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瓷器经常会碰到一些从未见过的器型。专家在鉴定结论中经常用到“臆造”二字。于是乎,不少自以为是的玩家在看到自己没见过的瓷器时,也鹦鹉学舌的用上“臆造”这两个字,如果面对没见过的珍品也用了这两个字,您少见多怪不要紧,毁了珍品事情就大了,罪过呀!
数年前,我在古玩市场见到了一只奇怪的瓷器。拿起来品味半天,认定是一个马背民族使用的酒壶。因为它可以方便被绑在身上携带,且容量不大,装水显得小了。
 拿回去仔细琢磨,可以看出壶身是上下四段横接的,符合宋元时期的制胎工艺。把是条螭龙,流是个鸡(凤)首,像是宋辽的装饰。胎土灰黄色,显然不是景德镇瓷土。釉像是茶叶末釉。器身有明显包浆,发出很柔和的光泽,手抚之非常光润。四个系明显用于穿带绑缚。所以,我排除了这是个臆造仿品的可能。
几年后,我买了李知宴先生的《中国陶瓷投资与鉴藏》这本书,在书中发现有一只非常相似的“隋青瓷龙柄四系环状壶”。因此基本确定了我这只应该属

于隋朝之后唐、辽时期的。因为无论从胎釉和造型,都优于隋朝的这一只。而且茶叶末釉当时在耀州窑和山西浑源窑口都有烧制,显然是当时辽国契丹人经常使用的一只壶。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件没见过的瓷器时,不要马上否定它。作为一个造假者,绝不会为臆造一个器型而去采用他不易获得的胎釉和色料。如果我们发现这件瓷器在胎釉纹饰工艺上都符合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瓷器,那么这个没见过的造型多半不是臆造的,而是历史上本来存在,但尚未被我们所认识的。记住这条“臆珍(怡真)定律”,去面对您没有见过的瓷器。
请相信,两岸故宫的藏品只能覆盖中国历史瓷器的不到30%,高档(含官窑)瓷器的不到70%。即使是在故宫工作的专家,您也别犯了“天只有井口大”的错误。鉴定没见过的东西时,要口下留情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