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一些“顺耳”忠言

 指间飞歌 2012-12-23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对治军带兵不无启示。语言是工具,服人是目的,形式最终要服从服务于效果。“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虽然在今天并不过时,特定条件下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一些“顺耳”忠言,不失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强领导工作艺术性和治军带兵实效性的一个努力方向。

    多一些“顺耳”忠言,前提是把动机搞端正,用家常话说,就是要“为了你好”。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无论教诲、唠叨,还是劝诫、警告,根本动机都是“为了你好”,怒只因“怒其不争”,恨只因“恨铁不成钢”,责也只因“爱之越深、责之越切”。有了一颗爱兵如子的心,有了视战友如兄弟、如姐妹、如手足的真诚态度,即使话糙一点,也会让人感受到关心关爱,达到心灵的共鸣。而如果只是虚意奉迎、一味哄着,再漂亮的语言也难以叩动心扉、激发共鸣。

    多一些“顺耳”忠言,需要调整思维、变换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由此而想到一些同志打着“忠言逆耳”的挡箭牌,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工作,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长官意志和僵化眼光。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看到的只能是“兵难管”、“兵难带”。只有变“俯视”为“平视”,甚至蹲下身子“仰视”,才能发现士兵身上的闪光点,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把忠言说“顺耳”。

    把忠言说“顺耳”,需要的是对官兵真知深知亲知的底气,只有善于从日常琐事中不断积累沉淀,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对官兵优长如数家珍;需要的是熟练操控语言的功力,只有自我加压、博学多思、勤讲苦练,才能给苦口的良药裹上糖衣,把话说到官兵心里;需要的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成熟,只有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最佳火候,才能有的放矢、直击要害,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多一些“顺耳”忠言,并不排斥严格要求。鼓励不代表放任,调动积极因素不是说要培养“好好先生”,提倡逢迎。事实上,善于表扬人的人,开展批评会更有力量。而对于自我感觉良好、滑到违规违纪边缘的人,通过严肃的诫勉谈话适时给予“当头棒喝”,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