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金属古钱币分类方法试讲??第一讲?中国金属

 山城小爱 2012-12-28

中国金属古钱币分类方法试讲

第一讲 中国金属古钱币分类的依据

  中国金属古钱币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象征,是从战国到清末近三千年中最主要的交易媒介,即货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牧业社会,保守的封闭的社会模式,使中国金属古钱币产生和具备了很多与现代货币理论悖行的性质和特点,不研究和重视中国金属古钱币的中国特色的性质和特点,一味地套用西方货币理论,就会使中国金属古钱币研究背离中国古代社会实际,进入一系列误区,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目前中国金属古钱币研究的现状就是如此。今天,笔者不揣浅薄,斗胆就目前中国钱币界专家,对中国金属古钱币研究的,错误与糊涂认识给予进言,以求引起领导和这些专家重视,能带领我们修正错误,确立新的、符合古代历史实际的、中国金属古钱币研究体系,使中国古钱币研究尽早走上正确轨道,多出人材,多出成果,以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


今天首先要针对钱币界,对中国金属古钱币分类的,混乱的、与古代历史实际相距较远、不符合科学逻辑的现象,发点议论,错误的地方请专家指正,对的也仅供参考。

目前钱币界把中国金属古钱币一般分为:行用钱与非行用钱;流通钱与非流通钱。这两种分类方法,其实都是不了解中国金属古钱币的性质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所谓货币学家,按西方货币理论凭空臆造出的,中国金属古钱币分类。

其错误之一,在于他们忘记了中国金属古钱币的性质,归根结底是金属称量货币。无论半两、五铢、宝钱,还是金银锭,金银铜元,无一不是金属重量在说了算。在中国历朝历代,与钱币同等重量的金属块,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与同重量的金属铸币,等价使用,并作为一般等价物与一切商品进行交换。这也是古代小说普遍记录人们经常使用压扁金属器皿当钱币使用的背后原因。

其错误之二,是货币史专家没有把他的结论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结合在一起。中国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都是农业为主的社会,而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保守、封闭、自给自足。物物交换是农耕经济最为依赖的商品交换方式。翻开中国几千年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存在物物交换的现象和现实。而金属称量铸币,正是适应这种农耕细小经济的最佳货币。它的易切割,易以金属类别、重量相区别的特点,受到广大文盲农民的欢迎。是物物交换之外,最感方便的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历代钱币都发现有被切割成小块的金属铸币,这证明老百姓是不大重视钱文和纹饰的,主要重视的是这个钱价值多少,重量多少,可换多少粮食、蔬菜、肉类?过去到处都有敲小鼓的小贩,走乡串村,上门收购各种金属,兑换器物。都证明在古代凡金属之物都可充当钱币使用。

其错误之三,是把一些特种金属铸币不方便再流通,持有者不愿意再流通,不舍得再流通等情况,误当成不能流通或不流通。古代金属铸币和现代一样,是国家袭断专营的。只有个别朝代的,个别时期,允许民间自铸。各朝各代除流通铸币外,都铸造了一些特种铸币用于国家各种活动,这些特种铸币也是国家流通币,只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工艺、重量、价值等关系,不方便再流通,或持有者不愿意再流通,不舍得再流通等情况,而在流通领域难得一见。

就象当代人民币流通币外,国家造币公司铸造了几百种金、银、铜、铁、镍、铂、铝等不同材质;或彩色、或鎏金、或嵌银、或镶铜等不同工艺;或方、或圆、或异形、或实体或镂空等不同形态;或一元、或五元、或十元、或百元、或千元、或万元等不同面值;轻至两三克、重到十公斤;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前,都公告宣称这些铸币都是人民币,都可以和人民币等值流通。可哪位先生可曾在流通领域发现过它们的踪影?没有,就连最低值的普通纪念流通币,你也不会见到。你能说在流通领域见不到它们,就说他们不能流通是非流通钱吗?肯定不能,因为一有国家规定,二有铸币机构按国家规定发行,至于持有者把这些铸币投不投入流通,那是他个人的事,它不会影响这些钱可以流通的性质,更不会因为没有特种钱币进入流通领域,就说它们不是流通钱,强行改变它们国家赋予的流通钱的性质。同理,古代国家金属铸币也分为流通钱和特种钱。其性质亦与现代货币相同。人民币的特种币可称为流通币,古代特种币又有什么理由说它们不是流通币呢?

其错误之四,是把一些根本不是钱币的器物混进钱币之中进行分类,以至造成钱币分类的混乱。如有些谱录把佛道教符牌,装饰用挂饰,日用金属工艺配件,纪念章牌,甚至小型工具都纳入所谓“厌胜钱”中。古代人不懂钱币也不懂历史文物分类,情有可愿。令人遗憾的是,近现代钱币专家们,竟仍随帮唱影,包容历史错误,沿袭历史错误。这是不能容忍的,这是学术上的偷懒,是有意不作为。

金属古钱币,不管它是流通钱币,还是特种钱币,还是所谓的“民俗钱币”,第一它必须是“钱”,即:具有钱币形态,包括部分具有钱币形态。呈现刀、布、圜、方孔圆钱等钱币外在形状。哪怕仅一部分具有钱币形态,说明它也是特别铸币。第二它在不具钱币的外在形状时,只要具有钱币特有的标识,如钱名,钱文,面值,成色,重量,形制,年号,国号,铸造者等,能说明本身与钱币功能有关,即也可称为特别铸币。除以上两种钱币之外的物件,只能称为“器物”,“杂件”,列为收藏品“杂项类”,而不应混入古钱币中参与分类。

上述四个错误,使钱币专家在钱币分类上误入歧途,作出了错误的脱离实际的钱币分类定义。其实,中国古代钱币的实际,就是一句话: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不存在不能行用流通的金属铸币。在民国前的三千年中国各朝各代中,凡金属制作的钱币,不管它是金、银、铜、铅、锡,贵与贱金属;无论它是天圆地方的钱币形,还是异形、板型、锭形、元宝形、滴珠、块形;也无论它是天子朝廷造的,还是僭伪篡逆者造的,还是地方诸侯造反起义者造的,还是草民支炉私铸的;更不论它是实心的、镂空的、有字的、有画的…,都可以作为钱币流通使用。所以,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分类,不能以能不能行用流通作为界限进行分类,而应以古代金属铸币的主要功能为界限区分古代金属铸币的类别。

笔者根据先贤时贤对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分类的经验教训,吸收现代货币分类的科学成果认为,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分类,可分为:一、流通用途铸币,简称“流通钱”;二、特种用途铸币,简称“特种钱”;三、民俗用途铸币,简称“民俗钱”。三类钱的界定大致应是:

一、流通钱。指国家专为社会经济、贸易活动铸造的,专门作为支付手段的铸币。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流通钱,指具有一定等级钱制,如仅有小平、折二、折三的“三等钱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的“五等钱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当百、当千、当万的“八等钱制”;或有重量规定、倍数等级的、便于折兑的金属铸币。记重钱以先秦刀、布、圜、与汉半两、五铢钱为代表。记数的宝钱制,以开元通宝为代表。既有年号钱,也有非年号钱。广义的流通钱,指除狭义流通钱之外的国号钱、国号年号一体钱、记年钱等。

二、特种钱。指国家根据政治、宗教、礼仪、节庆、宣教、外交、行政等需要,而特别铸造的用于国家特殊活动或需求的铸币。包括各种纪念币,各种祭祀钱,各种节庆钱,各种聘享钱,各种赏赐钱,各种宫钱,各种封官钱,各种宣教钱,各种玩赏钱,各种钱监用钱。特种钱的特点是:国家铸造,国家颁行,多用于国家话动,获得者多为达官显贵,下层官员与百姓很少能染指其间。

三、民俗钱。指国家根据民族民间风俗习惯,铸造并发行的,为满足百姓风俗习惯活动需要的铸币。民俗钱内容的界定,就是把过去的《厌胜钱谱》、《花钱谱》、《民俗钱谱》、《玩钱谱》中的国家用钱部分,以及混入其中的佛道教符牌,装饰用挂饰,日用金属工艺配件,纪念章牌,小型工具部分都刪掉,剩下的部分就是民俗钱的内容。它的特点是,钱个个都与民族民间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都是为民间的民俗活动与百姓的信仰及生活习惯服务的。它的内容有人生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吃喝玩乐,秘戏生子,读书求官,吃斋念佛,打蘸抽签,辟邪驱妖,养生长寿,建房盖屋等等。所有活动,所有钱币都和民俗民习有紧密关系。

笔者认为只有在意识到中国古代金属铸币,都可以流通这个实际情况下,把国家和民间分别使用的钱币界限厘清,才能真正把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分类区分清爽,不留枝蔓,不留后患。笔者“中国古代金属铸币,都可以流通”的这个认识,及在此认识基础上的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分类,对原有的钱币学理论,及对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分类,无疑都是颠复性的,对钱币界、花钱界不啻是一场地震。笔者已做好迎接钱币界、花钱界专家们的口诛笔伐的准备,并相信通过一场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讨论,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分类,会更加完善圆满。

泉痴山人2012/3/2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