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有两种写法:一类是作者无所寄托单纯咏物的,一类是作者有所寄托而体物寓意的。

一、 无所寄托的直写物象类
这类咏物诗根据偏重的不同,可细分为三种写法:
1、偏于写形。这种写法着重表现物的外在形式。如骆宾王七岁时所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即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红掌白鹅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形象。又如贺知章的《咏柳》也是一首偏于写形的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状写了二月嫩柳以及春风细裁杨柳的形态。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2、偏于写神。这类咏物诗不太追求细致刻画物的外形,而是重在写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但这种精神并非写人,诗人只是写自己瞬间所感受的物的气象,如宋人汪洙的《梨花》:“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这首诗描写诗人瞬间所见清晨带雨梨花的神采,好像《长恨歌》中所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贵妃。诗人所要写的就是这株带雨梨花留给他的印象,不涉及托物寓意、借物写人的事。

3、形神结合。这个写法兼具以上两者之长的写法,也是直写物象类咏物诗最理想的写法。宋人陈亮的《梅花》诗:“疏枝横玉瘦,小萼(鄂)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这首诗第一联写梅花的形态;第二联写梅花标格;第三联写梅花的精神;第四联写梅花的命运。

二、有所寄托的体物寓意类
这一类咏物诗的写法,与前一类不同。首先,就创作目的来说,它虽仍要图貌写象,表现物的神态,但主要目的已不在于物本身,而是要托物寓意。诗人要通过物而表达主观情意,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说理。其次,就创作的重心来说,它的重心已放在所托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与神。对于咏物诗的这两大写法类型,古代诗论家多以后一类咏物诗为上乘。因为能体物寓意,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则可以显示出更大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可以表现更深刻的形象。这类咏物诗。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写法:

1、托物拟人。这种写法的咏物诗,或利用某些物事与人们的精神道德有某种相似之处,或人为地将自然物象和与之并无内在联系的社会伦理品德进行象征比附,即以物比德,在咏物的同时,着重表现人的精神品德。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是这种托喻型的写法:“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片写的是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权贵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我们读陆游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梅花即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如李白的《白鹭鸶》:“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旁。”这首诗写白鹭鸶孤飞独立,不仅写了它的色泽、姿态、神态与境遇,而且托鹭喻人,象征了诗人自己孤寂、彷徨的心境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说诗中所咏的白鹭鸶,就是诗人李白的自我写照。

2、缘物写情。这种写法的咏物诗,注重自然物象本身的描绘以及由此触发的诗人深沉情感的抒写,走向“感兴”和“移情”的新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咏物喻志之作,写得豪壮刚健,明快质朴,洋溢着一股不凡的气势。在本诗中诗人是在写诗,因而只能咏物喻志,象征寓情。诗人说,他年我如果成为司春的青帝,我一定叫菊花与那春天的桃花一起盛开,言下之意自明。

3、借物论理。这是指通过写物来议论、说理,或借物议政,或以物喻理,或由物咏史。
①借物议政:如刘禹锡的《聚蚊谣》:“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欺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全诗句句写蚊,但作者的用意并非真的写蚊,而是借蚊议政。借蚊虫来揭露、斥责政敌的卑鄙恶毒,并警告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②以物喻理:这种咏物诗通过物事来喻理,既可形象生动地讲清道理,使人容易领会;又能婉转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前两句写画眉鸟在山林间自由飞翔、自在鸣叫的欢快和动听,后两句写锁在金笼中画眉鸟的啼鸣远无山间美妙!由此点明了一个真理:失去了自由的画眉鸟,即使将它用金笼供养起来它也没有身在大自然快乐啊!由物及人,其意不言自明。

③由物论史:这类诗通过某种契机由物联系到历史,借咏物而咏史,说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如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由焚书坑想到了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发表了自己的评论,从三方面论说了其大错特错:焚书坑儒毁掉了立国的基础,使帝王的基业由此虚弱;焚书坑儒使天下民心丧失,雄关大河也救不了秦国的覆亡:焚书坑儒秦始皇和李斯原本以为可消灾灭禍,结果适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最后灭秦的刘邦、项羽原本就不是读书人!短短四句,言简意赅不亚于一篇史论。 (本篇材料、观点部分引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