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liubaoliang 2012-12-28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

2﹒了解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常见的题型及解题策略。

3﹒通过练习提高有关表达方式类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整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1﹒描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描写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动静关系,即通过动景和静景,或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立体地写景。包括两点,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例:  

 

二是虚实关系,实写即从正面直接写眼前现实之人、景或物,虚写即从通过想像、联想从侧面来写人、景或物。也包括两点,①虚写实,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②虚实结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诗人眼前思家的实景,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人坐到深夜思念远行在外的诗人来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前后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浓烈的思家之情表现的极为真切。

再例:

 

三是描写角度,即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来写景,最常见的有两点,① 绘形、绘声、绘色,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②色彩映衬,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此外还有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角度来描写。

再例:

 

四是描写技巧,描写的常用技巧包括五点:

①工笔,它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用在诗歌鉴赏里是指用文字细致描绘景物。例如杜甫《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工笔一般指描写景物,与此相关的细节描写通常是描写人物。

再例:

 

②白描,也是中国画技法名,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在诗歌创作中,主要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再例:

 

③渲染,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形容和描绘。如钱起的《暮春回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再例:

 

④烘托,是指从侧面对所写内容进行描绘。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除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再例: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⑤细节描写,指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或刻画。包括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又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又以门遮掩自己的娇羞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含情脉脉的眼,回头偷偷看。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少女含情脉脉的情态。

再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抒情

抒情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愁情。

   

2)间接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写景或史事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主有要以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姜夔《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诗人借此景抒发了对范成大的情谊和赞美。又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通过写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②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于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注:有人把情景交融也看作是一种抒情方式,其实这是指抒情的效果。有的诗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就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有的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也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

 

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就是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怀、志趣或哲理。这里的情怀、志趣和道理是指广义的情感。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一片冰心,抒发了自己坚守高洁品行的情感。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源头活水阐发了人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再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生动的写出了—个很普遍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他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的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写读书开始时很费力,后来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

 

④借用典故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要求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⑤咏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即指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感叹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3﹒议论
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例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尾联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议论,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充满着人生哲理。

再例: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记叙

也叫叙述,即对人物的活动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进行直接介绍和交代。记叙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的表达方式在唐以前的叙事诗中用的较多,比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唐以后的诗词中用的不是太多,但也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主要运用叙述来回顾了历史。

再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真题展示

1﹒【20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题:(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2﹒【2009·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3﹒【2007·江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4﹒【2007·辽宁】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5﹒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景象;虚写山中春意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6﹒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问题:(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2﹒答题策略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问: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问:本诗题为《听蜀僧濬弹琴》,在听琴的描写上有何特点?试加以简析。

答: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听者的感受上,从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问:词的上片划线句,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答:(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4﹒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和观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五)我来命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问:“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