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才子沈三白的另类爱情生活

 苏迷 2012-12-23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才子沈三白的另类爱情生活

 
  ■唐晓玲
  2008年,绿肥红瘦时节,我们一群人来到太湖新天地的“水调歌头”,在临湖的会议室里,召集人朱栋霖教授说今天请大家来,是准备出一期苏州才子专辑,望在座各位以大家手笔,写出传世名篇。朱教授的话音刚落,我第一个发言,自告奋勇愿为范成大谋篇,因一生最爱读陶渊明和范成大的田园诗,自以为范成大跻身于苏州才子是理所当然之事。谁知,与会的多位大侠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范成大不属才子之列。在我看来,才子之谓,首先在于一个“才”字。范成大一生创作诗词无数,留存于世的有一千九百多首,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我想,范成大之所以落选苏州十大才子,肯定不是因为才情不够,而是有人嫌其不够风流。风流才子风流才子,不风流怎能算得上是才子呢?“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姜夔这首词中吹箫的小红,就原本是范成大养的歌姬,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把姜夔十分钟情的小红赠送于他,割爱成全了一对才子佳人美事。姜夔轻舟载了美人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地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也留下了范石湖真名士自风流的一段佳话。如果说范成大因曾居庙堂之高而不能忝列苏州十大才子,我无论如何是不服气的。但不服气归不服气,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
  半年后,不料又接朱教授电话,说让我写一写《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朱教授强调,有关沈复的资料很少。我明白这个题目有难度,但碍于情面,也只得硬着头皮接下了。

  一、一本闲书 一本趣书

  读沈三白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生。他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林泉山籁以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于生活的享受上索求不多。《浮生六记》所记者,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琐事,而正是通过这些琐事流露了沈三白自然、率真、活泼的人性,以及他不同凡俗的审美情趣。读着三白的文字,那些繁密的生活细节透露着那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真相,透露着一种平凡、率真而富有艺术情调的人性,特别是透露着自古繁华之地江南士众意识中一种特殊的萌动:竟会有人不再以读书求仕为人生目标,而醉心于生活本身的美与真,追求着自我与情爱的意义和价值!
  七夕夜,他们并肩赏月,“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中秋日,他们又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一轮明月上林梢”的美景,“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世间美好的情致多矣,恩爱的夫妇亦不少,然而两者能如此地合二为一,这样物我两忘的境界恐怕真是世间少有的啊!正如作者所叹:“人间之乐,无过于此。”
  苏州城有南园、北园,菜花盛开,可是附近却没有酒家可供小饮。芸娘给出了个主意,让三白和友人以“百钱雇馄饨担子而往”。如此趣事,层出不穷,皆因芸娘的兰心慧质,也有赖沈复的一支生花妙笔。
  这样的一本闲书,趣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如置身于天然氧吧,纯净新鲜的空气,徐徐从我们心头拂过,使我们变得心旷神怡,内心芜杂一扫而尽。

  二、秋水为姿 诗词为心
《浮生六记》的“闺房记乐”一篇,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样的文字率真,自然,娓娓动人,这样的文字小说中或许有之,然而散文中却是绝无仅有的。
  数月之后,沈复外出求学。他很担心送行时芸娘当着众人的面过分表现自己的离情别绪,害怕她“对人堕泪”。不意她颇能克制,不但不做儿女之态,反强颜劝勉。三个月后,反倒是沈复难熬相思之情,想办法回来见芸娘:“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从沧浪亭畔“课书论古、品月赏花”,到我取轩中“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从月下“联句遣怀”,到萧爽楼“品诗论画”;从居家,到旅居,沈复夫妇不仅经常进行思想和精神交流,甘乐与共,而且常于平凡中创造出逸趣,于烦乱中演绎出闲情,于困窘中生发出清欢,把“一地鸡毛”的平淡岁月妆扮得活色生香。……在富足之日少、贫苦之日多的二十余年里,无论起居服食,还是器皿房舍,沈复夫妇就是这样创造出了恬淡自适、雅致活泼、清香悠远的婚姻生活,使“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颠覆了“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说,证明幸福婚姻是一种艺术创造和情趣经营,与金钱、权势、名利不必呈正相关。《闲情记趣》一篇,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
  沈复满含深情地把夫妻闺房中论文论诗,评花品月,烹饪菜肴,栽培花木,装饰居室等种种雅事一一写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姿容秀丽、冰雪聪明、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十分热爱生活的贤淑女子。无怪乎林语堂先生要称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 的艺术生命力就是“真诚”,因为他声称自己的作品“不过记其实情而已”。

  三、冶游广州 梦里苏州
《浮生六记》 卷四记述的是浪游生活。沈复游踪极广,除蜀中、黔中、滇南之外,他的脚步吻遍了天南地北。因此他提醒你,众口交赞的名胜不免牵强附会、名不符实,而人迹罕至的僻地乡野,也未必没有诗意葱茏的所在。三百年后,人们把时髦的自助旅行者称为“驴友”,驴友装备精良、思想前卫,实际上仍奉行和实践沈三白的理论。
  芸娘女扮男装与丈夫同游水仙庙,在现在年轻夫妇看来是狂涓、是潇洒。但在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里,则是浪荡不成体统。
  正因为沈三白与芸娘这一对夫妇,独立特行于世,才有后面的沈三白到了广州,冶游花船,碰到心怡的素妆喜儿,不免在心中慨叹:“惜余妇芸娘不能偕游至此”。
  两个至情至性的人,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飘渺世界里,其所作所为,自非尘世中人所能理解,当然,我们也不应以世俗准则来衡量评判。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是至理名言。
  其实,在沈复的个性中没有多少可恶的情欲,他只求在自己的夫妻生活中在自己的灵魂中保留一块明净自适的天地。芸娘是他的知己,芸娘也视他为知己。他们这种建立在志趣基础上的爱情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芸娘也从未鼓励沈复去读书做官,或在游幕中求得一官半职,她对于功名利禄亦如沈复一样冷淡。沈复弃儒从商,她也乐于跟随,因为这适合于她的淡泊自然的性格。芸娘与三白的生活,是苦中作乐的鲜美生活。贫病交加,抛女弃子,流浪异乡,坎坷让人断肠。但油菜花还是要赏的,山水还是要游的,佛手还是要供的,茶叶也是要放在荷花心浸过才泡的。这些闲情乐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只让我们见着了美,无时无刻不在的美,无事无处不在的美。我们看见他们表现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贫病丝毫没有减弱这种美,浮生最多的是半日闲。

  四、魂断扬州 此恨绵绵
“坎坷记愁”与“闲情记趣”刚好相反。后者写了日常生活中摆弄盆景、插花、焚香、喝酒、收集奇石等,平淡中透出耐人寻味的乐趣和美感。前者则写了人生的坎坷与悲愁,令人唏嘘叹息。芸娘一不小心在言语上冒犯了公公,难于在沈家立足,被迫抛下儿女,与沈复一起远迁他乡,最终在困顿的生活中郁郁病逝。
  三白是个不羁放浪的人,好酒喜游,相反,在治家方面却显得束手无策,他不事产业的行为拖累了妻子的治疗,胡乱与人作保则加剧了妻子的病情。
  书生气十足的人,无论在哪朝哪代,都要面临生计的问题。沈三白夫妇的生活标准并不高,在他们的理想中,若能过上“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的日子,也就足够了。可惜天道终究不公,卑微的理想竟也无法实现。
  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卷三《坎坷记愁》中,三白以浓厚的笔墨描写他与芸娘永诀的情景,篇幅之大,文笔之细腻,在古代的散文中是仅见的。芸娘之病是由精神压抑、穷困辛劳所致。已届中年的芸娘已积劳成疾,加之其弟出走,其母病殁,为丈夫所物色的小妾被人夺去,受人愚弄且遭家长训斥,郁恨愤懑,血疾大发,芸娘为了节省,竟誓不医药。沈复在芸娘弥留之际则在病榻相伴。文中多叙述两人泪眼相持,不忍永别而不得不别,一个温言抚慰,一个嘱托不休,一字一泪、一字一血。读来直叫人肝肠寸裂———
  “芸乃执吾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沥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真情需要勇气和自信。在弥漫着道学的庸俗和虚伪的社会里,沈复向人们坦露自己的心曲无异于向封建礼教、道学挑战。在芸娘去世后的无数寒窗孤灯下,他都在思索着,反问着自己,可他怎样想都不能接受通常的解释。他不平,他愤懑,他坚信他们的夫妻生活无可指责。于是便把萦绕于怀的往事吐露出来,向渺渺苍天讨一个公道。他虽不是思想家,却在直感中抓住了那个时代的重要问题:个性与礼教的冲突。

  五、后工业时代的“闲适生活”

  我们在沈复的《浮生六记》里看到的完全是最日常的生活,是离我们最可接近的一种生存状态,他执着于世俗生命的悲欢,在他看来前程和声名都若浮云一般。当我们在为某些好象特别辉煌,却有点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把自己折磨得人形俱损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一句最平常的真理:平平淡淡才是真。沈复的意义也许就浮现在这个层面上。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许多事或者不需做,或者不必做,或者不用急着去做,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苦干着,到头来成者少,不成者多。即使成了,又怎么样?时过境迁,转眼就变了味。人的一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拼得你死我活的,过后一想,都是瞎忙一通。年轻时血气旺盛,总以为拼命去做就一定好,殊不知世事大都不是这样的。回过头来看看一辈子走过的路,你能留下点什么呢?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还不如坐在春日暖融融的阳光下,泡一杯清茶,读一卷沈复的《浮生六记》,日子,本来就可以这样过的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