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塔子岗,从彩绘中走来——走进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三)

 麒麟合创 2012-12-22

塔子岗,从彩绘中走来


——走进农耕时代东坑之塔岗之三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V3VYH(}SU02~VSJSW1CEMAU.jpg

塔子岗,从精美的彩绘中走来






    我们与老伯攀谈起来,询问村中的建筑和逸事。老伯年事已高,虽打赤膊神情却也自若,一如农村常景,老伯健谈,从小门楼处带我们走在塔子头村的第二条麻石小巷,巷内泥砖房、青砖房连成一片。


    右侧第一条横巷巷口横着简易的青砖门楼,已经坍塌,碎瓦片散落一地,墙头上丛生着厥类,再向上望,灰塑的青砖墙角隐约露出半只陶罐,一簇野草盛开着如芦苇般淡红的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发人幽思。

1.jpg

小巷的尽头,我们遇上了健谈的老伯

·


      巷内一排青砖老屋森森然,第一间老房还算完整,只是大门紧闭,且檐下彩绘等一片模糊;第二间老房门口大开,院内残破不堪,唯有陶制的下水管尚且古朴。趟栊仍在,木框上头的雕花还算精致。不知为何没有看到檐板,不知当初没有还是后来拆去?

老伯告诉我们,这座房子是清代修建的.JPG

老伯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一块大牌匾,可惜文 革的时候被毁了

·


    檐下的山石花草灰塑虽构图简单,却也隽永,耐看。廊下的彩绘值得一提:左侧为淡墨怪石,石边兰草丛生,石榴树果实累累,一凤头鹊俏立枝头;右侧仍为淡墨怪石,石边生草,旁有黄 菊一束,上立雀鸟一只,振翅欲飞。

黄菊一束绽放奇石边,雀鸟振翅欲飞.jpg

黄 菊一束绽放在奇石边,小鸟也振翅欲飞了!

·

     我们仔细观察着这座老屋,猜测着问老伯:“这房子大概有百年了吧?”


   “这房子是同治年间的,主人全部到海外去了。这里以前有一个很大的牌匾,这户人家祖上有点功名的,后来在文革的时候毁了。”老伯果然清楚老屋的渊源。


   “这一排房子是一家的吗?和您是不是同一房的兄弟?”我们又问。

这座清代的建筑保存得十分完好,让我们不禁精神一振!.jpg

青砖房上的彩绘和灰塑保存得尚算不错,我们为之一振!

·


   “这一片都是他们同一房兄弟,大儿子分得这间,二儿子分得这间。还有最里面的这间泥砖房也是他们兄弟的。我跟他们并不是同一房兄弟。”老伯指着这几间房逐一说明。


   “老伯家里的房子还是原来的吗?”我们知道这几年村落的变化太大了,老屋越来越少了。




彩色的灰塑点缀着门面,淡雅别致.jpg

彩色的灰塑如昨,不禁思量着当初这些颜料是怎样做出来的

·


   “我那间也久了,我在这里居住好几代人了,从立围就住到现在。只是现在,我们村里人开始将原来的房子推倒,重新了许多现在的房子,”老伯叹了口气,继而又有点伤感地说,“住的条件改善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老围里了,早早晚晚这老围就毁掉了。”


      “这……也算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吧!”我们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安慰老伯。


    告别老伯,我们顺着下坡的麻石巷来到右侧第二条横巷,巷面铺着条状的红粉石,石隙间生长着不少的杂草,可以想像这条巷里的人家多半已经搬离。


第一、二间的老屋的小门楼皆用红粉石梁架,与红粉石的门框、基础成为一体,在青砖灰瓦的搭配下格外抢眼。第一间“塔岗子头209号”门楣上印有“大学*著”,开始以为是“光”,但意思不通,后来反复观察,认为是“毛”字,而这条标语应该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提倡人们“大学毛主席著作”——《红五卷》(《毛 泽 东选集》1——5卷)。第二间门楼下檐板刻有简单的雕花,中间一个四不象的动物,猜测是麒麟。

古雅的青砖房门头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jpg

古雅的青砖房门头上,留下时代的特殊印记

·


    这条横巷尾部一间老屋已经拆去半边,参差的青砖、残留的窗花、斑驳的泥砖、砖上的苍苔、罅隙中的荒草,与身着唐装站立在墙边的红颜相衬,极为和谐,也引起我们强烈的怀旧情绪。

残断的青砖墙、青陶窗花与身着唐装的红颜——时光似乎倒流了!1.jpg

残断的青砖墙、碧绿陶窗花,加上唐装在身的红颜——时光似乎倒流了!

·


     横巷尾左转一座青砖院落闪现并立刻让我们的眼前一亮。红粉石台阶、墙脚、基础、门框,配以青砖墙、灰瓦、灰塑,门脸虽不大,却是保存相当完整的东莞院落。描金的檐板、复繁的刻花、生动的门边石刻、极富佛教色彩的神龛……我们用心地观察着,小心地抚摸着这些穿越百年的老屋……

   墙边晒着一溜成捆的柴草,昭示着塔子头村简朴的农村生活。墙外巷子里的麻石小路直通围门进来的第一条小巷。

成捆的柴草就堆放在这户人家的围墙外,农耕的气息扑面而来.jpg

成捆的柴草堆放在这户人家的墙边,农耕的气息扑面而来

·

门头与神龛皆让人看着格外亲切。仿佛外面的世界跟眼前的一切并没有太多的联系…….jpg

神龛和檐挡板看着格外的亲切,仿佛外面的世界与她们无关……

·


     第二条麻石小巷可以直接通到李氏宗祠前池塘边的大路上,右侧还有两条横巷,但建筑特色不显明,在此不赘述。


      我们继续行走这条小巷的左侧第一条横巷,除了几户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子外则是参天的龙眼树,绿荫匝地,野芋摇曳,荒草萋萋,泥砖房隐约其间。


     左侧第二条横巷为青一色的老屋,我们逐一品鉴。其中第二间老屋,门楼已经掉坍,趟栊仍在,廊下的彩绘已经模糊,檐下的灰塑少头缺脚的,但可以想像当初的精致,墙头上的灰塑清晰可辨,绿蔓爬上墙头,稀稀疏疏地覆盖在灰塑上,去年枯蔓依然挂在墙上,既可衬托出生命的倔强,又凸显出生命的轮回。

门头上斑驳的彩绘好不容易走到了我们的面前如同一个伤痕累累的逃难者…….jpg

门头上斑驳的彩绘好不容易走到了我们的面前,发出遇难者的呼救声

·


   但古村落的生命可以轮回么?老屋、窄巷、古井的生命里还有春天么?我们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默默地行走,埋头记录东莞的曾经和现在,因为我们把握不了这些村落的未来。


      有两家门前建起了青砖的影门墙,这在东莞比较少见,而在北方则是普通人家必备的风景。影门墙仅仅是一墙青砖墙而已,没有看到任何的装饰,这应该是比较平常的人家。


     《温溪水,塘边人家》中曾经详细描写过砖厂路一个袁姓人家的书房的影门墙,墙中彩绘观音菩萨,两侧为灰塑对联,还有灰塑的横批,极为繁复,十分雅致。那是一位曾任琼崖县令的家,自然胜过平常人家。

这一溜青砖房前都有影门墙,也许跟风水格局有关?.jpg

这一溜青砖房前都有影门墙,也许是风水格局的需要?

·


     老屋的对面则是厨房,可惜屋顶已经塌掉,但屋内的灶间布局仍在,红砖砌就的灶台、烟囱仍然完好,一只吊头的灯泡仍然高悬,野藤弥漫在废墟上,包裹着倒塌在地上的一切。一只陶制的两格的箸笼挂在墙上,箸笼正中为隶体的“寿”字,上为“福禄寿”三字,“寿”字下为绕枝的花纹。右为“百子千孙”,左为“状元及弟”字样。

厨房已经坍塌了,曾经的生活气息还在…….jpg

厨房已经坍塌了,曾经的生活气息还在……

·


    十分喜爱,遂叫红颜来一起分享,果然红颜亦钟爱有嘉,动了心思,不想让此物毁于废墟之中,竟将陶箸笼捡了回来。这是我们行走有极少有的行为,通常我们只是拍照,绝不轻意挪动原物,而此类易毁且平常之物则为例外。


    印象曾经有过两次,一次是行走道滘时,带回一套莞草编织工艺品,因为存放年久,大部分草编已经腐朽,遂抢救性地带回一套,放在阳光书友会,供大家观赏;另一次是行走寮步黄 菊园时,带回张王爷木刻一块,因为老围村民已经全部搬迁,木刻暴露在露天中,易容易损坏,也就抢救性地带回,后委托与莞泉阁铜钱辉寻找合适的藏友收藏。

我们将这个被废弃在坍塌的破厨房中的箸笼捡了回来…….jpg

我们将这个被废弃在早已坍塌的厨房中的箸笼捡了回来


    左侧第三条横巷似乎只有几间不堪的泥砖房,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了巷子,不料想却有惊人发现。原来廊下的两幅彩绘内容独具一格,也是我们行走四五年的时间第一次看到。两幅彩绘均有深蓝色花纹镶边,画面有高耸的楼房,宽大带有烟囱的厂房,绿黝黝的江堤上,一条蜿蜒的小路直通码头,江水蓝汪汪,江上双桅杆的帆船如鲸,小舟如梭……一幅中国新兴民族工业的缩影呼之欲出,我们倍感兴奋。


C}NOK7B4MW[1IOMZT2QDSLT.jpg

一幅中国新兴民族工业的缩影呼之欲出

·

    廊下两间的花鸟山石图均保存完好,但在这两幅彩绘的相比下,黯然失色。老房门前堆满了柴禾,抬头观察老屋,才发现另一侧几乎被五色梅密密地包围着。我们穿过五色梅的重围,再回首,五色梅的花海的空隙中露出老屋的本色,原来青砖的墙仅仅是门脸,而山墙还是泥砖砌就的,只是外墙皮镶嵌了瓦片防雨防潮。


五色梅包裹着塔子头村,我们的脚步没有停止.jpg

五色梅包裹着塔子头村,我们的脚步没有停止


·

    我们来到了第三条麻石巷,巷边的木柴成堆,恰好证明村内许多村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煮饭方式,一日三餐时间,在这样的老村落还可以嗅到烧柴煮饭的稻草味和饭菜的香味……


    第三条巷内右侧第一横巷只有三户人家,皆是青砖老屋,笔直地通向村头的大路。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间老屋,仍然是前出式的层叠门楼,而门楼下的灰塑却是少见,两侧塑有两只漫画式的龙子高居在波浪之上,栩栩如生,两两相向,而中间书有“桂馥蘭馨”四个字。

桂馥兰馨.jpg

“桂馥兰馨”四字寓意着“子孙复兴”?


     右侧第二横巷第一间“塔岗子头212号”在高高的木瓜树下,黄皮树影中露出古朴的容貌——一座饱经风霜的老屋。老屋整体保护完好,无论檐板、彩绘、灰塑、石刻均为原貌。继续行走在乡间泥土小巷中,青草匍匐在脚边,青砖老屋仍在延伸,红颜不时地深入到屋后的残垣中寻找可能的文化痕迹……


    走出横巷,来到村头的一条大路上,两侧的房屋鳞次栉比,再次掀起我们探索的热望。


    大路顺坡而上,路右有几间老屋,似乎十分破旧,并不值得留恋,但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并且的确再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虽然“塔岗子头140号”老屋的檐板刻有双鹿十分精美,虽然老屋的古朴让我们欣赏,但引来我们惊叫的还是两幅清末民初的彩绘图。


双鹿与蝙蝠嬉戏在檐挡板上,寓意“福禄双全”.jpg

双鹿与蝙蝠嬉戏在檐挡板上,寓意“福禄双全”



·

    左侧彩绘近景为宽阔的江边,中间有虹桥飞架、矗立的楼房、厂房还有行人等,远景则是隐隐的青山、绿树、蓝天……最令人惊奇的是近景江面上的拖船,前面一艘冒着黑烟的机动船在前,缆绳系着一只木帆船在后,这就是传说中的“拍拖”的原形,这就让我们苦苦寻觅的四五年的“花尾渡”,绝对没有想到在塔子头这偏远的村落中发现如此宝贵的东西。


M~FN6N8D5RMDMF7ZVT]RPM.jpg 
src="http://images./sns_attachments/month_1211/121104195102ed7539a28c97ea.jpg" 
width=549 thumbImg="1" 
file="http://images./sns_attachments/month_1211/121104195102ed7539a28c97ea.jpg" 
status="2"> </P>
<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716539_menu 
style="DISPLAY: none; POSITION: absolute"><A title=下载 (46.17 KB)

2012-11-4 19:51

墙顶的彩绘,你还能撑多久?

·

传说中的“拍拖”来源于火船拉省渡,到底是怎样拉的呢?这幅彩绘中就生动地描绘出来了!.jpg

传说中“拍拖”来源于“火船拉省渡”,这幅彩绘生动地为我们解释了火船与省渡是怎样“拍拖”的了!

·



    右侧彩绘近景仍是一片无垠的江边,江上小舟疾行,船夫摇橹划桨;中景拱形的建筑物似乎是砖窑厂或陶瓷厂,粗大的烟囱浓烟滚滚,工厂的生意如火如荼,几个挑担的戴凉帽的工人正往江边码头送货;远处的江边绿草如茵,翠木森森,远处大海中的山岛耸峙……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的景象。

[localimg=180,135]4[/localimg]

新兴工业的发展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兀自立在那儿半晌,边欣赏边赞叹边拍照,最终我们还是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了这两幅极经典的彩绘,这两幅充满划时代意义的彩绘,我们期待着彩绘完整的保留,切莫毁坏,因为这是东莞地区的唯一关于清末民初新兴资产的图画,原来只见繁华广州的十三行等处的彩绘,而东莞地区此类的画作从未见过。


     回到大路上,上坡处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老屋、门楼、古树,以及树下休息、打牌的村民,静静的村落格外和谐和安详。

回到大路上,路边的这堵只剩一个门口的泥砖墙将我们的相机聚焦.JPG

回到大路上,路边的这堵只剩一个门口的泥砖墙将我们的相机聚焦

·


     再次返回到池塘前,左侧有一四方形古井,一位房客正在打水,我们凑过去,发现古井内壁上生长着茂盛的青草,遮掩了半个井口,水位很低,打水非常方便。房客已经在用井水淘米了,他告诉我们:“这井水好吃着呢!我们现在都在用这井水洗衣、洗菜、煮饭。”难怪,村民这么喜欢古井!因为井水与村民的生活是如此贴近,村民就是依此为生,感情深之又深。

古井情深.jpg

古井情深


    塔子头村前与大多数东莞的古村落的布局一样,一方大约二三亩的池塘照例横卧在村前宗祠前。祠堂的马路早已硬化,靠近池塘樽的马路边还划出了停车黄线,而另一侧则是一字排开的老屋,像一列等待检阅的兵士。

洁净的水泥路面将原来的黄土路替换,新农村有了自己的新特色.jpg

洁净的水泥路面将原来的黄土路替换,青砖房为新农村抹上了一道异样的风采

·


     第一、二间的老屋仍是传统的青砖房,小可的门楼已经破损,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间青砖房的山墙灰塑堪称一绝,怒目相向的夔龙头一下就吸引住我们的眼球,而龙头后的花纹亦是生动非凡。第二间的老房也很普通,但墙壁上若隐若现的曾经的领袖的影子,象征着一个历史朝代的远去。

灰塑的夔龙保存完整,栩栩如生.JPG

灰塑的夔龙保存完整,栩栩如生

·


    “塔岗子头198”相邻的一间老屋已经颓废,但房顶上的灰塑和墨绿的宝瓶却也耐看。岭南建筑风格中有“宝瓶”保平安之寓意,故而东莞古建筑中喜欢用来做装饰之用。




碧绿的陶瓶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翠玉一般.jpg

碧绿的陶瓶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翠玉一般

    “塔岗子头199”与“塔岗子头200”相邻,均为青砖老屋,老屋还正常使用着,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一个古村落单纯把它保护起来,也就失去了“活着”意义,也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而有原著民居住其中,才能使建筑复活,才能使民风民俗得以延续……

一孖青砖房诉说着平常百姓的平常故事…….jpg

一孖青砖房诉说着平常百姓的平常故事……

·

     但目前这种境况堪忧,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能守住这样的村落生活,他们更加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我们有理由担心,农耕时代的生活随着古村落的没落而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并最终消失……


    塔子头村行走已经结束,我们站在池塘的另一边观瞻这座水边古村和水边的倒影,一切就像梦里水乡,一切都变得格外朦胧和扑朔迷离……明天,再来时,你还会呆在原地等我们吗?



渐行渐远的古村落是我们心中的牵挂…….jpg

渐行渐远的古村落是我们心中的牵挂……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作品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总策划 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与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