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北帝庙,渐行渐远的农耕缩影——走进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二)

 麒麟合创 2012-12-22

北帝庙,渐行渐远的农耕缩影


——走进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二)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蓦然回首,乡间的小路、简朴的泥砖房融化在枝繁叶茂的翠丛中.jpg


蓦然回首,乡间的小路、简朴的泥砖房融化在枝繁叶茂的翠丛中




     端坐在古榕下的老者,眯着眼在回味着什么,我们想打听老围门的事儿,老者只是摇头摆手,似乎耳聋眼花,或许不愿搭讪陌生人,无奈我们只能坚持独立行走。




老者指了指耳朵,摆了摆手…….jpg

老者指了指耳朵,摆了摆手……

·

     村边的空气甚佳,满眼绿意,香蕉林丛丛莽莽,卓尔不群的木瓜树吊着簇簇青色的木瓜,用乱石垒成的田畦,散种着一小片香葱,香菜……一眼四方方的老井,守护着这一方田土。


P1800478.JPG

南国田园风光一览无余……


    我们轻车熟路地来到荔枝树掩映的北帝庙前,其实现在的北帝庙只有一开间两进一天井的小院落,整体保存还算完好,但已经掩不住破败的事实。


    第一次发现这座建筑,我们眼前一亮:陶瓷人物故事花脊、绿苔灰瓦的房顶、白灰勾缝的青砖墙、红粉石的门框墙脚……刚刚被雨水冲刷一新的老屋,处处散发着幽远朴拙的气息。

    这是一座什么建筑?

P1800480.JPG

荔枝树掩映的古建筑


    寺庙?宗祠?民居?


    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从建筑的构件中窥探其中深藏的真相。陶瓷古代人物故事花脊,共有四个画面组成,两侧有“光绪廿*年”、“石湾均玉堂”字样。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建筑时间为光绪廿一至廿九年之间(1895年至1903年),而陶瓷花脊的制造商为佛山石湾均玉堂。清末,广东佛山的石湾陶瓷已经驰名中外,广泛应用在珠三角建筑的装饰中,所以有人将石湾陶瓷与景德镇陶瓷相媲美。

P1800481.JPG

精美绝伦的百年石湾陶瓷公仔引起我们的无边遐想


    我们围绕着老屋慢慢打量,细细品味。从门口望去,荔枝叶隙间的建筑立面保护完好,檐板仍在,隐约看到雕花刻鸟的图案,廊下的彩绘已经模糊,茂盛的荔枝遮蔽了半个小院,几只老母鸡在树下悠闲地晃来晃去,显然小院已经荒废了很久。


     老屋的一进左侧山墙的灰塑格外完整,前为一威风凛凛的下山狮,后为一粗硕的老梅虬枝;二进的山墙比较朴素,塑有简单的夔龙纹,但脊依然是陶瓷花脊,因为墙有棵桃树,枝叶繁茂,视角不佳,难睹全貌,右侧山墙灰塑基本相似,且都上了彩,视角冲击力特强。

P1740984.JPG

山墙上的灰塑极为逼真

P1740985.JPG

一侧山墙灰塑威风凛凛的下山狮子

P1740993.JPG

另一侧活灵活现的下山雄狮

P1740994.JPG

另一侧“喜鹊登枝”的灰塑


     屋后青砖墙上被雨水冲刷的暗绿痕迹格外明显,青藤满半堵墙。佳果累累的黄皮,似乎在守望着这座百年老屋。


     因为主人不在,我们一时无法深入其中了解座建筑的秘密。后来,我们敲开一户人家,借梯子一睹老屋真容。


     梯子借来了,中间却有断裂的地方,主人再三安排我们小心点。踩着颤悠悠的竹梯,子木登上围墙。镜头所及,绿莹莹的瓦当一溜水地排列,垂脊上的狮子昂首而立,檐下木挡板保存完好,廊下的彩绘已经模糊不清。

P1750009.JPG

时间,已经让曾经变得模糊


      我们将木梯还给主人后,便与热情的主人攀谈起来:“李生,请问老房原来做什么的?”


    “北帝庙。”李先生十分肻定地答道。


    “怎么没有供奉北帝爷呢?”红颜反问一句。


    “原来这个庙里香火兴旺的,”李先生对老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土改的时候分给了村民,现在也是个人的房子,只因我们村比较敬讳神灵,一直没有住过人,只存放些柴草、杂物。”

P1750010.JPG

雨后的小路湿滑的很,随行的阿智将梯子还给主人


     “北帝庙是什么时候建的?”我们又问了句,很想确定建筑年份。


     “屋脊上陶瓷的公仔不是写着吗?”李先生边说边指着陶瓷花脊说。


     “有,”我们再次望过去,那个空缺的字仍然空白,“光绪廿几年?”


     “哦!原来有‘八’字的,后来脱落了。”李先生果然十分细心,解开了我们心头的悬疑。


     “能不能进院看看呢?”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老屋的主人就是围门附近,有时间你们可能去找她开门。”李先生建议道。


   “暂时不找主人了。我们能不能到你家的楼下拍一下整个北帝庙的俯视图?”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啊!”李先生十分通达事理,“老房子年久失修,不知哪会就毁了,没有了!”


     我们来到三楼,发现二进的陶瓷花脊“牡丹富贵”图格外抢眼,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和谐。


     小小可可的前低后高的北帝庙,呈现在我们眼底,拍下珍贵的资料图,希望这座百年老屋以得到更多的保存和利用。

P1750017.JPG

一进花脊的面“牡丹富贵”陶瓷画,清新如昨

P1750012.JPG

鸟瞰二进花脊和瓦面

P1750014.JPG

俯视百年沧桑的北帝庙


     北帝庙前的黄土的羊肠小道向远方延伸,远处一栋在建的大楼正拔地而起,虎视眈眈地审视着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近处密密的香蕉林,如伞状的盛花期的木瓜树,匍匐的小油菜……一切都显得那么传统、那么温情、那么和谐,但我们知道这一切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远去。

虎视眈眈.JPG

远处在建的大楼虎视眈眈地审视着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香蕉林、木瓜树、小油菜……真的可以留下来吗?


       沿着乡间小路慢慢行走,路边的菜地绿得可爱,来到村头,绕过一段马路,我们转入另一条入村的土路,两边的荔枝林格外茂盛,路边的野花、野草,除了一条弧形的小道,整个村落都隐没在一片绿色之中……


     前行,浓绿中一座泥砖屋隐约闪现,仿佛格林童话中森林里那间小矮人的房子,给我们带十二分的惊喜和视觉享受,静悄悄的正午,火辣辣的太阳,行走在蜿蜒的小路绿荫中,更是一份休闲二份惬意……



荔枝林里的泥砖房如格林童话中的森林里的那间小矮人的房子.JPG

荔枝林的浓绿中闪现的泥砖房如格林童话中的森林里的那间小矮人的房子



      不时回首,曲曲盘旋的芒果树枝从人的房顶上斜逸出来,横在上空,房前屋后的树啊草啊花啊将那些砖房的黄土的颜色融化在绿色之中,格外协调,格外有乡间的气息。


     “这些泥砖房是什么时候建的呢?”子木挺好奇。



黄皮树下,谁曾经在土砖房前乘凉聊天?.JPG

黄皮树下,谁曾经在土砖房前乘凉聊天?.JPG

     “多数是在1949年之前。虽然说泥砖墙,但泥砖房的基础或四角还是用青砖或石头,防止水浸。”红颜作为本土人士,对此比较了解。


    “记得在《温溪水,塘边人家》的文章中曾经提及泥砖的打制,不知泥砖材料是田里的泥还是河涌里的泥?”子木对泥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泥砖的材料取自坑田的泥土,以‘地水田’的泥土最好,”红颜边想边说,“因为这些土质中有砂有泥,黏性特强,不易爆裂,做成的砖块特别坚固,砌成的墙如果涂上一层厚的灰砂浆,可保百年不坏。”


     “难怪我们行走中,经常会遇到百年不倒的泥砖屋,”子木一边说一边走到泥砖房房抚摸一下被风雨剥蚀的泥砖,“其实在我们家乡也有泥砖房,不知东莞的泥砖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打泥砖的时间一般选在尾造稻田收割之后,根据需要的面积犁翻田土,四周筑了小界,灌满水,耙平,过十天左右,再将田土犁一遍,用‘刮竹’拉平,放干了水,这叫‘办砖泥’。”红颜虽然在莞城长大,但小时候常回常平老家,见过打泥砖的。

麻石巷中的土砖房如一个寂寞的人儿立在风雨后如.JPG

麻石小巷中的土砖房如一个寂寞的人儿立在风雨后如.JPG


      “‘办砖泥’的‘办’字是不是搅拌的‘拌’啊?”子木追问道。


     “东莞人常说的是办法的‘办’。办好砖泥,便在泥塘四周锄去禾稿头,平整入砖场地,撒上一屋细沙,等泥塘的泥土稀稠适中时,便选择晴天牵着耕牛踩砖泥,”红颜继续讲解“办砖泥”的过程,“牛蹄脚大、有力,如此反复踩来踏去,直到感觉泥土坚韧适中便可以进行‘印砖’。”


     “印砖?”子木对这个词很有感觉。

岁月剥下了红泥加水泥的外衣,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泥砖裸露在世人的面前.JPG

岁月将红泥加水泥的外衣剥下,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泥砖裸露在世人的面前.JPG


     “就是打砖,”红颜笑着解释,“打砖用砖格。砖格用杉木做成。打砖时用水将砖格湿一湿,以免周围的砖泥粘在砖格上。”


     “想起来了。我们山东老家也造这种泥砖,似乎叫砖坯或泥坯。和泥的过程也简单了许多,主要是人工。造砖的工具就叫砖框。”子木忽然间想起家乡的砖坯。


    “打砖人用手抄着砖泥填在砖格中,用脚踏实,踩平,双手放平抽起砖格,一块泥砖就做成了。”红颜详细地描述着制砖的过程。


     “一般人一天能做多少块?”子木关心地问道。


     “听村里的老人讲,如果砖泥供应跟上,一个熟手一天可以打500块泥砖,”红颜颇有点自豪地口气说,“连续晴天,七八天就可以将泥砖竖起来,削去四边的泥巴和不光滑的底部,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加速砖块硬化。”


    “什么时候算晒好呢?”子木问。


     “可能要一二十天吧!泥砖被晒得全白,便是可以了。村民会把他们整齐地叠在田塍或干燥的高地,盖上稻草,等需用时担回村里。”红颜进一步讲解泥砖的后期保管。

泥砖房不时跳入眼帘,乡土的气息让人怦然心动.JPG

泥砖房不时跳入眼帘,乡土的气息让人怦然心动.JPG


    “担泥砖?一块泥砖有多重呢?”子木十分注意细节。


     “一块泥砖红40斤吧!普通人只能4个。打泥砖、担泥砖都是农村里最辛苦的活。”红颜一边说一边模仿着担担子的歪歪斜斜的样子。


     “打泥砖虽然辛苦,却为以前的穷民遮风挡雨,我们心中应该充满感激,”子木颇有感触,“至今,我们山东农村人还十分怀念住土房子的日子。大家都说土房好,透气,并且冬暖夏凉。可惜,都已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泥砖房依旧,主人却不知去了哪里.JPG

泥砖房依旧,主人却不知去了哪里.JPG




     斑驳的番石榴树、簇生的野菊花、苍劲的细叶榕、残余的半边墙、草丛中的石条、一家挨一家的泥砖房在我们的眼睛中构成一幅幅绝美的风景,我们贪婪地呼吸着自然的清新的空气,徜徉在无边的绿意中,领略着一个异样的乡村之美。


     再次穿越“山川贡瑞”的老围门,顺着“忠”、“字”门前的小巷继续着我们的文化发现,阳光斜斜地照在左侧的青砖墙上,人走在狭狭的巷道中,小巷两侧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不知名的杂草……

从这条小路进去,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JPG

从这条小路进去,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JPG


      一抬头,独具风格的小门楼跃出眼底,吸引我们的却是门楼上的一幅彩绘:图画中间树下曲膝而坐两位长衫老者,背后一童子,身后是万紫千红的春山,飞直下的瀑布。彩绘格外有古意,因为没有落款无法考究建筑或绘画的年代。门牌“塔岗子头229”。

229号精美的门头画让人眼前一亮!.JPG

229号精美的门头画让人眼前一亮!.JPG


     229号的对面小门楼亦别有风情,画面两侧均有题字,中间人物已经模糊,隐约看到一两个人物。经仔细辨认,画上题诗为“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是唐人杜甫《曲江二首·其一》的诗句。唐代“曲江”即是现在的韶关,唐代名相张九龄就是曲江人,退休后开凿梅关,从此打开了岭南与中原交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通道。


      杜甫当年有没有游曲江呢?原来此曲江非彼曲江,杜甫诗中的曲江是一条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虽然当年杜甫并没有到过南粤地,但其诗还是为岭南学子们所深深喜爱,正是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名句隐约点出自己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的现状,又用“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劝勉自己,抛却浮名,忘情于行乐。可实事上,作为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人杜甫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这正是让世人仰望的星空。

P1800508.JPG

有几个行人会在意门头上这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画后亦有“三四和合”题字及“光绪癸未年秋立偶书”。“三四和合”似乎意思不通,而“和合”二仙却是情理,因为民间多有传说,故事也颇有渊源。


     “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get.jpg

民间的和合二仙画像(图片来源:百度图库).jpg

·



     落款时间“光绪癸未年秋立偶书”,查“光绪癸未年”,实为公元1883年,也就是可以肯定这座老房的建筑时间为公元1883年或之前建成,而这座老房已近一百一十年之久。


     我们顺着小巷继续前行,右侧有一麻石小巷,格外有韵味,巷内隐约些许青砖老房,我们期待其中有惊喜的发现……不入,直行。


雨后的麻石小巷洁净而充满了生机,随行的小伙子阿智忍不住掏出手机俯就着身子拍了起来.JPG

雨后的麻石小巷洁净而充满了生机,随行的阿智忍不住掏出手机俯就着身子拍了起来




     小巷拐弯处,有一眼古井,照直望去,前面有一窄窄的巷门。靠近巷门的两间门楼颇有特色,一为雕花的檐板上刻篆体“吉祥”二字;一为“塔岗子头215”号门楼下有两只倒悬的灰塑鳌鱼,非常生动。


     这两间门楼上长“棒叶落地生根”,开满了红色的花。


   或许大家和我们一样对这种花十分陌生,其实我们前几年就发现这种花,一直不知这花的名字,最近一位网友道出花的名字,这才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

落地生根.JPG

“棒叶落地生根”是房顶上这些顽强的生命的名字,漂泊的人见了是否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这花名怪怪的,就叫棒叶落地生根,景天科伽蓝菜属。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阳光充足,但也耐半阴。叶端有小齿尖,在齿隙上生有小植株(由不定芽生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红色到深红色。花期12月至次年3月。


     棒叶落地生根栽培简易,极少病虫害,极耐旱,如果不去管它,这些小芽到一定时候也会自己跌落,落芽落在哪里就会在哪里生长。即使落在干燥的木板或水泥地上,只要没完全耗干自身的水分,移放到湿润的土壤里依旧能够存活。


    棒叶落地生根,特别象客家人,特别象在外漂泊的人,也特别容易惹人思乡……


     我们遇到一位打赤膊的老者,他告诉我们这个巷门处原有一座小门楼,与里面的一个小楼门是相对的,可惜那边的小门楼已经坍塌了。这里面的房子原来还有木匾,上面有题字,是什么样的字已经不记得了。房子的主人都去了海外……老者还指给我们看巷门口的门枕石和带有圆孔的红粉石门栓石。


P1800555.jpg

一座小门楼关不住昔日曾经的古雅



     我们在青砖房、泥砖房、古井、彩绘、灰塑雕花之间不停地穿梭,还有身边讲古的老人,还有屋角冒出的红艳艳的五色梅,幽幽的时光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农耕的时代,见证那段凝固历史,我们塔岗子头的老围里继续前行……(未完,待续)



五色梅.JPG

五色梅在时光倒流的空气中绽放,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支持与关注!


【麒麟合创】山川贡瑞塔子头——走近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一)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049577&extra=page%3D1

P1800508.JPG (46.73 KB)

P1800508.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