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变化趋势

 偶是俗人 2012-12-29

何学彦:2013年中国经济将稳中趋升

何学彦
何学彦博士

    新时期宏观经济变化趋势(中国篇)

   一、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从长期来看,将出现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从近期来看,将出现经济增长周期的交替。

  (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

  预计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较大可能性在“十二五”末期放缓, “十三五”明显下一个台阶。(与过去高速增长期相比降低30%左右,则GDP增长率约降低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未来10-20年内将很可能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1.国际历史经验呈现出的规律性

  20世纪以来,成功跨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大都经历了一个为时20年或更长的高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结束后,增长率明显下降,并转入一个速度较低的增长平台。这种增长率下台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结构变化,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历程当中表现得较为典型,并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性。

  (1) 经济增长率通常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下台阶

  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增长率下降幅度约30%-40%。日本在1946-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4%,战后高速增长保持了27年。到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1990年国际元,下同),之后增长率下台阶,1974-1992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至3.7%,中速增长维持了18年。1993-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进一步降至1.1%(见附图1)。韩国1946-199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8%,到1995年人均GDP达到11850国际元,此后增长率下台阶,1996-2008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为4.6%(见附图2)。

  (2) 在经济增长率下台阶前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下台阶以前的高速增长期,工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下台阶往往伴随着工业产出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则相应上升。日本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二战刚结束时一度降至20%,而后迅速上升,至1970年达到46%的峰值;之后逐步下降,到2007年降至不足30%(见附图5)。韩国二战结束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15%,之后持续上升,到1991年时达到峰值,为42.6%,之后开始回落,2007年降低到37%。

  (3) 经济增长率下台阶以后,城市化推进速度也会相应放缓

  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经济增长率下台阶后城市化进程也逐渐放缓。二战后日本的城市化率快速上升,1945-1973年城市化率从27.8%上升到55.4%,年均增长0.98个百分点。1973年之后,城市化进程逐步放缓,2008年达到66.5%,1973-2008年期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0.32个百分点(见附图5)。韩国1950-1995年城市化率由20.9%提高到78.2%,年均增长1.30个百分点。1995年之后,城市化进程放缓,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81.5%,1995-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0.25个百分点。

  2.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难以持续

  1978-2010年,中国GDP均增长10%,特别是2002年以来更是实现了10、7%的年均增长率。这种大国持续高速增长三十多年来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故被一些人誉为“中国奇迹”。但是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要素开始弱化,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结构难以长期维持。

  1)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

  到2020年,石油消耗量4.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60%;45种常用矿产仅6种能保障供给,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5%左右。

  2)劳动力供给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由于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劳动力的供给量将逐步下降。老龄社会的来临有可能促使国民总体储蓄水平降低,影响资本积累。

  3)生产要素等成本全面上升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资金成本等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若不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 6 5 3 9元,是200 1年的3. 4倍,年均增长10. 1%,

  土地成本上升。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1 2 1 2元/平方米上升到20 1 1年第四季度的3 049元/平方米。

  原材料成本增加。除2002年和2009年外,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2001 –2010年间每年都较上年同期增加。

  能源成本上升。国际油价已从2004年的30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 20美元/桶。

  资金成本上升。自2008年1 2月2 3日以来连续五次上调贷款利率,担保公司在给中小企业融资,在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年利率都高达本金的20%。

  节能减排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生态建设成本等方面。

  资源节约成本增加。实现1600万吨节约和替代燃料油的目标,需投入资金几百亿元。

  环境保护成本上升。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 2亿元,比上年增加47%。

  生态建设成本增加。截至20 1 0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 5 8 8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944万公顷。

  交易成本提高,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税费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和购购买成本、无形交易成本等方面。

  物流成本较高。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18%, 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

  税费成本偏高。1 9 9 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企业涉税种类多,税负重。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就有18个,收费项目达6 9个大类。

  4)以往驱动高速增长的经济结构难以长期维持。

  以往长时期形成了三大经济结构,即以投资为主的需求驱动结构、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差距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结构。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这些结构对“十二五”时期还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难以长期维持。

  一是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劲推力的以投资为主的需求结构

  “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5.6%,高于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年均增速10.0个百分点,高于出口年均增速9.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二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6.8%,房地产年均增速高达25.5%。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7.8万亿元,出口规模近1.6万亿美元,(2009年就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在国内形成的增加值显著小于出口总量,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但人均外储仅2140美元,相当于日本的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万亿元,但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093美元>的1/3,美国的4%。这样的需求结构在对经济增长强力推动的同时,造成投资与消费需求结构失衡,内需与外需结构失衡。

  “十二五”时期,由于外需减弱而出口增幅将会减缓,消费需求由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难度而提升缓慢,投资仍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以投资为主的需求结构难以维持。这是因为,老龄社会的来临有可能促使国民总体储蓄水平降低,影响资本积累; 随着开发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价格上涨空间不如以前,以及农民的土地权益将得到更多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经济高增长的资金规模受到限制; 五年之后东部乃至部分中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饱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需求的空间相对缩小

  二是对经济扩张形成巨大拉力的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二产年均增速达到12.0%,高出三产0.5个百分点,高出一产7.5个百分点,二产中又主要是由于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所带动的钢铁、建材等产业、汽车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以及这些行业拉动的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煤炭等重化工业。由于重化工业规模大,运行惯性大,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GDP年均增速达到11.2%,2010年GDP规模达到40万亿元(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GDP在2005年就达到4.8万亿美元;日本的海外收益是国内GDP的1.58倍)。2010年我国人均GDP是29748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8594美元>的一半,不到美国<4.6万美元>的1/10)。重化工业在扩张GDP规模的同时,放缓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特别是拉动重化工业发展的房地产畸形发展妨碍产业结构升级,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发展构成潜在风险。

  到2010年,当年房地产投资增长33.2%,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8.7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0.0%;房地产购置土地面积达到409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4%,是2002年的1.35倍;房屋竣工面积达到75961.0万平方米,是2002年的3.62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到61215.7万平方米,是2002年的2.3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6平方米,是 1978年的4.7倍。然而,房地产业也出现了投资比重过大、房价过高、房屋过剩等有碍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由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制造业和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加上城市化加快等因素,房地产潜在总需求不断扩大,而贫富差距扩大和房价疯涨又使有效需求萎缩。大量开发高档楼盘,致使供需结构错位。因而,在我国楼市表现出潜在总需求大于有效总需求,实际供给大于有效供给,短缺与过剩并存。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9182万平方米;同时,我国大中城市住房空置率早已突破10%的国际警戒线。

  由于土地财政促进地方政府高价卖地,房地产商的贪婪追逐暴利,投机炒房者的暴富心理扩张购房需求,加上超发货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房价越来越偏离房地产实际价值。我国房价从2005年开始大幅上涨,到201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达到5029.1元/㎡,是2004年的1.85倍,其中住宅均价达到4723.5元/㎡;商品房均价和住宅均价分别是建安成本的2.5倍和2.3倍;住房收入比达到8-12倍。象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商品房均价更是高到17782.3元/㎡,三环和二环以内则高到2-3万元以上。这样,一方面是大量房产积压待售,另一方面是房价高涨,起不到调节供求关系的良性作用。而且,过高的房价把购房者的收入转化为房地产商的暴利和地方政府的财税,扩大贫富差距,严重挤压购房者的消费需求;使城镇中低收入人群望房兴叹,农民工更是租购乏力,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危害性更大的是房价不断高涨积累房地产泡沫,严重时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目前的房价收入比高出国际通常标准的1倍以上,租售比也高出1倍,据此计算房地产泡沫是实际价值的一倍以上。如此巨大的泡沫如不逐步挤掉,将对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的巨大风险。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将有所上升,但重化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从长期来看,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增长结构难以维持。这是因为,国内资源能源难以支撑,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放缓甚至妨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发展构成潜在风险。

  三是差距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结构。

  “十一五”我国财政收入以年均21.3%的速度增长, 2010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12.4个百分点,高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1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速高达26%,远高于职工收入增幅。在城镇20%的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财产相差8.9倍,农村为6.7倍,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十二五”时期,收入分配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但扩大幅度将会减小。但从长期来看,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加以调整,将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差距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强化投资需求,弱化消费需求;不断弱化内需,而扩张外需。再就是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

  3.中国经济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按照1990年国际元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864国际元。到2016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608国际元,与国际上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增长速度普遍下台阶时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当。2016年之后,比照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经验,如果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与过去高速增长期相比降低30%左右,则GDP增长率降低约3个百分点。

  预计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很大可能性在2015年前后下一个台阶,时间窗口的分布是2013-2017年。按照各种方法预测的算术均值,“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为年均9.1%,“十三五”期间将降为7.1%。

  (二)经济增长周期的交替。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5轮周期,3次快速增长。(GDP增长图)

  【经济增长周期律:投资增长—产能增加—产品增加(过剩)—投资减少-产能减小-产品减少;

  原材料价涨—PPI涨—CPI涨(顶点)—CPI降—PPI降-原材料价降。】

  2002年以来,我国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在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住宅业、汽车业为龙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增长结构。

  2007年达到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后,2008年进入调整期,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9%)和物价总水平前高后低的新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国内经济周期的回调,从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开始下降。

  由于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刺激作用,2009年二季度经济增长开始回升,2010年GDP增速回升到10.4%,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2012年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谷底,201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受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下降及其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周期经交替的影响,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11年增长9.2%,预计2012年增长7.7%,2013年增长8.3%,2014年增长9.0%,2015年增长9.6%。

  (三)2013年经济形势预测

  1.2012年经济增幅在下行中趋稳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呈小幅回落态势。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2%,比上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8.1%,比上半年降低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9%,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看,这轮经济回调始于2010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已经持续了8个季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6个季度的回调期。)四季度小幅回升,预计全年增长7.7%左右。(这个增幅不仅低于2001-2010年的10年间年均增10.5%的速度,而且低于1978-2010年32年间年均增长9.9%的速度。)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明显放慢。

  2012年消费增长相比2011年继续放慢(2011年名义增速为17.1%,实际增速为11.6%),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8%,实际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继续放慢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受消费增长周期的影响,消费增长将继续温和调整。2009年开始,消费增长处于调整阶段(比GDP增长周期滞后两年,过去一轮高增长周期,GDP增长的高点在2007年,消费增长的高点则在2009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比2009年回落1.5个百分点,此后二三年GDP仍将继续调整,消费增长也相应调整,估计此轮消费增长调整的低点在2013年或2014年。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消费需求不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幅比上年略高。名义增幅14.1%,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幅12.7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1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1.4%,名义增长率17.9%也低于财政收入8.9个百分点。这样的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十二五”消费需求难有大的提升。三是受房价过高、房价上涨空间受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这会带动家居、家装等消费市场的调整。

  2012年出口增长明显放慢(2011年增速为20.3%),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5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出口14954亿美元,增长7.4%;进口13471亿美元,增长4.8%。进出口相抵,顺差1483亿美元。预计全年出口增长8%左右,比上年下降12.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明显放慢的原因是:一是欧元区因债务危机导致相关国家政府削减开支,降低我国进口,同时居民因购买力下降,减少我国产品进口。二是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继续复苏的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足及债务危机、赤字等问题),这些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对我国出口增长形势有很大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6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8%),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5104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预计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18%左右,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2011年增速为或 23.8%)。投资增长放缓的原因:一是金融货币市场和财政的收缩趋势将抑制企业投资需求。金融市场收缩是因为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不足(央行多次上调存准率,长期负利率导致居民存款减少,2011年前三季度同比减少2万亿元),风险意识增强而收缩房地产贷款。财政支出收缩是因为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导致相关行业的企业利润降低而减少政府财税收入,房地产市场回调导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大幅减少。二是投资比重较大的产业领域投资增速下降。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回调加上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下降,预计全年增速在15%左右,比上年下降12.9个百分点(上年为27.9%)。制造业投资业将放缓,制造业投资前几年利润增速下降致使后续投资能力下降,或者前几年过度投资,企业后续投资放缓,但制造业投资符合扩大内需、产业升级的要求,降幅有限,预计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5%左右。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幅度较小,预计全年增长5-10%。电力投资因电企亏损而减少;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占比30%)因前几年大规模投资而今年增幅难有提高;环境水利、科教文卫、公共设施等民生基础设施(占比40%)增速将稳步提高。

  2.2013年经济将稳中趋升

  在2012年经济趋稳的基础上,201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消费需求将会提升,投资需求相比上一年趋于稳定,出口需求由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的复苏,会有小幅提高。

  消费增长有望小幅提高。在本轮经济持续下行中,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房地产销量持续回暖,与住宅相关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将有所回升;根据汽车购置周期和原油价格走势,汽车及石油制品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受通胀预期影响,珠宝和贵金属消费因保值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3年消费增长14%左右。

  投资增长趋于稳定。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随着商品房销售回暖,且销售增速超过新开工面积增速,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投资将出现小幅回升。但与今年相比,明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明年出口增长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不足。今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投资扩张动力减弱。再次,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明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还有,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发展海洋经济,都将增加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

   出口增长会有小幅提高。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2013年美国经济将明显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将回升。结合明年总体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推算,并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预计2013年出口比上年将有所回升,增长10%左右。

  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明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应为CPI上涨预留一定空间。预计2013年CPI增长3%左右。

   综合判断,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将略有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幅比上年将有所提高。预计 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3%左右。

  (四)国内经济变化趋势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1.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影响

  中速增长阶段”到来将迎来一系列挑战。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已形成了很大的依赖:政府的收入增长和经济职能的履行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的外延式扩张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金融机构的粗放运行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民众的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持续明显下降,将很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带来一系列挑战:中小企业开始亏损甚至破产,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新增加就业岗位减少,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增加;银行等金融金钩坏账上升,金融风险增加等。也要看到,这些问题和挑战并非是持续不变的,随着中国社会逐步适应“中速增长阶段” ,其中部分问题和挑战将逐步得到缓解或化解。

  2.近期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1)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增长放缓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必然出现市场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行业赢利水平则大幅下降,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较大面积积亏损,部分企业经营将陷入困境。

  2) 企业面临用工问题的双重压力

  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或因缩小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减少用工,这势必影响全社会就业率。

  同时,企业又面临招工难、特别是缺乏适用人才的问题。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下降,不少地方出现“民工荒”,低端劳动力用工单位出现招工难;同时,制造业技术人才招工更难。

  调查显示,出口型企业打算在2012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比为45.2%,比“减少”的多3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3) 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我国M2占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今年前三季度,货币供给趋于宽松,反映市场资金状况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也逐步下降。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负债同比增速持续下降,而财务费用同比增速却维持在30%以上。经济下行中企业利润总体下滑,非金融类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总净利1.02万亿,同比下降1.54%,非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6.4%。其中,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452.3亿,占比高达53.6%,同比增长18.2%。

  宽货币与高资金成本并存,从直接原因看,一是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不同信用等级、贷款期限之间的利差开始扩大;二是企业资金链紧张,银行议价能力相对提高,综合成本上升;三是受贷款规模和监管指标限制,银行信贷供给受到约束,大量资金在体制外循环,(从民间融资成本更高,担保公司给中小企业融资,在抵押物不足的情形下,年利率高达本金的50%以上。);四是信托公司、小贷公司及其它借贷中介的融资成本较高,普遍在10%以上。根本原因则在于金融过度垄断和中小银行发展不足,严重扭曲了资金配置。

  4) 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企经营效益明显下滑,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现象。2012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其销售利润率也大幅度下降,2012年1~5月份,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4%,比去年同期的6.17%下降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亏损总额迅速扩大。1-5月份,亏损企业数量达5.5万家,比上年同比增加24.4%,企业亏损面达1 7.0%,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达319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710亿元大幅度增长75.2%

  5)财政增收压力逐渐加大

  受企经营效益明显下滑的影响,今年以来,在经济持续下行过程中,财政增收压力逐渐增强。2012年1-8月份,全国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增长10.8%,比去年同期回落20.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仅增长4.2%,中央财政收入下降6.7%。在推行结构性减税的同时,基层税务机构迫于增收压力,各种非税收入大幅增加。部分地区名在减税,实则加负。

  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可能出现负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增长阶段转换期到来之后,7%左右的经济增长将成为常态,依靠非税收入应对财政持续减收,无异于竭泽而渔。与此同时,在迈向高收入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往往会明显增加,且具有刚性,中央、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考验。这不仅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而且需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福利体系的建设也应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6. 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向转型动力转化

  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交易成本提高、赢利空间缩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营业收入年在20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小企业更是如此。中小企业赢利主要靠三个基本途径: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前面两者主要由外部市场所决定,所以促进企业主动走第三道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或者开拓新兴产业市场。

  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如钢铁、铜、铝、铅锌、水泥等行业)面临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更是不断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二、促进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把握新技术的主导权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经济极有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期,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并重新进入长期增长的上升通道将依赖于新一轮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新兴经济体将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有所下降。这些趋势性变化将会给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把握新技术的主导权。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新技术的主导权成为左右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最主要因素,也将成为各国能否尽快摆脱不利的全球环境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时,加快对新技术革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及时了解全球技术革命的动态,才能搭上技术革命的快车,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未来10到2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与发达国家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但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却空间巨大,因此需要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尤其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以此来抵消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不利影响,并为把握技术主导权储备创新型人才。

  3、 加快 “走出去”的步伐,应对国际市场的长期低迷。未来的全球经济预计将不再能够保持过去10到20年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将使得长期依赖外需增长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多的压力。发达国家经济的低迷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使得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国内经济转型的速度,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其他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市场。

  (二)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1.将工作重心转到“转方式”和“调结构”上来,扩大内需,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努力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实现由“粗放增长”向“优质发展”的转变。

  2.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分配关系,降低企业和民众税费负担,降低经济建设支出和政府管理支出比重,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和低收入阶级补贴的力度。

  3.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民众创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努力降温“央企或国企热” 、“房地产热” 、“投机热”等。

  4.加快主体转型,提高各种主体对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承受力,政府加快从“经济增长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引导型政府”的转型,企业加快从“速度效益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的转型,

  (三)优化宏观经济政策思路

  由于速度效益型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赢利能力和水平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财政金融风险则可能集中爆发。因此,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通过需求管理,以防止短期内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为重点,从而稳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微观主体的调整和增强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2013年,全球进入新一轮货币宽松期,但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我国总需求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1.以降低企业税负和稳定地方财力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涵养财源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适当提高中央预算赤字水平,扩大财税政策的回旋余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房产税、资源税试点范围,积极培育地方政府新税源。加快研究地方债的相关规则和管理方法,积极稳妥地扩大地方债发行试点。

  2.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稳定货币供给为重点,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一是通过外汇占款、央票余额变化及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必要的增长,及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二是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的相对稳定。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三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如农信社,其贷款对象集中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可放开贷款额度控制。四是适当放松对过桥贷款等限制,支持与产业升级相伴的兼并重组。

  3.以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两个“依赖”(房地产和投资)向两个“依靠”(创新和实业)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如果仍然依赖房地产业过度扩张带动经济增长,只会更进一步扭曲经济结构,增加劣质过剩产能,导致实体经济不振。

  要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当前要实现挤泡沫、稳增长、惠民生的综合调控目标,关键是抓住联结三者的平衡点,就是降房价,使之回归合理区间,这样就可以释放大量自住性需求,扩大销量,实现价跌量升的楼市正常回暖,而非价涨量扩的反常回暖。

  在今后就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起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此,应当着力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首先在供给侧健全房地产调控政策,要调整供给主体结构,房地产开发建设主体要多元化,政府委托国有房地产企业大力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中等收入人群可按社区、按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商品房可由房地产商开发,在银行贷款额度同于工业企业,取消期房预售制度,这样避免无良奸商占用大量银行资金悟盘惜售,肆意抬高房价,不按预售协议保证房屋质量;工业用房和商服用房由用房单位委托建筑企业建设;第二,继续在需求侧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满足自住性购房需求,限制投机性购房需求,超出人均住房面积以上的部分,按超量逐级加征房产税;住宅需要在二级市场转让,购房满10年后方可免征营业税,如果在10年以内交易,将所得盈利部分的一半以上用于交税,而且一户居民限售2套房屋;第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和国税地税分立的二元财税体制,改革土地财政,农民在人均宅基地面积以内的土地免交使用费,城镇居民在人均住宅面积以内免交土地出让金,超出部分按量逐级加收土地出让金;商品房用地、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全部交中央财政,然后转移支付;房地产所有税费全部交中央财政,然后转移支付;第四,调整金融政策,货币发行总量要符合实体经济价值总量;银行存款利率要高出物价上涨指数,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要高出房价上涨指数,以免居民为货币保值买房,更避免投机者炒房牟利;第五 ,及时发布各种房地产信息,包括地价、建安成本、各种税费、利润等信息,避免房地产无良奸商捂盘惜售,漫天涨价,以及投机者哄抬房价;第六,建立购房消费者协会,由协会考察和了解房屋的结构、质量、成本、各种费用等信息,由协会跟房地产商议价定价,避免房地产商垄断暴利;第七,深化房地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根治贪污腐败,在土地出让、规划、税收、质检等方面健全法规和政策,作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执行和考核的依据,对失职与违规者要切实问责和惩处;并定期公布相关信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预防和惩治贪腐行为。

   4.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采取必要的信贷、税收等措施,支持企业关闭、并购、联合、重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竞争性领域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限期清理阻碍市场进入的各种规定,尽快在放开市场准入、放松经济性管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注意把产业区域转移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密切结合,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加快落实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宽带、研发创新基地等先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强产业创新升级后劲。

  5.以推动增长动力转换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既有中长期增长动力转换的因素,也是在现有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框架内,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的结果。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不顺、放开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抑制了规模依然可观的增长空间的释放。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根本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必须重视短期与中长期政策有效衔接,在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活增长潜力。同时,建议研究在国务院设立综合改革机构,减少部门利益制约,负责研究、拟定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综合改革方案。

  (四)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部分资源型地区和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探索了一些相对成功的模式,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的休斯顿、英国的曼彻斯特、日本的北九州等资源型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转型努力,逐渐走出了衰退困境,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轨道。

  建国后,为克服资源短缺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的制约,我国发展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650个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大约有120个。全国265个地级市里,估计有50个左右资源型地级市。随着资源量的逐渐衰减,这些地方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各级政府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并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转型的理论依据、 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许多问题尚待破解。

  1.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延伸现有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延伸产业链,由钢材冶炼向机械制造转型升级。

  由煤炭开采向煤化工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利用钢材、煤炭产业积累的资金优势,重点培育发展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以“全循环”为基本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采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和节能环保水平。

  利用独特的气候优势,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抓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城市化为重要引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地产、商贸流通、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推进生态环境转型

  树立“宜居气候、最美生态是未来发展优质资源”的理念,倾力修复、保护生态

  坚持植树造林、造福于民。

  推行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建立严格的项目环保准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推行跨界断面考核制度、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奖惩机制;

  推行地方铁矿、煤矿开采沉陷区治理工程。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要求采煤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开展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的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沉陷区复垦,恢复耕种功能。

  3.推进保障机制转型

  资源型地区要有综合性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重视规划的严肃性,实施的连续性。

  重视官员任期的稳定性、考核的连续性。

  发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国家的支持除为不同的资源型地区配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外,还应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我国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将进入重要的转型阶段。【从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会发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无一例外地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同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转型发展行为。】

  企业的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没有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企业的转型发展,一般是指企业通过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包括对经营、管理、产业、市场、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获取并提升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

  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价值转型;二是产业转型;三是绿色转型;四是市场转型;五是融资转型;六是经营转型;七是管理转型;八是制度转型。

  1. 价值转型

  通过企业的研发创新等方式,促进产品升级,包括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也包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向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以提高附加价值。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由于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带来竞争加剧,本来利润率就偏低的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有些制造型企业实施这种转型。高附加值延伸也体现在公司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对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是价值转型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是提高企业专职研发人员的比例,二是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占市销售收入的比重。

  2. 产业转型

  实现企业在专业化水平分工和完善产业链,以及产业多元化程度等方面的转变。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模式。

  保持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例如,广州TIT纺织厂从亏损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从传统的纺织加工企业转变为集多家知名服装服饰业企业和设计产业链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年产值超过1 5 0亿人民币。】

  在保留原行业的前提下,主业转向新行业。这种方式是企业跨行业转型的一种重要模式。此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原行业的业务,有稳固的经营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和产业的发展阶段,进入其他行业,挖掘和分享其他行业的机会。

  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这种方式由于面临的风险较大,复杂性较高,企业此类跨行业转型需要非常慎重。【例如,重庆位金山科技有限公司原行业为建筑装饰,目前该公司已经完全放弃建筑弃建筑装饰行业业务,成为专注于微系统医疗设备技术,全球领先地位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3.绿色转型

  企业通过节能减排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污染。

  节能减排降耗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基本模式,如采取节能的生产工艺或者技术,或加强管理,减少浪费。

  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尝试绿色转型的大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由资源消耗型企业绿色转型为依靠资源循环发展企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污染的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例如,东方希望集团, 由传统饲料业向重化工业扩展,打造了了“铝电复合一电热联产一赖氨酸一饲料有机”一体的产业链链,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格局。】

  4.市场转型

  企业进行销售市场的结构调整。

  通过“走出去”和“国际化”实现市场转型。这是企业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市场寻求、资源寻求、战略资产获取、效率获取、产业推动、减少制度障碍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六类驱动力。我国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都把“走出去”和“国际化”作为应对危机或化“危”为“机”的重要举措,支持或鼓励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国际化”。【例如,海尔通过产品经营,把产品市场拓展至全球主要经济区,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市场网络和服务网络。】

  外向型企业强化国内市场作为市场转型模式。珠三角、长三角的出口型企业适时调整市场结构,开始更更注重国内市场的拓展。

  5.融资转型

  从单一的银行融资向多渠道融资转变。

  从企业自身来说,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多渠道促进信用增级(以下简称“增信”),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途径。中小企业的增信需要从推动企业的自我增信、企业外部市场增信等方面入手。

  6.经营转型

  指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例如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变化。

  金融危机背景下,品牌对企业利润的提升和市场地位的作用进一步突显。企业经营转型的基本模式:从无品牌到有品牌。最早是出口加工贸易型企业率先通过贴牌方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发展的。目前转型升级的主要模式是从无品牌(OEM) 向有品牌(OBM)发展。【例如,服装龙头企业“雅戈尔(600177,股吧)”,厨房家电的“苏泊尔”,家电行业的海尔、TCL,IT终端行业的联想,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万向集团等。】

  企业经营型的另一种模式是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例如,汽车行业】

  7.管理转型

  企业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推动管理转型。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电子商务等。

  推进管理规范化,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8.制度转型

  由个体企业、家族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中小民营企业要在结构上突破家族产权“一股独大”的封闭结构,可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产权流动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一是股权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中层管理骨干开放。二是股权向其他民营企业,主要是同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企业开放,经过整合重组成为更有效率的多元化企业;三是股权向国企包括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开放。四是股权向海外风险投资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开放,等等。

  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往往是多维度、综合、互动的,因此,实现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应当是前述模式的交互作用。‘

  结束语:企业发展区域经济才发达,区域经济发达国家总体实力才能增强。期望在中华大地、在攀枝花不断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企业家,带领广大员工使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华复兴强盛做出伟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何学彦,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经济战略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分会常务理事,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研究专家,主要从事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点击进入何学彦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