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股隐忧

 昵称9441983 2012-12-26

医药股隐忧

(2012-12-24 21:51:43)
标签:

股票

分类: 行业分析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发展上的瓶颈或者担忧之处,而作为投资者除了盯着K线和企业业绩以外,也应该看到企业的隐忧之处。


云南白药
    白药一路走来从白药系列产品扩展到喷雾剂、创可贴再扩展到牙膏、洗发水,基本走的是由药企向日化企业转变的过程,竞争对手也由止血类药品到邦迪再到宝洁,对手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大。虽然我非常希望国内出现一个宝洁类型的企业,但是云南白药想成为这样的一个标杆挺难的。未来白药的发展潜力也基本集中在日化类产品上,但是云南白药是否能转型成消费类企业对我来说还是不好判断的。

恒瑞药业
    恒瑞无论从新产品开发还是营销能力看都非常不错,但是恒瑞的隐忧是由于肿瘤线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利替康等产品大部分处于不到20%甚至是个位数的增长,所以可以确定恒瑞肿瘤仿制药基本处于成熟期,维持低速增长。所以未来的看点一方面是由仿制药到新药的转型,不但是关系到恒瑞的未来,也预示着中国制药企业的未来。相对来说另一方面,恒瑞在手术用药等非肿瘤药方面的发展则值得称赞,这块业务是恒瑞在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没出来之前的这段日子,业绩还维持不错的增长的重要原因。

康美药业
    1、康美过去几年的增长源泉除了中药饮片外有一大块是中药材贸易,在10年规模大约就是饮片的1.5倍了,但是我总觉得中药材贸易业务不具有持续性,毕竟中药材贸易规模扩大并且非常赚钱的背景是过去几年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但是商品不可能只涨不跌,特别是现在中药材价格维持高位,未来中药材贸易风险是比较高的。
    2、康美对未来的规划还包括中药材市场这块,感觉有点类似小商品城或者海宁皮城的性质,想当地主了,但是物业这块业务的生意属性其实基本已经脱离医药的范围了,属于我看不清的业务。
    3、过去几年康美基本上靠大量资本投资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未来还会是这样么?

天士力
    天士力有最牛的心脑血管药物丹滴,有后续非常不错的以丹参多酚酸为代表的针剂产品并且基层销售能力也非常强,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丹滴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了,看规模——大约20亿的销售规模已经是口服药产品绝对重磅了;看区域 ——现在丹滴已经把基层网络都铺开了,医院销量大约只占丹滴销量的20%;所以,如果丹滴在未来增速下降了请大家不要意外——简单的说主要产品增长乏力的时候,企业的业绩很难有爆发力!

东阿阿胶
    1、毋庸置疑提价后遗症仍然是东阿阿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一直认为东阿阿胶在提价-控货-维持销量这一系列营销手段方面做的还是可以的,我相信阿胶有实力把这个做好。
    2、其次,现在大家看到阿胶赚钱了,其他企业也开始扩大产能或者进入这个行业,对东阿阿胶威胁最大的就是福胶和同仁堂这两个对手,前者和东阿这些年一直纠结在一起,后者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迅速填补了阿胶提价后的空白价格区间。但是我有点纳闷,九芝堂干嘛去了,要知道阿胶补血颗粒本身就是九芝堂的产品!

科伦药业
    如果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医药市值前十名中竟然有生产生理盐水这种产品的企业,要知道大输液现在是大部分企业都不赚钱的行业,但是科伦和刘新革的确做到了,依靠不断的并购以及成本控制,科伦在一个竞争激烈并且产品价格低廉的行业做到了龙头老大的地位。但是问题也是明显的:
    1、这个行业赚钱不容易,科伦近10亿利润想想需要卖出多少袋大输液才能赚到(印象中是30多亿袋)。
    2、科伦从现在的规模其实已经快看到行业的天花板了,据说科伦一家比前十名其他九家加起来规模还大。
    3、虽然科伦依靠玻璃瓶向塑袋转型这几年的增长依然不错,但是从大输液从产品属性来说更类似工业品而非医药品,更多的是靠规模、靠成本控制来获胜,与心脏支架等其他医疗器械有典型的不同。
    4、现在科伦主动也好被迫也好的进入了硫红霉素行业,成本控制是科伦的看家法宝。如果时机好的话,科伦可以在规模和成本两个方面占有先机,但是这个行业属于大宗原料药,未来的价格不确定性非常强,如果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话,科伦是否还能如大输液行业做到“剩者为王”是非常不确定性的事情。

同仁堂
    1、同仁堂的主要产品基本都是传统丸剂产品,对于这类产品我一直认为在现在西药流行的背景下很难在医药畅销。
    2、同仁堂虽然品牌效应非常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主要产品中没有独家品种是个较大的缺陷。其实无论是安牛、六味地黄、乌鸡白凤都是不错的产品,但生产的厂家也不少,即使同仁堂都有不错的份额,但是在产品价格维护、市场推广等方面不如独家产品那样得心应手。
    3、国企管理机制。同仁堂是老字号,但是管理机制不需要老一套,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还是需要挖掘品牌潜力,扩张经营边界,云南白药在经营管理算是给同仁堂做了个榜样。

华润三九
    三九在大股东实力、OTC品牌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
    1、OTC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三九所在的感冒、皮肤、胃药等领域都有很多大品牌、明星药,在OTC行业整体增速一般的情况下,OTC企业即使投入更多的资源也很难获得更多的份额。
    2、过去几年三九的发展部分是依靠不断的外延扩张,说白了就是华润把自己的医药资产都注入进三九来,包括最近的山东三九和紫竹药业,三九一方面需要整合这些资产,另一方面个人一只对外延扩张型企业抱着一份警惕,毕竟如果不是靠不断提高自身资产质量而是依靠不断收购来增加规模终究不是个事。但是对于三九来说,这几年的外延扩张相对从结果来看还是良性的。

信立泰
    我觉得信立泰的发展历程应了那句“成也氯吡格雷,败也氯吡格雷”,围绕氯吡格雷这个产品看看信立泰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1、氯吡格雷仿制药竞争。现在片剂帅克已经获批了,誉衡做代理,原料药方面恒瑞、正大天晴等企业也都拿到了批文,也许短时间会由于招标、学术营销等因素不会对泰嘉影响太大,但是对于这类重磅药,各家都会花大力气做推广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氯吡格雷仿制药到底仍然是泰嘉一股独大还是群星格局的局面的确不好说,但是泰嘉再也不会享受过去那种宽松的竞争环境是确定的事情。
    2、信立泰是否会再创造一个“嘉第二”。信立泰手里的牌包括比伐卢定、艾力沙坦等产品,也许信立泰依靠医院心血管领域强大的营销能力造就出几个重磅炸弹,但是是否能做到氯吡格雷的量级上是个问题。

双鹭药业
    对于双鹭这类纯研发型企业,研发能力以及后续产品是非常需要关注的:
    1、贝科能
    贝科能的规模和盈利现在差不多占到了双鹭现有产品线的半壁江山,所以过去几年双鹭的业绩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和贝科能息息相关。贝科能算是百搭药,这个特点对于过去几年的辉煌是其很大作用的,无论是肝炎领域还是肿瘤领域都适用,多科室的推广对贝科能的放量促进作用巨大。但是未来,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贝科能这种百搭药的前景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2、后续产品
    过去几年双鹭一直没有新产品面世,包括长效立生素等大家期待已久的产品依然卡在药监局审批阶段;但是好在双鹭有其他重磅药开始进入临床了,虽然离端到台面上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毕竟是我们对双鹭的未来有了期待。
    3、投资
    从双鹭过往的几个参股投资的例子看都是妙笔生花之作,投资医药商业公司普仁鸿,虽然当时有开拓北京市场的意思,但是从卖给北医的价格就能看出其投资眼光,投资的卡文迪许带来了来那度安和达沙替尼的临床,接下来双鹭也在医院、疫苗、单抗等方面进行了参股、投资的布局,虽然代价都不是很大,而且从国外业绩看最终结果都不错,但是投资毕竟有不确定性,希望双鹭未来能在投资这一块有个好收成!

片仔癀
    对于医药板块热得烫手的片仔癀不想过多说,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1、提价天花板
    现在片仔癀锭剂每粒大约350元左右,作为高端保健品属性的片仔癀应该还有较大的提价空间,但是对于提价不提量的品种,终究会面临天花板的问题,也许是1000元或者更多,至少按照现在这样的提价速度,大约5年后就面临消费者接受能力这一问题。
    2、提价后渠道管理
    只要是提价产品,无论是茅台还是阿胶抑或是片仔癀,都会面临提价后渠道囤货这样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是个考验。

海正药业
    1、营销
    海正在研发能力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短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营销”,自从海正还是转型制剂以来,应该说有很多不错的产品,但是由于营销问题,很多大品种一直没有放量,基本上靠产品所在行业的整体放量带动增长。而现在合资之后,营销方面到底是从合资公司学到些东西对自己的营销有所改进还是说产品、营销都包给合资工资,自己重新沦落为代工厂,是个不确定的事情。
    2、原料药到制剂转型
    之前海正一直顶着特色原药料企业的标签,但是海正这几年也的确努力转向国内制剂类业务,客观的说从06年3亿的规模发展到11年9.5亿,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大家都感觉相对其产品线来说,其制剂业务应该再上个档次。
    3、辉瑞合资
    中外合资的事情不少,在医药领域海正和辉瑞的合资应该也是个大事件,短期看应该对海正现在的制剂放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未来对海正的制剂业务和营销网络的影响还有些看不清。

海思科
    海思科是我现在还看不清的企业之一,所以也没办法说出海思科面临的不确定性,说几点我看不清的地方吧:
    1、几个主打药完全是不同领域的产品,包括肝胆药、抗生素、肠外营养药,一方面从企业的产品看不出其研发优势在哪个领域,另一方面这些产品所在领域都不是印象中的产生重磅药的地方;也许这种情况是由于早期从天台山就继承了这几个优势产品批文吧!
    2、海思科现在差不多是4.5亿利润、100亿市值的企业,而市场中过百亿市值的企业无一不是在某一空间较大的领域龙头,只有海思科却在几个空间不是很大的领域,依靠独家优势成就了较高的利润,但是总觉得对于药企想赚4.5亿利润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海思科依靠几个特色药却做到了。
    3、海思科有着出奇高的利润率,一方面是销售外包导致销售费用非常低,大约只有4%左右,A股中另外一个例子是双鹭药业;另外一方面是营业外收入较高,近几年来营业外收入占收入比例大约是13%;使得毛利率不到70%的海思科最终的净利率是50%。
    4、对于这类轻销售重研发的企业,重点是很看研发能力,海思科2012年获批的产品包括头孢替安、头孢甲肟、马尼地平片等品种,而未来研发能力仍然是需要观察的重点。

。。。。。。。。。。。。。。。。。。。。。。。。。。。。。。。。。。。。。。。。。。。。。。。。。

网友评论:

投资即修心:挑来挑去,看看哪只都不是让人省心的货。齐鲁、正大、扬子江还都没上市。博主再研究研究器械类行业吧,或许比医药省心点。
userfield:其实剩下的大家伙不算多了,现在A股药企相对国内医药行业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医疗器械行业方面基本CT、核磁共振等领域还在外资手里,对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选股思路还在于有自身特色的,譬如渠道优势或者成本优势的企业。

断风:化药挺难理解的,看文献化学名经常会搞错。因为中药有文化承载,有生活经验看得见摸得着,个人觉得中医药股好懂些,当然中医药药理除外。
userfield:其实化药很好理解,毕竟其把所有的药理,从分子式到临床对比结果都呈现给你,至于名字复杂,人家有人家的一套命名体系,至少看名字知道大致是什么药;反过来说,中药在循环论证方面做的都不大好,而且现在中药中真正的新药少,基本都靠老方子。但是好在中药的格局相对清晰而且半封闭,不用和化药来比。

简单快乐:其实恒瑞处于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阶段——规模小点,专著仿制药,快速增长;规模大点,可以去FDA做创新药临床,避开国内糟糕的创新环境。
    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做创新药是非常难的,大多数海归回国做创新药研发的基本上都被审批搞死了,申请临床批件就得好几年,还不一定能批得下来,就比如双鹭药业投资控股的辽宁迈迪的乳腺癌诊断试剂吧,从日本引进的技术,09年申请临床,到现在拿批件遥遥无期,原因是你这东西全新的,人家没有审评的标准。这还不是创新产品,是日本已经上市的东西。就算好不容易拿到临床批件,花大价钱顺利的完成临床申报生产,等待生产批件又不知道要几年,而且肯定会不断的要求补充材料,补充试验;理由大多是程序上的问题,甚至是文本格式的问题,而非产品技术上的问题;不确定性极大。所谓绿色通道是黄是绿不好说,阿帕替尼就必须要看胃癌三期最终结果。当然长期看是必须要做创新药的,只是现在的市场环境确实太糟糕。
    个人觉得恒瑞目前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仿制药上(欧美市场销售前二十名的肿瘤药),同时注意控制成本(恒瑞的研发费用基本是净利润的一半),把盈余规模做大,为将来做FDA创新药临床做积累,同时耐心等待国内创新环境的改观。
    相对来说双鹭药业要灵活的多,在市场环境导致创新研发困难的时候做技术收购(比如卡文迪许),成本控制极低,恒瑞上市一个替尼类重磅所能贡献的净利润增幅,双鹭也许一个普通的二线品种就能实现了,资本效率更高。
userfield:感觉双鹭未来爆发性比恒瑞要好,后者基本靠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两个药支撑预期;双鹭有时候你要顺着徐董的思路看双鹭未来的发展。
简单快乐:是的,双鹭成本控制极低,所以效率很高,增长的弹性大,徐总不管在收购,还是技术储备,还是投资建医院各方面的动作实际上都是在灵活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改变。
    恒瑞研发确实强大,不是双鹭所能比的,肿瘤药临床各省主要肿瘤医院同时做,上市后推广容易,欧美市场肿瘤用药销量前列的产品都在研,只是最起码有一半分给了豪森,豪森是个不确定因素,如果两家合并的话,那老牛了。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087391292_0_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