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瓷器应是洪武官窑的产品

 海外寻瓷翁 2012-12-29

这几天读了不少博主的文章,解了我玩瓷中不少的疑惑。尤其是绿杨瓷迷小和尚的文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记得泉州裴光辉对2.3亿元的鬼谷子下山罐的质疑就说到了元代怎么可能有明代军士服装的问题,确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一个大胆的推论终于在我头脑中产生了。就是题目所说,明代洪武时就在景德镇设了专门的官窑生产御用瓷器。《文房肆考图说》、《景德镇陶录》和《瓷录》中都详细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景德镇之珠山,陶以供御称官瓷,其器土腻体薄,多青黑二色,以纯白者为佳,颜色器中,惟青黑色戗金壶盏最好,其制器,必坯乾经年,始碾薄上釉入火,釉有漏者碾去再上釉,更烧之,故其釉厚莹如堆脂”。既如此,有些问题可以解释了。

1、所谓人物故事元青花器均为洪武官窑所烧。从现在看到的人物故事元青花,都是汉人的历史故事,这在汉人地位最低的元代是不可能的。可以假设:朱元璋夺取了景德镇后,派人接管了浮梁瓷局并改作自己的官窑生产瓷器。人物故事纹是洪武帝的创新,所用画师均为元代的高水平画师。而由于制瓷工匠和画师在工艺、艺术上不可能立刻改朝换代,所以在烧造工艺和除人物故事以外其他纹饰表现上与元青花基本相同。所用钴料也是进口苏麻离青。这些瓷器当时不是出口用的,多被皇帝用于赏赐,故多见于明代官宦墓葬。而现在认定的灰蓝色洪武青花是洪武中晚期产品(洪武皇帝执政了30多年),因为元窑库存的苏麻离青不多了,于是寻找代用品,也就是采用了元代民窑的材料,呈色灰蓝,同时画师们老的老,走的走(文人有了用武之地),绘画水平也下降了。永乐时皇宫北迁到元大都北京,又逐渐找到了苏麻离青的来源渠道,因而产生了辉煌的永宣青花,只是画师的绘画水平已经不能与元末、洪武初期同日而语了,因为文人有了出路,不必在窑厂混饭吃了。

2、一些有青花(苏麻离青)“内府”标识的瓷器印有元代龙凤鸳鸯纹饰。“内府”瓷是明代皇宫后院使用的瓷器,红釉器(胎体发黄)符合洪武帝的“火”情结,应该是官窑所烧(红釉技术是传承发展了宋金时期定窑、磁州窑红釉),纹饰如上所述仍沿用了元代纹饰。现代一直没有发现洪武的龙凤纹饰器,并非洪武期没有生产,而是被我们误划到元代瓷器里去了。永乐时制胎制釉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烧出了甜白釉,出现了“内府”白釉器。永乐时期是龙凤纹饰转变的时期,即有像元代的纹饰,也有像后来宣德期的纹饰。

3、读耿宝昌先生今年3月新书《国粹青花瓷辩伪》,45页说道:“如果用40倍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更是新仿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假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耿先生所说的网状特征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似树皮树根的不规则形状,而是真正的网线网眼形状的花纹。我看了一下我的藏品,只有龙纹大罐在龙胸部、脊背部和云朵处发现几处有这种网纹,说明了龙纹大罐确是元青花,而“花木兰替父从军”梅瓶、“文官武将”玉壶春瓶及其他均没有这种网纹。虽然我搞不懂耿先生这条的原理,如果确实如此,也说明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梅瓶等人物故事纹瓷器是明洪武时期或以后的作品。

4、美国人波普的元青花理论均是针对龙凤纹、花卉纹瓷器研究得出,并无人物故事纹瓷器。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和演绎。不过现代学说很多也是演绎出来的。只要演绎的结果能说明大多数问题,那就说明推论成立。谁也不可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元末明初去实际调查一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