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记叙文中的抒情

 liubaoliang 2012-12-29

浅谈记叙文中的抒情

曹保顺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25期)

 

文以情动人。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人喜怒哀乐的琴弦,才会产生动人的魅力效应。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借叙事来抒情。借助叙事来抒情,就是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件的叙述中。这就需要下一番剪裁功夫,在传情之处肯下重笔。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里,记述了当年他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时的情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的情景,集中体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父亲对行将远离的儿子的关照,使儿子目睹老父亲的一举一动后流露出伤感激动之情。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眷恋的真挚感情也就特别动人地从这件小事上反映出来了。读者仿佛也像当事人一样,亲历目睹了这动人的一幕,心情再也不能平静,甚至由此还能联系起自己的经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借说理来抒情。借说理来抒情,就是在说理时采用抒情的笔调,使文章情理交融。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在《与妻书》里,就运用了这种借说理来抒情的方法。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作者在向妻子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时,告诉妻子,正因为“吾至爱汝”,所以“勇就死也”“不顾汝也”,并恳求妻子“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真是委婉曲折,情深意挚。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志向和爱情,就必须把“勇就死也”的道理讲清楚,因此文中言情和说理融为一体,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

借剪影来抒情。如果把我们生活的图景喻为永无尽头的长轴画卷,那么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场面作为一幅剪影,寓情于景,这种“动中取静,变中凝神”的写法也是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盾的名作《风景谈》的结尾处,作者以雕塑般的剪影,把满心的情意形象化地表达出来了。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在这个片断中,作者把晨光中两位八路军战士立于山峰的画面“剪”下呈献给了读者,并说“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赞扬这幅“风景”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敬佩赞美之情溢于纸面。这幅剪影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经过作者一番渲染,读者也可以惊叹叫出声来了。

借咏物来抒情。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要做到“物”和“情”的和谐统一。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应当有令读者信服的内在联系,即所托之物的某些特征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所要歌颂的精神确有相似的地方和吻合的地方。所写之物虽是普通之物,但经作者提炼、分析,这时已成为作者所要抒“情”的载体,二者已经有了内在的融合。这时我们看到的“情”,仿佛是自然而然由“物”中生发而来,决不是“情”游离于物,给人以干涩、生硬的感觉。

如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它表达了厌恶战争、向往和平以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文中描摹蒲公英的具体形象,突出它不怕践踏不怕蹂躏的倔强;叙写蒲公英的故事,诉说了战争年代的悲惨和战争遗孤的不幸。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一段深情的议论点明主题:“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作者“无声的呼唤”发人深思,撼人心魄,毫无生硬突兀之感,自然会激起读者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与之共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已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了笔下景、笔下物、笔下人的灵魂。

【佳作展示】

吱呀呀,叮叮咚

王 钦

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觉得有一阵莫名的寂寞。放慢脚步细细搜索,却理不清那份孤独的来源。

“吱呀呀——”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我转过头,看到一辆破旧的单轮车,车身似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车轮转呀转,将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

憨憨的老黄牛,拉着木板车,车上载着我和妹妹。老黄牛脖颈上的铃铛“叮叮咚”地响着,木板车也附和着发出“吱呀呀”的声音。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像一曲欢快的乡间小调。

姥爷坐在车子的最前面,时不时地给老黄牛发号施令。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老黄牛很聪明,它知道姥爷口令的含意,而我们却不懂它的叫声。

大胆的我独自拉着老黄牛来到小路上,也学姥爷拿着鞭子给老黄牛发号施令。虽然我不懂所发号施令的意思,但老黄牛懂,于是伴着铃铛“叮叮咚”,随着木板车“吱呀呀”,老黄牛竟把我带回了家。

我喜欢老黄牛吃东西的样子,更喜欢它不经意摇动脖颈时发出的“叮咚”声。这时候我就会趴在木板车上,用力扭动身子,让“吱呀”的声音也一块凑热闹。那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了。

我还喜欢趴在牛背上,静静地看着太阳下山。那时还不懂“夕阳西下”之美,只是觉得老黄牛的铃声在夕阳下更清脆。

就这样,老黄牛和木板车伴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那些“吱呀呀”“叮叮咚”的小调。

现在,老黄牛走了,木板车也不知去了哪里,也许是当柴烧了吧。每天听到的只是机器的轰鸣声和刺耳的尖叫声,难以让人平静。

面临高考,生活紧张。但只要有空闲,我都会仔细聆听童年的声音。那是一种和谐的声音,那是一种快乐的声音,更是一种让人无法忘怀的声音。

你听,“吱呀呀……”“叮叮咚……”

【点评】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以情动人的佳作。文章截取了老黄牛拉着木板车的一幅剪影,并借助老黄牛和木板车,抒发了作者对已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今时代让人难以平静的不满。

文章的语言看似平实,但却注意到了情感与意韵的营造,将打动内心的那种“吱呀呀……”“叮叮咚……”的声音写得充满快乐,充满和谐,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美的享受。

    

托物寓意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方绍鱼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25期)

 

在记叙文中巧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可使记叙文含蓄深刻,美不胜收。

一、选好物象

要托物寓意,先要有物可托。这物须特点鲜明、形象突出,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灯、根、月亮、泪珠、向日葵等等。这些物象往往有多种内涵,如灯代表光明、希望、温暖,月亮代表思念、团聚、纯洁等。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托物寓意。陆蠡在《囚绿记》里,就选择常春藤作为物象,借助常春藤绝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的生长特点,巧妙地寄托了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以物为线

托物寓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铺垫,需要提升,物象不可能一出现,就立即赋予它某种寓意。所以,要成功地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蕴藉主旨,最好的做法就是以物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为线索,分别写了平房里的灯光,我行路途中的灯,山脚下的灯,海上的灯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作为线索的物象或勾连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串联人生经历,物象与事件有机结合,意义得到不断提升。物象不断地出现在文中,特别是文章的关键位置,如开头、结尾,或者是中间的过渡段,会使叙事变得灵动,疏密有致。

三、虚实写物

记叙文要托物寓意,以物象为线索还不够,还需要对物象进行描写,写出物象的特征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寄托寓意。在实际的描写中要做到虚实结合。物象出现之初要进行实写,侧重写出物象的外在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物象的描写要由实而虚,重点描写物象的内在品质与精神,这样才能与事件的意义相契合。《灯》开篇先写眼前的灯光,带着昏黄色,但是它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给走夜路的人带来了光明与温暖,然后写记忆中的灯,写联想中的灯,灯开始虚化,灯的意义变得抽象,逐渐成为光明、希望与真情的代表。

四、物事交融

物象内在的精神品质、哲理意义,是作者赋予物象的。这种精神品质、哲理意义,须是来源于叙事,是事件意义的体现。如果不顾叙事的主旨,牵强附会地托物寓意,叙事与写物就不能有机交融、相得益彰。

【高考佳作展示】

向日葵没有眼泪

湖南一考生

记事起,院子里便有大片的向日葵,金黄向阳,是重瓣的那种,花期很长,盛夏阳光里绚烂成一片海洋,让人分辨不清哪一瓣在反射着阳光,只觉晕眩耀眼。

这是爸爸给我的礼物,在我出生时种下,每年留种,每年播种。

模糊的记忆里存留着一个露水沾湿衣襟的清晨。一大早起来,发现爸爸正在向日葵地里悉心清除杂草,扶正微微倾斜的花株。“爸爸,向日葵哭了吗?这上面沾满了泪珠呢!”那时的自己似乎总爱强调自己的见解,以为一切都是这样。

“没有,傻姑娘,向日葵是没有眼泪的。只要太阳一照射,它们马上就坚强乐观了。”爸爸郑重地说道。爸爸说话时一张一合的嘴唇,还有那浅浅的微笑在那一刻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于是,到了记日记的年纪,我便在日记本扉页写下这句话:向日葵没有眼泪。时光冲刷大地,向日葵盛开又凋谢,而我也逐渐长大了,但没有改变的是那倔强与固执的性格。

终于走到高三,以为自己已经足够茁壮足够强大,以为一切都将按着心中的轨迹发展延伸,就像向日葵的自然旅程。

“爸爸,你到了吗?我们下课了。”难得的休息日,约定了和爸爸吃饭谈心,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似乎与爸爸也变得亲密起来,至少不见年少的冲突。

“爸爸还有些事,你在校门口等一等吧!”似乎真的很忙,电话就这样匆匆挂断。

天气还有些冷,下午天阴沉着让人心烦意乱。街道上甚是忙碌,车辆、人流、喧嚣、尘土杂糅在一起。雨滴在这里开始肆意倾泻,我慌乱中躲进了值班亭。湿湿的外套贴着后背,心里终于开始抱怨起来。

最后,当那个身影出现在街的对面,我竟没有叫出口,只看着雨滴拍打他的身杆。他开始穿过来,有些弯着腰,护着一包红色的物品,兴许是为我买的,可心情是不愉快的,没有期待和惊喜。他的裤脚早已湿透,甚至还沾满了泥水。他年轻时直立的头发此时已服服帖帖趴在头顶,有些开始染上霜华。或许是我长得高挺了,总觉此时的他变得不再高大威武,再也不是儿时记忆中那个挺拔模样。我突然有一种悔恨的感觉。

我慢慢走出值班亭,朝着他的方向迎去。时光渐渐赋予我怀念和遗忘的力量,过去我觉得我不能理解他,现在觉得他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现在与过去叠加,记起的是若干年前的那个清晨,他告诉我向日葵没有眼泪。而我,还是泪流满面站定,等待他潮湿而温暖的拥抱。

爸爸,原谅我的自我与固执,成长没有将我带走,我依旧要你的宽容来教导,教会我不再自我,不再骄傲,用心感受爱。

真的,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太阳会擦干它的泪。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教我爱我的父亲!

【技法点评】文章以向日葵为物象来寄托寓意,含蓄深刻。向日葵作为物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了我的一段成长历程。我出生在有向日葵的院子,向日葵伴我成长,向日葵的坚强、乐观的精神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向日葵没有眼泪”反复出现在文中,起到了寄托主旨的作用。文章描写向日葵,着墨不多,点到为止,虚实结合。文章写先向日葵的颜色、花瓣、花期与向阳的特点,接着由清晨带露的向日葵引出关于向日葵没有眼泪的对话,对向日葵的描写也由实而虚。随着叙事的展开,人生的成长,向日葵没有眼泪的意义得到了丰富,事件的意义也清晰起来,巧妙地蕴藉了文章的主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