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致祥喜神聚瑞 【原文】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 狂风暴雨的天气,禽鸟也会忧愁不安;风和日丽的天气,草木也会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一日没有祥和的气氛,人的心中不可一日没有愉悦的情绪。 【评析】 人们好将天色来形象地比喻脸色。心情恶劣时,脸色是“狂风暴雨”;心情喜悦时,脸色是“风和日丽”;心情由喜转愁时,脸色是“晴转多云”。所以,人们是“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不过,天气阴晴变化无常,人却不可以像天气一样喜怒无常。总爱给人脸色看,再斯文的人也不见得有多深的涵养。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原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美酒、肥肉,辛辣、甘甜的东西并非纯正的美味,纯正的美味只是清淡;举止神奇才智卓越的人,并非是德行修养最高的人,真正德行修养最高的人平凡无奇。 【评析】 完美的道德修养,不是“装”出来的,不是“秀”出来的,不是靠人“吹”出来的。完美的道德修养,只源于心中那分毫不矫饰的真性情。想修养到“至人”的境界,无须做出什么不同凡响的功绩,无须去说出什么振聋发聩的话语,需要的只是一分不骄不矜的心性磨砺,一分不求浓艳的平淡坚持。 美味当推原汁原味,做人当求返璞归真。 伸张正气再现真心 【原文】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心高气傲自命不凡,无非是身上有股轻浮的邪气;如果能消除这股邪气,心中的正气就可以得到伸张。人的七情六欲的意识,都是非分的妄想;如果能消除这些妄想,人真正的本性就会出现。 【评析】 身上浩然正气不足,就会“邪气方刚”。矜才使气的所谓“才子”,欲火中烧的所谓“开放男女”,以权谋私的所谓“人民公仆”,无一不是“邪气方刚”。要让这些人消消邪气,还得等他们撞了南墙再说。 事悟痴除性定动正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饱餐之后再去回想佳肴美味,对种种美味已提不起食欲;色欲满足后再去回想淫欲的感觉,对男女性爱的欲念已完全消失。所以,如果人们常常以事后的悔悟,来破除事到临头的痴迷,那么心头便无杂念,一切行为无不正确。 【评析】 人的各种欲望在一次次的满足之后,又会是一次次的不满足,正所谓“欲壑难填”也。人们往往是“识得破,忍不过”,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情欲、贪欲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受到严厉的惩罚,人就不会有真正的悔悟、悔改。 登高思危处乱思治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身居低洼处,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身在阴暗处,才知道光亮会刺眼睛;心情保持宁静,才知道奔波的辛苦,心性保持沉默,才知道言语过多所带来的烦躁。 【评析】 身居高位者,不从高位跌落,不会领悟居高的险恶;锋芒太露的人,不吃亏受挫,不会领悟韬光养晦的好处;四处奔波的人,不累得筋疲力尽,不会领悟悠闲自在的乐趣;口若悬河的人,不言三语四,不会领悟言多必失的道理。 做人的道理虽浅显,可是知易行难,不经过亲身的历验,未必就真的能弄个明白。 伏魔自心驭横气平 【原文】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要想降服邪魔,先要降服自己心中的邪念,心中的邪念降伏了,群魔自然就退却了;要想驾驭蛮横无理的事情,先要驾驭住自己的蛮横之气,自己的心气平和了,外来的蛮横事物就不会侵入。 【评析】 人要学会“管住自己”,即是以心中的正念去驾驭心中的邪念,以自身的平心静气去驾驭自身的蛮横躁气。 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心性修得正,“百邪不入,寒暑不侵”,自然就管住了自己。 人心一真霜飞城陨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译文】 人的心灵一旦至真至诚,便足以令五月降霜,城墙崩毁,坚硬的金石被贯穿。若是为人虚伪,便空有一副躯壳,真正的灵魂早已消亡,与人相处则言行令人憎恶,一人独处时也会自觉万分羞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