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滨州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种菜“数字化” 地里长“黄金”

 昵称1835453 2012-12-23

  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参观考察滨州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车间。31岁的公司经理赵建波,领着记者看他的蔬菜工厂,让记者见识了工厂化、数字化种菜的新鲜事。

  6个大棚半年创收700万元

  走进赵建波的蔬菜车间,记者看到,一株株韭菜种在用板材搭起的三角形的墙上,赵建波叫做“金字塔支架”。支架内安装了气雾喷施系统,把水和韭菜生长所需的13种营养液混合在一起,加压形成气雾状直接喷施到蔬菜的根上。

  大棚里所有蔬菜都长在墙上,根生在雾里。赵建波说:“这么一个1000平方米的车间,种植韭菜82万株,相当于15亩大田的种植数量;同时,把韭菜的根从土壤中解放出来,生长特别快,10天就可割一茬。”说着赵建波拔下一株韭菜,根长得特别长,是大田韭菜的七八倍。

  记者与赵建波边看边聊,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沙沙”声。他说:“这是智能化控制计算机系统在喷水施肥。”他解释说,传统农业种植,种菜主要凭经验,靠观察,常常叶子黄了才开始施氮肥或钾肥,实际上等到能看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用传统的方法,水、肥浪费都很大。数字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根据水质钙镁氯离子的含量,以及PH值、EC值(电导度,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和各种作物的需求等各项参考数据,按照各类蔬菜生长的需求进行管理,使大棚内的环境随时处于最适合蔬菜生长的状态。”

  数字化种菜,效率很高。据赵建波介绍,1000平方米的土地,正常可种植土豆6000株,这里却种了2.7万株;一棵土豆平均产量为1.75公斤,而在这里却能达到2.5公斤;普通的菜地一年种植一到两茬土豆,在这里可以种植12茬,一个大棚全年可以产500多吨土豆……2008年下半年,他的6个蔬菜大棚创造收入700万元。这就是数字化农业创造的成绩。

  用电脑技术嫁接传统农业

  赵建波原来是滨城区梁才办事处谷家村的青年农民。2002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战士。服役期间,他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知识,成为编程高手。退伍回家后,他利用这方面的特长,在滨州市开了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积累了一笔资金。如果这样走下去,他也能有一个不错的未来。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农村创业。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搞工厂化、数字化种植。

  “投资农业回报率高,前景十分广阔。”赵建波顺手拿出了中央和山东省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8个文件对记者说:“国家如此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大方向错不了。”

  为了掌握技术,赵建波跑遍了全国各农业发达的省区市,虚心考察学习,吸收他们的经验进行集成创新。他自学了作物栽培和植物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与自己的计算机专长相结合,从而走进了数字化农业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了一番艰难的探索。2007年8月4日,赵建波注册成立了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

  万事开头难。赵建波说:“数字化农业收益高,投入也高。”他所建的大棚光外围设施就要26万元;一套国外进口的供水、雾化系统需要10万元;一套分控器(包括六个传感器)需要投入19万元,再加上一台主机75万元,如果单独建一个大棚的话成本高达130万元。当然,一台主机最多可以控制2000个大棚,那样的话将大大降低成本。但要达到那样的规模,也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至今,为了扩大规模,赵建波已经投入资金400万元,几乎花光了他全部积蓄。

  技术上的研发,也让赵建波历尽坎坷。在他的蔬菜大棚里,有一种形状与植物叶子相似的东西,赵建波称之为“智能叶片”,这是他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创造。小小的叶片上,有温度、湿度、空气EC值、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风阻系数6个传感器,各个传感器随时把大棚的有关数据传给计算机主机,计算机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控制排风扇、水泵、补光系统、营养供给系统、弥雾系统的启动与关闭,从而给植物创造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全是计算机控制。赵建波说:“别小看这六个小叶片,这是我用了近一年时间,经过210多次试验才研制出来的。”

  在病虫害防治上,赵建波引进了日本的物理防治法。他说:“害虫在PH值小于3的情况下不可能存活。现在我公司的6个大棚全部使用自己电解的电离酸水防虫,这样既环保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应用新技术,赵建波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用肥、防虫等环节的成本,每棵蔬菜从种到收平均起来每天投入仅有2分钱。由于蔬菜的根脱离了土壤,使蔬菜内硝酸盐的含量降低了27%;蔬菜维生素C的含量提高了3倍。经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蔬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滨城区蔬菜办公室副主任王明清介绍说:“在蔬菜有害残留物质检测中,乐果等11项指标未检出,其他3项指标也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由于生产的蔬菜 6个大棚半年创收700万元

  走进赵建波的蔬菜车间,记者看到,一株株韭菜种在用板材搭起的三角形的墙上,赵建波叫做“金字塔支架”。支架内安装了气雾喷施系统,把水和韭菜生长所需的13种营养液混合在一起,加压形成气雾状直接喷施到蔬菜的根上。

  大棚里所有蔬菜都长在墙上,根生在雾里。赵建波说:“这么一个1000平方米的车间,种植韭菜82万株,相当于15亩大田的种植数量;同时,把韭菜的根从土壤中解放出来,生长特别快,10天就可割一茬。”说着赵建波拔下一株韭菜,根长得特别长,是大田韭菜的七八倍。

品质好、外形漂亮、个头均匀,是名副其实的“放心菜”,厦门的大顺公司、北京的春乾公司等8家企业与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日本、韩国等的客商也纷至沓来。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靠着这些智能化的蔬菜大棚,短短几年间,创智博天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到70多名员工,固定资产达到1100多万元。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全面推行了正负激励机制,工人每天都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工序和工作目标进行生产。每一棵菜都按生产规程生产,确保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为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理念,公司把职工的工作量和职工的薪酬直接挂钩,调动了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企业产品积压,销售萎缩。赵建波却认为,目前正是发展工厂化、数字化农业的大好时机。他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他已经与博兴县店子镇达成合作合资协议,在该镇建设一个占地60亩的蔬菜种植“分厂”,店子镇投资1100万元负责兴建车间、道路等设施;赵建波负责投资1300万元,建设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并负责良种供应、产品销售等,占51%股份。这一项目,可新增200个就业岗位。赵建波说:“目前,我公司一台计算机主机只管理6个大棚,计算机能力闲置很多。如果规模上去了,一台主机能管理2000个大棚,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广大农民都能用上数字化种植新技术。”王明清说:“滨城区共有4.9万亩菜田,2000个蔬菜种植大棚,从业农民2万多人。如果都能达到工厂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产量、效益将实现翻番增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