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默的螺旋”与“毛毛虫效应”

 指间飞歌 2012-12-23

    我们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开会或研究工作时,尽管参与的人不少,但讨论问题过程中,发表意见的主要是领导或被公认能力较强的骨干,其他人很少提出意见,即使有个人的想法也不一定敢说出来,通常只是附和别人的意见,这种现象被称为“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将是少数派,就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一方孤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毛毛虫效应”。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许多毛毛虫首尾相接,围花盆边缘摆成一圈,在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爱吃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直至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行者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现象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也就是如果在工作中不能摆脱“沉默的螺旋”,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有效办法,仅满足人云亦云的被动迎合,甚至明明看到了问题,却不敢提出来,最终会成为那些绕圈的毛毛虫,给工作和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要的还是创造一个鼓励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古人曾说过:“问贤于己者,以匡正误;等于己者,以资切磋;鄙于己者,以求多得。”作为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能够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家之长,特别是创造机会让年轻同志和平时工作中表现不算突出的同志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倡导“奇思妙想”,即使说的不对也要给予鼓励。作为被领导者,要具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既要把工作实践当作是锻炼的机会,虚心向领导和骨干学习,又要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善于倾听大家的声音,汇聚集体的智慧,摆脱沉默的螺旋的束缚,就不会走入毛毛虫的怪圈,我们的工作就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