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濠梁知乐 2019-07-21

大家好,我是荻溪谈瓷,谢谢大家的阅读。

上期我们说了洪武瓷器刚好处在元明新老朝代更替之际,渊源自元末。同时洪武瓷器也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分别从造型、胎体、釉面进行了阐释,今天我们来说说洪武纹饰和器足。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纹碗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釉里红花卉纹瓜棱石榴尊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洪武纹饰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刘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和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加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官窑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明洪武青花写意花卉纹墩式碗-民窑(一)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明洪武青花写意花卉纹墩式碗-民窑(二)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洪武官窑典型纹饰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但其形象不如元龙凶猛。爪为五爪,流云的云脚粗短,流云一般呈品字型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一直沿用到正德年间都无大的差异。知道嘉靖、万历时期才有较大变化。

南京明故宫玉带河出土瓷片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明洪武器心流云纹饰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明显缩小,以前的硕叶纹饰不再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洪武折枝菊花纹饰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折枝牡丹纹饰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另外一面青花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洪武官窑对元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继承和演变,也是洪武瓷器脱胎于元瓷的一个佐证。

洪武民窑器物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寿”,也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

青花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

青花色调也和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承托出纹饰画意。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洪武器足

洪武器底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遗风。这种器足处理,是当时的主流,成为明代瓷器的明显标志。其中种类繁多,官窑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里壁斜削外倾斜足等等。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点状或者大片火石红斑,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土本身含铁,烧造氧化呈现红色,另一种为工匠刻意涂刷而成。

这种火石红,自元代开始多见,经过明代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一般来说,火石红越浓重,器物年代越早(造假现仿除外)。

同心圆跳刀痕碗底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火石红碗底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二)

洪武正值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了解洪武瓷器特征,才能明白后期瓷器发展脉络。

我是荻溪谈瓷,感谢大家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