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五年的能源安全

 ixhixh 2013-01-01

未来五年的能源安全


2012年12月10日 16:40:57 稿源: 《财经》 何志成 发表评论

    市场预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国际能源需求和价格走势的趋势预测其中的变量太多。但从大趋势判断,似乎又非常容易,因为国际国内的分析师群体判断基本是一边倒:就是上升,而且是大幅度上升。能源危机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

    笔者却基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这个世界在变,而且变化很快、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美国新能源战略的成功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当然也包括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总之,需求肯定在增长,这个判断不错,而且有可能出现持续的、大范围的较快增长。但能源供给的多样化以及探明的资源储量之增长幅度更可能超预期,供需关系出现了积极的迹象:供给有可能超过需求增长,这个积极因素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抑制能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包括所谓“一路走高不回头”的上涨预期,同时也使“能源危机”等炒作声音的频率降低,人类因为能源争夺而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相对降低。能源安全,就是人类安全。

    一

    未来八年,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更多的人会拥有汽车,会住上带有供暖和空调设备的住房,它对能源需求的拉动是不得了的。于是很多人表示悲观:这个世界容许这么多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吗?乐观的预期是,在未来五年左右,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会很低,笔者预测为1%-1.5%左右,能源需求量维持低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大约2.5%左右,但美国将逐步减少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依赖度平均增速大约在0.2%左右;虽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依然较快,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国家是能源自给国,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这样,未来五年,全球能源的总需求也会以年增长约4%的速度直逼供给总量和资源储备的极限。已经探明的储量计算依据差距很大,但很多学者极其悲观,尤其是对中国。其中最悲观的预期是:中国已经探明的能源资源储量(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只够中国人消费30年左右,而中国对外能源依存度将在未来五年上升至65%左右。中国30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已经把子孙后代的能源储备消耗殆尽了。

    不错,在20年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确已经从1993年的6%上升到57.5%(2012年底的预估数据)左右,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但要考虑到,过去20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大约在7%左右,对外依存度年均增长2%,说明我国原油的自我供给能力提升速度快于进口速度。

    未来五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将缓慢下降。我的依据是,中国的能源消费已经出现两大既定趋势:一是能源多元化以及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的大趋势已经开始,天然气占比上升,其与原油、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天然气占比的上升,必将为今后页岩气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主要指管网的普及和管道的通用性);同时,中国的新能源资源是非常广阔的,技术创新方兴未艾,风能太阳能的利用仅仅是开始,核能的产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只要成本下降,价格合理,诸多新能源产品将共同组合成中国能源供给的第四大支柱。

    还要看到,中国以往粗犷式的工业发展之路、居民基本依靠传统能源之路在悄悄地改变。中国以往消耗的能源不仅太多,而且浪费太大,而未来的经济转型,新能源的应用将逐渐提升能源利用率。虽然很多权威人士,包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都表示,提高能源利用率很难,它需要整个经济体系的系统改变,我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会加快扩大能源需求压,其压力是巨大的,难以克服的。

    但笔者仍然乐观,只要传统能源价格稳步上涨,企业就有节能减排的强大动力,老百姓的消费也会逐渐地尽量采用新能源和节能产品——消费品的节能减排空间也很大,比如节油性汽车进步就很快。城市化工业化应该成为节能减排的动力,而不是只有压力。

    不可否认,中国的能源消费的确粗放,的确浪费,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有很大的空间。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对降低需求增速可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乐观预计,五年以后,中国的能耗可以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到那时,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大约可下降到0.28千克油当量,由此减少的能源消耗大约为3.65亿吨油当量。按2012年国际平均油价计算,节省出来的油当量相当于2300多亿美元。按2012年11月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可以节省大约1.5万亿元人民币,占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的近20%。

    如果考虑到新能源消费占比会逐渐上升,未来五年会逐年降低进口增速,预计五年后,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占国内消费的比重增速会下降到年均0.5%左右,在十年后达到基本稳定。如果能实现这个预期,中国不仅不会对全球能源市场(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且能够稳住全球能源供给与需求间不断扩大的预期,从而稳住价格,实现国际能源市场的和谐增长。

    二

    从全球能源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也不能太悲观。首先是需求增长不会很快,而且可能进入一个难得的相对低增长期。未来五年,除日本经济会以近乎零的速度增长,欧元区经济在3年-5年内也将受到欧债危机的深深困扰,呈现零增长态势。截至2012年底,欧元区的GDP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萎缩(还没有发布,是预测,但三季度数据已经证明衰退),由此判断,该地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出现衰退。数据显示,欧元区2012年三季度的GDP初值季率下滑0.1%,虽然欧元区两个最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三季度都勉强增长了0.2%,但增速已经大幅度降低,这两国很可能也会在2013年的某个时点陷入衰退。由此分析,我们可将欧元区未来五年的能源需求增速测定为年增0.2%,日本也差不多。

    而美国经济虽然相对乐观,但拉动美国经济前行的恰恰是能源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可以预计,未来五年美国经济大约年增长率可以达到2.5%左右,但能源总需求的年增长率却只有1.5%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可以依靠国内产出消化。未来五年,美国对全球能源供给所带来的压力大约只是年0.2%左右。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绝大多数都是能源产出国,虽然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但对全球能源供给带来的压力大约不会超过年0.2%。因此分析,未来五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是温和的,不会打破目前的平衡态势,不会对价格上涨构成极大的压力。

    当然,决定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不仅仅是现实消费增长率,还包括供给尤其是资源勘探是否能够获得长足增长,以及地缘政治是否稳定,甚至还要考虑到国际金融市场炒作等因素。

    笔者预测,未来全球能源勘探尤其是美中两国的资源勘探量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最近的一系列数据说明了这一点,它已经使市场的很多预言家从集体看空到逐渐地看多。比如中国近几年的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每年大约以10%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初国土资源部就宣布,2011年全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13.70亿吨,同比增长20.6%,远远超过消费量的增长率。美国的情况更加乐观,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而该国政治人物更乐观,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甚至表示,到2025年即可实现这一目标,他的依据就是美国将开发以前被“封闭”的本土资源包括让大量新能源技术投入实际应用。

    正是由于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创新型“节制”举动,改变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中长期大趋势,由紧绷变得缓和,它使得过去一个劲地炒高国际能源价格的国际炒家们损失惨重,以致迷失了方向,起码是再也不敢极大地夸大中美两国中长期能源需求了。恰恰由于这一点,国际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热度,尤其是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度,包括炒作题材热点等都在悄悄地降温。

    目前看,美国已经不太惧怕中东地区爆发局部战争了,美国的金融巨鳄们希望一些热点地区天天闹事,从而借题炒作国际能源价格的主观动力也在消退。客观地分析,主要能源产区爆发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在降低,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也在减弱。比如2012年11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加沙的哈马斯激战,很快就消停了,期间国际油价几乎不动——没有人借此炒作。

    对中国来说,当然不希望在国际能源主产区出现持续性的动荡,但中国这几年对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悄悄地上升,包括对和平力量提供支持,增加援助,抑制一些不稳定因素。同时,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在不断地多元化,比如从非洲和西亚地区的进口,包括从俄罗斯进口比例都在不断地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开始注重海军力量对国际重要能源通道保护能力的培育,未来五年,中国将初步形成在中东北非等热点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后的“海上通道”保卫能力。这不仅对中国是积极因素,对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安全稳定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因素。

    还有一个积极因素容易被国际分析师们忽略,它是:未来很多年,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大战略上可能不会形成根本性的利益冲突,由于美国能源战略已经转变为以立足国内为主,它不需要很多的海外资源,因此暂时不会通过抑制中国需求,阻断中国能源输入管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增长,起码是这种冲动在下降;而中国也将立足于加大国内的节能减排力度,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这两个积极因素很可能在未来不久改变国际能源供给甚至国际地缘政治版图,说白了,中国依托未来能源市场供求相对宽松所提供的发展空间不会被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等西方大国千方百计地挤压,相反还能借势扩大——在未来五年适度地增加一点点国际依存度,达到60%左右。

    可以预见的是,当国际一些热点地区真的出事(发生局部战争),国际原油通道受阻,中国将出兵海外维和,届时,美国不会限制,欧洲日本也不会干预,甚至乐见其成。这一点,对国际能源尤其是石油市场的题材炒作将是最大的抑制因素。

    三

    当然,中国并不希望能源价格太低,因为从中长期战略考虑,中国最终还要走主要依赖新能源的新路,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恰恰需要传统能源价格能够维持在相对高位——否则开发新能源就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

    笔者预测,未来五年,国际原油天然气市场的供给能力将维持稳定增长,其中原油总供给将超过日均4800万桶,而消费量,也会维持在4600万桶-4900万桶之间;天然气供给与消费间也能大体维持平衡。由于供给与需求间的中期平衡趋势五年内难以改变,制约未来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只是成本提高以及美元汇率变化。笔者测算,未来五年,能源无论是勘探成本还是开采成本肯定都会提高,幅度为年增长2%左右;美元汇率兑欧元、日元、澳元、加元等主要非美货币将维持稳中有升态势,幅度不会很大,而人民币汇率兑美元还会升值1%左右。总之,汇率因素,可适度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涨价压力。

    综合以上所有因素预测,未来五年,原油价格(美国市场为准)将在80美元-150美元区间波动,底部会缓慢提高,价格中枢在90美元至120美元之间,平均年增长率约在2%左右。天然气也如是。

    与此相反,国际煤炭市场由于探明储量与需求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供需间还会保持相对紧张态势,虽然中国在节能减排上会下大力气,但资源有限,替代能源又供给不足,因此上涨势头难遏。笔者同意中国物流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煤炭市场价格将维持上涨趋势,年增长率大约在6%左右,但不会超过8%。更长远来看,随着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萎缩,对煤炭的需求量会逐渐下降,价格也就趋于平稳,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大趋势也不是很悲观。

    总之,笔者相信,全球能源供给不会枯竭,消费增速可控,新能源产业更是方兴未艾。人类一定有办法为生存和发展开发出更多的能源产品,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能源争夺而走向大规模战争。在国际能源安全方面,中国是积极因素,和谐中国是可期的,和谐世界也是可期的。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