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牌存在的根本原因: 品牌溢价的基本构成

 Felix Libary 2012-12-29

目前的电商生态下,每一位电商及电商的从业者无论私下还是公开都会论及品牌。品牌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无需讨论了,跟吃饭走路一样,品牌已经成了电商的自然属性之一,成为共识。特别是经历了一番又一番吐血的价格战之后,人们对品牌的认识更深入,价格打起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后来出了一篇文章叫做《除了降价,我们还能做什么?》,引起业内一片共鸣。痛定思痛之后,得出的共识就是品牌这东西最好掌握在自己手里。陈年有一次回答有关凡客亏损的现状时说,凡客是一个品牌,我们掌握定价权。言下之意,我把价格稍微提点,这亏损不就抹去了嘛。陈年的这句话反映电商的部分心声,在品牌商和消费者之间两头喊打,日子自然不好过。相比若自己拥有品牌,自己说的算显然好过多了。特别品牌和定位放到一起时,一切就更显得顺理成章,本该如此了。

普遍的做法是按照目标群体的平均消费水平,初步确定价格区间,然后根据销量(活动)等上下浮动。可问题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做法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电商们给不出答案。这种方法起源丰田汽车,丰田兴起之时,运用了这种方法并获得了成功,因而流传开来。但其一点不能忽略的是,这种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丰田对目标群体调查的大量调查。然而不幸的是,先行调查与今天的快时尚是冲突的,电商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做这样的事情。既然这种方法仿佛没有适合的根据,那么该如何形成定价呢,或者说品牌的溢价该如何确定呢?

一个问题的讨论放在一定范围及背景下会更有意义。在目前生态下的电商品牌,若谈奢侈,还是太早了些,可以先放一放。于是可以把定价简化分成两部分,即定价=成本+品牌溢价。这个公式从目前生态下的电商的角度,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定价若能从消费者(买家)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更好一些,因为商品最终是要出售给消费者(买家)的。那么消费者(买家)买到的商品包含两部,分别是成本和品牌溢价;也可以说消费者(买家)为了买到成本而额外付出了品牌溢价。在此可以大胆地提出个概念,若视品牌为渠道,消费者(买家)通过这一渠道买到他想要的商品(即成本),那么品牌溢价就是使用该渠道所付出的代价。

那么这样的理解是否合适呢?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来找到启发。假设一个人去超市买方便面,假设他一直喜欢A品牌的方便面,如果超市有A品牌的,那么直接买就解决了。但假设超市现在没有A品牌的,只有三个陌生的品牌B、C、D,这个人会如何选择呢?这样的情况可能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因而我们从局外人的角度也完全可以揣测其心理。首先他肯定会做个考查,而考查的范围无非是B、C、D的价格贵不贵,质量怎么样,包装如何等等,然后再做购买哪一个。从过程看,若A品牌存在,那么两分钟他就可以拿着A品牌方便面去结账;可超市若没有A品牌只有B、C、D,那么他可能得花十分钟才能选出一种方便面,而且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结账。如果从时间效率的角度去看,A品牌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效率。推而广之,消费者(买家)做出购买决定之前,可能需要对海量的信息做出筛选,而这种处理又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判断、疑虑、担心等等,才能最终做出购买决定。而一个可以信任的品牌的存在可以简化这一决策的过程,大大提高效率。也就是说品牌就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渠道或者目录,消费者(买家)可以通过它快速地买到自己满意的产品。显然消费者(买家)使用这一快捷渠道并不是免费的,而是有代价的,尽管消费者(买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代价。因而从消费者(买家)的角度,这种代价可以称为渠道成本;而从品牌商(电商)的角度,这种代价就是品牌溢价。也就是说,从消费者(买家)角度,价格=商品成本+渠道成本;从品牌商(电商)角度,价格=商品成本+品牌溢价。

 

那么这样的公式对于电商有何意义呢

举个例子:假设精油每瓶成本为100元,阿芙的品牌溢价为50元,即阿芙的客户需要花费150元买到一瓶精油。那么阿芙如何留住这名客户呢,或者阿芙怎样才会流失这名客户呢?很简单,假如这名客户发现了另一个渠道,而这一渠道成本为40元,那么阿芙可能就会失去这名客户。这一简单的发现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即如果消费者(买家)的平均渠道成本低于50元,那么阿芙这一品牌很可能最终会消失(假如阿芙没有采取变化的话)。也就是从消费者(买家)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品牌商(电商)的渠道成本低于平均渠道成本,那么它的客户会越来越多;而若高于平均渠道成本的话,这个一品牌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结论。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从消费者(买家)的角度看,渠道成本越低越好,越低则效率越高。而平均渠道成本越低,整个社会效率就越高越节约。而从品牌商(电商)的角度看,品牌溢价自然是越高越好,高溢价是品牌商(电商)的长期目标之一。

这仿佛是天生的矛盾。如何解决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渠道成本究竟由哪些因素构成。为分析这些,回到之前A、B、C、D四个方便面品牌的例子。当超市里没有A品牌的方便面时,消费者(买家)为了决定购买决定所做出的种种都是渠道成本的构成。总结起来包括,先看看B、C、D的价格及说明(即、收集信息);看看包装,拿起来捏捏等(即做出评估,评估错了就会付出代价),还有疑虑、担心等等,这面是从消费者(买家)角度的。还包括品牌商为营销所做的广告等推销费用(为了向消费者传播信息,且广告成本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等等。可以看出,涉及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在电子商务方面,无非是收集信息,犹豫担心,推广成本等,这些渠道成本有些会发生(实际的),有些是不会发生的(隐性的)。举两例子,消费者(买家)在网上看了一件衣服,但他又不确定,担心质量不好能不能退货,退货麻不麻烦,去快递网点得花多少时间,多少运费等等。假如运费是10元,那么如此前思后虑,他心里的退货费用可能高达30元。有意思的是这笔费用只有很小的概率会发生,但消费者(买家)通常不会考虑概率而是直接把30元加上去,尽管是隐性的。再一个是直通车的例子,比如平均点击费用是1元,转化率是2%,成交费用就是1÷2%=50元,实际发生的渠道成本。因而,消费者(买家)做出一个决定所面临的渠道成本就是应该实际发生的和隐性的之合,即渠道成本=实际+隐性。

关于隐性渠道成本

隐性渠道成本是不确定的,或者说隐性渠道成本就是消费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定价。尽管这种隐性渠道成本可能不会发生,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消费者(买家)心中的,并影响着他们的决定。另一个事实能说明隐性渠道成本存在的事实是,老客户的易维护性。既然隐性渠道成本是对不确定性的定价,而对老客户而言,不确定性要小得多,比如对阿芙的老客户而言,阿芙的隐性渠道成本可能趋于零,而渠道成本越低越容易留住客户;同时与阿芙竞争的品牌对于这样的老客户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得多,隐性渠道成本就会大得多。此消彼长,这样的老客户更不会跳走,这与老客户易维护十分一致。



写的有些多。对于品牌存在的原因做了基本的说明。渠道成本有些复杂,以后再写一点。
 
来自派代2012.12.27
------------
电商还没有到品牌的地步,目前还处在名牌阶段,通过广告打折低价等手段获取知名度,带来销售额。比如:消费者一直买张三家的东西,张三的服务也一直很好,客户也很认可,张三以为有了客户群体的支持,正在为自己的商标变成“品牌”,沾沾自喜的时候,结果李四卖同样或者同款的东西比张三便宜一块钱,李四的东西畅销起来,张三生意变的不如从前,于是张三又降价。王五又来凑热闹。价格更低,价格战开始了。电商的所谓的品牌,塑造起来的客户群体缺乏忠诚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