黄渤海、东海等近海海域,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江西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有分布。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 白鲟性成熟年龄雌鱼为7龄,雄鱼为5龄。1983-1986年,在繁殖群体中捕获雌鱼13尾,年龄为7-15龄,体长179-281厘米,体重25-102千克;雄鱼22尾,年龄为5-10龄,体长156-214厘米,体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体长174厘米,体重31千克雌鱼怀卵20万粒。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 ![]() ![]() ![]() ![]() ![]()
人类最近一次见到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白鲟是在2003年。在宜宾被误捕到的白鲟,它个头高大,长达3米,重160公斤。此后,白鲟再也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由于环境变化,已没有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 ![]() 误捕白鲟 1、2002年12月12日,一渔民在长江南京段潜洲附近发现一条白鲟,中午1时45分,专家将这条白鲟打捞出水进行抢救。这条白鲟呈灰白色,长3.3米、重约130公斤。白鲟出水后,水产专家割开鱼网,开始替白鲟清理和缝合伤口。 ![]() 抢救白鲟 2、2003年1月27日下午,经过专家3天3夜精心救治的“水中大熊猫”———野生白鲟在四川宜宾重回长江水中。这只白鲟是1月24日上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