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伽师地论》:止观禅修之九住心

 自问心如何 2012-12-24

 止观禅修之九住心 

  
  《瑜伽师地论》卷30〈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
  
  总嗢柁南曰:「〔1〕往庆问〔2〕寻求,〔3〕方安立护养,出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复于五处如应安立。云何五处?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
  
  三、心一境性处(披寻记:册2,页10041030;大正藏:册30450b27
  
  (一)出体性
  
  1、总征释
  
  云何心一境性?
  
  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2、别释
  
  (1)数数随念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
  
  谓于(450c)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2)同分所缘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
  
  A.辨相
  
  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B.释名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
  
  (3)流注适悦相应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4)无罪适悦相应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1]
  
  3、结
  
  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二)辨品别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钵舍那品。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钵舍那品。
  
  1、九种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1)明体相
  
  谓有苾刍,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1)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2)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2];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3][4]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3)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4)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451a)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5)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5]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6)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7)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8)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9)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2)配六力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A.闻、思力配内住、等住
  
  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B.忆念力配安住、近住
  
  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C.正知力配调顺、寂静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D.精进力配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451b)极寂静、专注一趣。
  
  E.串习力配等持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3)辨作意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1)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毘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故此亦是毘钵舍那品。
  
  2、四种慧行
  
  云何四种毘钵舍那?
  
  (1)出体性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1)净行所缘境界,或于2)善巧所缘境界,或于3)净惑[6]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7]
  
  B.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8]
  
  C.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D.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2)显差别
  
  A.标释
  
  又即如是毘钵舍那,由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A)由三门
  
  云何三门毘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451c),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9]
  
  b.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c.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是名三门毘钵舍那。
  
  (B)由六事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
  
  a.寻思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b.伺察
  
  寻思已,复审伺察。
  
  c.随释
  
  a)云何名为寻思于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于义。
  
  b)云何名为寻思于事?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c)云何名为寻思于相?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相。
  
  d)云何名为寻思于品?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e)云何名为寻思于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f)云何名为寻思于理?
  
  谓正寻思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10]
  
  当知此中:
  
  1)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
  
  2)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4)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11]应生信解,(452a)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B.结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及前三门毘钵舍那,略摄一切毘钵舍那。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称此九住心为'九种心住。指内住、等住(又称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印顺《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释之云:
'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相续而住,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但修习到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这是功夫更进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调顺:色声香味触──五欲;贪嗔痴──三毒;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的过失。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调顺,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寻思──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到这,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是涅盘的寂静。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现在能进步到: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5)(7),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达的时间,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说有种种,如八断行等都是。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所以修习止,应依此修习,而认识自己的进程,到了什么阶段,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