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开回家的门

 为什么73 2016-03-09

(原文选自《长阿含》20经,阿摩昼经第一,悟慈长老白话文翻译。)
 

图片
 
  
     摩纳!如其余的沙门、婆罗门,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自活,或者说此国胜彼国,彼国为不如,或者说彼国胜此国,此国为不如;瞻相吉凶,谈说其盛衰等事;如入我法的话,就没有如此之事,但修圣戒,无染着之心,内怀喜悦。眼睛虽看见色境,而不会取着其相,眼根不被色境所拘系,坚固而寂然,并没有所贪着,也没有忧患,不漏落于诸恶,都坚持戒品,善护其眼根,其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如此的道理。善御其六触,能护持调伏,使其能得安隐,有如在平地驾四匹马所引的车,那善调御者,执持其鞭而善于控制,使其不会失辙那样。比丘也是如是,能善御六根之马,安隐而无失。他有如是的圣戒,而得圣者的诸根,吃食则知其止足,也不会贪其味,吃食的趣向目的乃为了养育其身,使其没有苦患,而不贡高,而调和其身,使其故旧之苦能得消减,新的苦痛不会再生,有力而无事,使其身安乐。有如有人用药涂疮,其趣旨乃在于使疮差愈,并不是求饰好,不是用来自高的。摩纳!比丘乃如是,吃食是为了足以支身,不怀憍慢放恣。又如膏车,乃欲使其车能够通利,以便用来运载人物,能有所达到其目的耳。比丘乃如是,吃食乃足以支身,其目的是在于善能行道。

 图片

摩纳!比丘乃如是的成就圣戒,得圣者的诸根,食知止足,初夜(下午五点至九点)、后夜(凌晨一点至五点),都精进于觉悟(努力于觉道)。又在于昼日(白天),不管是行,不论是坐,都常念一心,除弃众阴盖(五阴、五盖,行善道之阴覆、盖覆,也就是障碍)。他在于初夜,或者是经行,或者是禅坐,都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于中夜之时(到了下午九点至翌日凌晨一点之时),乃偃右胁而卧,念念当时而得起,则系想在于明(念念在于光相),心无错乱。到了后夜,便由卧起来,而思惟,或者经行,或者禅坐,都常念一心,而除众阴盖。比丘有如是的圣戒具足,得圣者的诸根,吃食惟知止足,初夜、后夜都精勤于觉悟,都常念一心,而没有错乱。
 

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而无错乱呢?像如是的比丘,对于内身之身观(观身不净),精勤而不懈怠,忆念而不忘,而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对于受、意(心)、法之观察,也是如是(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加上面之观身不净为常出的四念处),这就是比丘之念无错乱。甚么叫做一心呢?像如是的比丘,不管是行步出入,不论是左右顾视,或者是屈伸俯仰,或者是执持衣钵(三衣与钵随着于身)去受取饮食,或者是左右便利,或者是睡眠觉悟(醒时),坐、立、语、默,在于一切时当中,都常念一心,不失去其威仪,这就是一心。譬喻有人,和大众同行,则不管是在前面而行,或者在中间,在后面,都能常得安隐,不会有怖畏那样。摩纳!比丘就是像如是的行步出入,乃至于语(讲话时)、默(默然不语时),都常念一心,没有忧畏。

 图片

比丘有如是的圣戒,得圣者的诸根,吃食知道适止满足,初夜、后夜,都精勤于觉悟之事,都常念一心,没有错乱。喜乐在于静处、树下、冢间,或者在于山窟,或者在于露地(空地没有遮盖之处),以及粪聚间,到乞食之时就去乞食,回来时则洗手足,安放其衣钵,而结跏趺之坐,端身而正意,系念在于前。都除去悭贪,心不和悭贪在一起,消灭瞋恨心,没有怨结,心住于清净,常怀慈愍心。除去睡眠,系想在于明,专念而没有错乱。断除掉戏(浮动),心不和掉举戏耍在于一起。内行寂灭,灭掉戏之心,断除疑惑,已度脱疑网,其心乃专一,而在于善法。譬如幢仆,受大家(主人)之赐姓,而得安隐解脱,免弃仆使的工作,其心乃欢喜,而不再会有忧畏那样。
 

又如有人,举财去治生(借钱作商),大得利益而回来,而皈还主人本来之物(向其借来之钱),其余的财物足够自己使用,不再有忧畏,而发(生)大欢喜。如人之久病,而从其病得以差愈,饮食都能消化,色力已充足,他便作如是之念:我前时有病,而现在已得差愈饮食也已能消化,色力也已充足,不再有忧畏,而生大欢喜。又如有人长久的被幽闭在牢狱,现在已安隐得以获释而出来,他就自念而说:我前时被拘闭,现在已解脱,不再有忧畏,而发大欢喜。又如有人,带有很多的财宝,经过大旷野,不遭遇贼盗,安隐的得以过去,他就自念而说:我携带很多的财宝,能经过这崄难的地方,而不再有忧畏,而发大欢喜,其心安乐。

 图片

摩纳!比丘有五盖自覆之时,会常怀忧畏,也是如是的。如负债之人,如久病,如在牢狱,如行大旷野,自己观看自己并未离开阴盖之心,自己覆蔽闇冥,自己的慧眼不明。他就会精勤于舍欲,舍弃恶不善之法,就会与觉、观(寻、伺)俱在,而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入于初禅。他既以喜乐润渍于身,而周遍盈溢,没有不充满。如有人巧妙的在于浴器里,盛入众药,用水清浸它,则内外都会润泽,没有不周遍的那样。比丘像如是的得入初禅,喜乐遍满其身,没有不充满的。像如是的,摩纳!这就是最初现身得乐。为甚么呢?因为由于此精进,而念无错乱,乐静闲之所得之故。
 

其次,他舍弃其觉与观(用功至于舍寻伺),便生为信,专念于一心,而无觉、无观(无寻、无伺),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入于第二禅。他既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没有不充满。犹如在于山顶,有凉的泉水自于其中涌出,不是从外面而来,即在此池中,出清净之水,还自浸渍,没有不周遍那样。摩纳!比丘乃如是的入于第二禅,由于禅定而生喜与乐,没有不充满,这就是第二现身得乐。

 图片

其次,他舍弃喜而住,而护念不错乱,而身受快乐,如圣者所说的起护念之乐,而入于第三禅(离喜妙乐地)。他身无喜,而以此乐去润渍,而周遍盈溢,没有不充满。譬如优钵花(青莲花)、钵头摩华(赤莲花)、拘头摩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刚出淤泥,而未出水面时,其根、茎、枝、叶,都润渍在于水中,没有不周遍的。摩纳!比丘就是像如是的入于第三禅,而离喜,而住于乐,而润渍于身,没有不周遍,这就是第三现身得乐。
 

其次,他舍弃喜与乐,其忧与喜已在先前就消灭,而不苦、不乐,而护念清净(舍念清净地),而入于第四禅。其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没有不周遍的。犹如有人,沐浴清洁后,用新的白迭(白毡),被覆在其身的话,则其全身都为清净那样。摩纳!比丘就是像如是的入于第四禅,其心为清净,而充满于身,没有不周遍的。又入于第四禅时,心则没有增减,也不倾动,而安住于无爱恚、无动摇之地。譬如密室,内外都经过涂新整治,而坚闭户扃(音肩,门户外闭的横木,为门户),使其没有风尘,在于室内燃灯,并没有触娆的人的话,则其灯虽焰,却恬然不动。摩纳!比丘也像如是的入于第四禅,其心并没有增减,也不会倾动,而住于无爱恚、无动摇之地,这就是第四现身得乐。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不懈,心念不错乱,乐于静闲居之所得的。

 图片

他得此定心,而清净无秽,柔濡调伏,安住于无动之地。这时,自会由于身中生起变化之心,会化作异身,此身也具足了支节,诸根都无阙欠,他就作如是的观察:此身色(色身为四大-地水火风),而化成彼身,此身也异,彼身也不同(异),从于此身,而起心,而化成彼身,而诸根都具足,支节也没欠阙。譬如有人,由鞘中拔刀,他乃作如是之念:鞘异、刀异,然而刀乃从鞘而出的。又如有人,合麻为绳,他乃作如是之念:麻异、绳异,然而绳乃从麻得以生出的。又如有人,其箧中走出蛇,他就作如是之念:箧异、蛇异,然而蛇乃从箧而出的。又如有人,从簏中出衣,他就作如是之念:簏异、衣异,然而衣乃从簏中拿出的。摩纳!比丘也是如是,这就是最初所得的胜法。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进,其心念也不错乱,乐于静闲居所得之故。
 

他既已定心,既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安住于无动地,从自己的四大色身当中起心,而化作化身,一切的诸根、支节都具足,他就会作如是之观察;此身为四大所合成的,其身乃从化而有的,此身亦异,彼身也异,此心在于此身中,依于此身而安住,而至化于身中。譬如琉璃(青石宝)、摩尼(宝珠),莹治得非常的明洁,为清净无秽,如用青、黄、赤等綖(线)把它贯穿,则有目之士(明眼的人),将其放置在于手掌而观察时,知道为珠异、綖异,然而綖乃依于珠,从珠而至于珠的。摩纳!比丘之观察心,而依于此身而住,至于其化身,也是如是。这就是比丘的第二胜法。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专念而不错乱,乐于独闲之居之所得之故。

 图片

其次,他乃以定心,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而安住于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神足通,六神通之一),而能作种种的变化,能变化一身为无数之身,将无数之身还合而为一身。身能飞行,通于石壁而无阻碍;游在空中,有如禽鸟,履水即如行大地;身上能屈烟焰,有如大火积;手能扪摩日月,而立至于梵天。譬如陶师之善调和泥那样,可以随意所在,而造作任何的器物,而多所饶益。也如巧匠之善能治木那样,可以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又如牙师之善治象牙那样,也如金师之善炼真金那样的可以随意所造,多所饶益。摩纳!比丘乃如是的定心清净,安住于无动地,可以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于梵天,这就是比丘之第三胜法。
 

其次,他乃以心定,清净无秽,而能柔濡调伏,安住于无动地。一心修习而证天耳智(天耳通)。他的天耳清净,超过于人耳,而能闻二种声;天声与人声。譬如城内有一大讲堂,为高广而显敞,有聪听之人居住在于此堂内,在堂内有声音时,则不须劳动其听功,都能听过种种的声音。比丘就是如是,由于心定之故,其天耳清净,能听二种声音。摩纳!这就是比丘的第四胜法。

 图片

其次,他乃以定心,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而安住于无动地。以一心修习而证他心智(他心通)。他能知道他人的心之有欲或无欲,有垢或无垢,有痴或无痴,广心或狭心,小心及大心,定心或乱心,缚心或解心,上心或下心,乃至无上心,都能一一知道。譬如有人,用清水自照其颜,好恶都必能察到,比丘乃如是的以心净之故,能知他人之心。摩纳!这就是比丘的第五胜法。
 

其次,他以心定,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而安住于无动地。以一心而修习宿命智证(宿命通),便能忆识宿命的无数的若干种事。能忆起一生,乃至无数次之生,那些劫数之成、败(成住坏空之劫),在此当中死于此,而转生于彼,其中的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的苦乐、形色相貌,统统能够忆识。譬如有人,从自己的村落,至于他国之邑,在于那个地方,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语,或者是静默不语,又从那个国家至于其余的国家,像如是的展转后,便还回其本土,则不劳动其心力,都能忆识所行过的诸国,其从此而到于彼,从彼而到于此,中间的行住语默,都能忆识它那样。摩纳!比丘乃如是的能以定心清净无秽。而安住于无动地,而以宿命智能忆识宿命无数劫之事,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之法已生,闇冥消灭,光曜之法已生,这就是比丘之宿命智明。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专念而无错乱,乐于独闲居之所得之故。
 

其次,他乃以定心,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而安住于无动处地,一心而修习见生死智证(天眼通)。他以天眼清净,能观见诸众生之死于此,生于彼,从彼处而转生于此处,形色之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的业,而报应的因缘等,都悉能知道。如此人之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而身败命终之时,堕入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等事,或者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诽谤贤圣,见正信而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转生于天、人当中等事,他都以天眼清净,而能见诸众生之随所业缘,往来于五道(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事。譬如在城内高广的平地,在那四交道头(交通要道)盖起大高楼,明目之士(眼睛正常的人),在其楼上去观察的话,就能看见诸行人之往来于东西南北等一切举止动作,均能看得非常的清楚那样。摩纳!比丘就是如是,是以定心清净,而安住于无动处,而得见生死智证的。乃以天眼清净,尽能看见众生所作的善恶之业,随业而受生,往来于五道等事,均能知道,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二明。已断除无明,而生于慧明,舍离闇冥,而出智慧光,这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的。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而专念不错乱,乐独闲居所得的之故。
 

其次,他乃以定心,清净无秽,而柔濡调伏,安住于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漏尽通)。他乃如实而知道苦圣谛,如实而知道有漏之集(烦恼之来源,所谓集),如实而知道有漏尽(烦恼灭尽,所谓灭),如实而知道趣漏尽道(趣向于消灭烦恼之道,所谓道)。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那些欲漏(欲界的烦恼)、有漏(色界、无色界之烦恼)、无明漏(三界的痴-烦恼,为三界的根本之故,别立此漏),而心得解脱(其心已解脱结缚),而得解脱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身。譬喻在清水当中有木石,有鱼鳖水性之属(水族鱼类)在其中游行于东西等处之事,有目之士,都能明白的看见,能指出这是木石,这是鱼鳖等物。摩纳!比丘乃如是,乃以定心清净,安住于无动地,而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之身,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三明。已断除无明,而生于慧明,舍离闇冥,而出大智光,就是无漏智明。为甚么呢?因为这乃由于精勤,而专念不错乱,乐于独闲居之所得之故。摩纳!这就是无上的明行具足(具足了天眼、宿命、漏尽之三明,和身口意三业-行为,都无缺点)。以你的意见如何呢?像如是的明行为是呢?或者为非呢?」
……(后面因与证道无直接关系,略去)





1人觉得很赞
个人日记 | 原创: 晓柏

签名档

身心皆道场,觉观即修行。解脱实修QQ群83244357。欢迎关注“唯实禅修”微信:chanxiu2012,或扫码:
  1. 1楼 暮角[VIP] 评论时间: 2016-03-09 11:03:59

上一页 1 下一页

转到

发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