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

 mengzi1969 2013-01-01

一、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由于对这一形式的片面理解和盲目操作,很容易走入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和交流,我归纳了几个误区,与大家共勉。

误区一:有小组而无有效的合作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常规操作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设计几个可供讨论的问题让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其实,这样的小组合作还谈不上有效合作。要想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教师还得在许多细节上下工夫。比如:有效地划分小组(几个学生为一组最好?哪些学生为一组最好?……);指导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白目标,清楚任务,处理好分工与合作;营造合作的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可行性强的合作内容;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等。只有在细节上做足了,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误区二:小组合作是传统教学与小组讨论的简单组合

小组合作教学不可能是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教学的“调味品”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全过程而言的,那种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仅仅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谬解。

前面我们说过: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既然是主要形式,那么,学生在合作氛围中的自主学习不仅占用时间要多,而且要承担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因而,不能把传统教学与小组讨论的简单组合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三:小组合作教学是把大课堂分成若干小课堂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把要讲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小组,又由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把这些问题讲解给组内的其他学生听。这样的操作其实就是把大课堂分成了若干小课堂,把 “教师一言堂”变换成了“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灌输,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它没有体现小组成员的自主参与,没有体现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更没有体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做法也是对小组合作教学的错误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辨、讨论、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误区四: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轻松了

小组合作教学并不能让教师轻松或无事可做。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教师只是角色转变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知识的讲解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样一来,教师的上课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复杂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照既定教案按部就班上课,课堂的预见性强,可控性强,在一讲一听的固定角色中,一般情况下,教师不用担心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则不然。除了吃透教材外,教师在备课中要有前瞻性,要预见在上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上课时,学生在思辨、讨论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还要能灵活机动的处理,这样,课堂的可控性也减弱了。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对教师素质的又一挑战。

误区五: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误区六: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初期,受主观认识的影响,教师很容易狭隘地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因此也很容易把在教学中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区别传统教学的形式,这种偏颇的认识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上由传统中“讲解式”走入另一个死胡同。其实,合作的组织形式并不局限于小组,合作的内容也并不受限于小组。还可以存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存在跨越小组的学生间的合作,存在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在有关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也是这样说的:“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质,设计不同的合作形式,求得学生合作的最佳效果。

学习方式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只有教师真正改变了教育方式,才能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才不致走入误区。

二、合作学习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是由于我国在使用学习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这一理要教学思想与方法至今没有在我国得到普通并发军应有的作用,可以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免让广大理论研究者深感遗憾。 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合作学习终于被掀起了蒙着的盖头,露出了自己的面庞。请看下列相关的引用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
《数学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课程标准》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合作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共同探讨各科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有效地促进学生团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增强了学习兴趣,责任感等,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对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在合作学习交往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交往是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的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特别是生活在校园群体中的学生更需要交往。因为:⑴在同学之间交往中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角色规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受及团结合作精神。⑵合作学习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的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已和评价别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培养合群性,利他性,社会交往技能,使每个组员有互相尊重、成挚、谦让的待人态度,这正是未来社会对公民良好个性品质的要求。一学年的合作尝试,班上有个别同学平时内向、冷漠、敌视、人际关系紧张,从来不合群、缺乏同学交往,他们现在大大改变了,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里自信、自强,有合作精神,与组员团结一致,相处融冾,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正是合作学习中培养了他们与人相处之道,这对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2.
在合作学习中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教育先贤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又表明,年龄相当的儿童更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内互动、增进成长。学生处于教学实践的活动交往之中,是认识、发展的主体。通过合作交往,真正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同时,学生可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不断自我改正提高的目的。这更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合作学习中,能够提供给他们机会平等。人人积极参与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自身发展。又如班上有几位同学胆子小,缩在角落里不爱举手发言。但在合作学习小组里,组里学习气氛的氛围,组员间的互相促进、帮助、理解,使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这过程中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合作学习性的情境,有助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目前,学生们都视学校班级是竞争场所,同学与同学之间是相互排斥,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已的失败,他们都具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想自己胜过他人,他人比自己差。这是一种有利于自已但损害他人的学习情境。这种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的失败的基础上。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更易养成一种被扭曲的竞争竟识,与之相应课堂是利已行为。缺乏合作意识,利他行为和与人交往的技能,合作学习能给学生们提供一种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他们认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相互依赖。只有小组其他成员成功,自已才能成功。所谓“荣辱与共”。从而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这是一种利已利人的学习情境,更能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形成。合作学习是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竞争。但在合作学习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竞争”与“合作”是和谐交融,相的益彰。学生们是为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快乐而竞争。善于合作,也可增强竞争实力,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更能使人心境平和,轻松。有助于小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学习的评价观能大大鼓励学生进步。合作学习中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转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形成组内成员人人合作,组与组之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新境界。这样就能使过往传统评价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处于高分或好的名次  ,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脱离了大多数学生实际,学生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已永远都是失败。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能大大提高受奖励面,激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自信,达到大面积进步、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手段,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社会心理气氛,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及社会技能。因此,合作学习的开展是有着重要意义。

四、合作学习的理念

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屑其互动观。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学互动观相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定位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来看,合作学习还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这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甚至不少人还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或破坏力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理论误导的影响不可忽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惟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取决于与教师的互动。国内目前不少学者把教学仅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上述思想的折射。合作学习认为,把教学这一复杂的现象仅仅当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来认识,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是一种复合活动。

  2.突出生生王动的潜在意义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hnson)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入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一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一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丁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强调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

  传统教学虽然也时有教师集体备课的话动或形式,但并设有将之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统合。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将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创新。合作学习认知,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目标观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当然,合作学习在突出达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他各类教学目标的达成。正如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所讲的那样: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另外,合作学习在注重达成上述三类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索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人际交互技能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态度)”一样,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目标涉及培养与他人有效地交往、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询、管理、讨论、合作、销售等方面的技能。有关研究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两个部分:学术性目标 (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 (cooperative objectives)。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

  (三)师生观

  合作学习是从教学主要矛盾的分析人手来建立其师生观的。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当然这些从属矛盾的解决,对有效地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结果是不明,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把学生看作是人,而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四)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某些变化所使然。当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劳动组织开始趋于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强,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很显然,当新的就业机会大部分只出现在只有20个人的小企业时,那么,这种劳动组织方式就既不是个人单干的,也不是大集体作业。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学校班级规模在发达国家也趋于小型化,但这种小型化又绝对不是回到个别辅导的单干学习这条老路上.”⑧由此出发,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点我们可以从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中窥见一斑。我国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一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是合作学习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另外,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也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如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五)情境观

  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另一种是个体性的情境,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已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有一种是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⑧同时,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还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⑨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了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从本质上讲,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甚不合拍。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这种状况就更加令人担忧。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六)评价观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也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有鉴于此,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提高分的引入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与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另外,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合作学习还注意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表现和测验成绩,安排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有时候测验的难度可以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的成绩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优等生小组的第一名与差生或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这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合作学习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以及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与认可的做法,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五、合作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以下特征:
    1.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4.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基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如下表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六、合作学习与其它几种学习方式的区别

(一)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设计学习者与教学材料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上,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应如何交互的问题。合作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之间有三种交互方式:竞争性学习(competitive learning,相互竞争,看谁最好)、个体化学习(individualistic learning,各自独立学习,其他学习者的成败与自己没有关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竞争性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之间的目标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别人的胜利则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交互方式;个体化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彼此独立的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与目标间的关系,而其他学习者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在上述三种学习者的交互方式中,竞争性学习与个体化学习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很普遍,而合作学习则运用很少。因此,在这种教育气氛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利己主义的竞争意识和漠不关心的品质,缺乏的是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二)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区别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坐在一起,做他们各自的作业,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谈,这种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果一个小组被分配了某项任务,然而只有一个学习者把所有的工作完成了,而其他人却在游玩,这种学习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一个合作性的小组意味着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本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

七、合作学习的要素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小组形式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只有在这些条件满足时,合作学习才比竞争性学习以及个体化学习有更多的教育意义。这些条件是: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Personal Responsibility)、人际交往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Group Skills)、小组加工(Group Processing[8]。上述这5个条件就构成合作学习的要素。

(一)积极的相互依赖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学习者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有两个责任,其一是学习分配给自己的材料;其二是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学习各自的材料。这种双重的责任就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当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与小组伙伴是息息相关的——除非小组伙伴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否则他们不会成功的,反之亦然。同时他们必须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工作以便与伙伴们的工作和谐一致。在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学生一方面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有益于小组伙伴,小组伙伴的工作也有益于他们自己;另一方面在小组中大家一起努力,共享学习资源,并且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后庆祝共同的胜利。

积极的相互依赖有两个特征:对于小组的成功,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整体的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其特殊的贡献。

在学习小组中,积极的相互依赖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目标的积极相互依赖。个体的学习目标实现与否,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目标达到与否紧密相关。为了保证学习者有“荣辱与共”的意识以及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状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小组共同的目标。

2.奖励的积极相互依赖。当小组的目标达到时,每一个小组成员均获得相同的奖励。教师可以给出三种类型的成绩:①评价小组的全部劳动成果,给出小组的总成绩。②给出个体在测验中的成绩。③当所有小组成员在测验中都达到一定标准时,给出额外的奖励成绩。

3.资源的积极相互依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拥有完成小组整体任务所需的一部分资源和信息。只有把每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源都集合在一起时,小组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共享资源。

4.角色的积极相互依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且都承担着特定的对于完成整体目标不可缺少的责任。这些角色彼此息息相关。

除了上述这些类型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之外,还有其他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当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时,外界威胁的相互依赖关系便发生了。

DWJohnson等人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调查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本质以及不同类型的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动力。研究发现,积极的相互依赖提供了促进性交互发生的情境;只有明确构建了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时,小组成员间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较高的成绩;此外,目标与奖励两者相互依赖的结合比单纯的目标相互依赖更能提高成绩;只有当目标的相互依赖存在时,资源的相互依赖才能提高成绩。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

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促进性交互。所谓促进性交互是指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整体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促进性交互有以下几个特点:个体之间相互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源,如信息和学习材料,并更有效的加工信息;彼此提供反馈以改进以后的工作;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以使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提倡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不遗余力;相互信任;使认知的低焦虑保持在一个适中底水平上。

(三)个体责任

小组成员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尽职尽责,不能“搭便车”。如果小组的成功仅靠小组成员中个别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则小组的其它成员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在个人发展方面,只有那些参与者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得也更快。而非参与者的提高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具体而言,为了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避免袖手旁观的现象发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落实个人的责任:1.分组时,每个小组成员的数目不宜过多,最好介于3-7名之间。2.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考试。3.不定时地要求小组成员口头向教师或整个班级汇报其所在小组的工作情况。4.观测每个小组并记录每一个小组成员对小组工作的贡献次数。5.指派一个小组成员担任该组的“检查员”,其工作就是让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推理过程以及隐含的基本原理做出解释。6.让学习者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讲解给其他成员。当学习者讲解时,他同时也在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以及隐含的基本原理。

(四)人际交往技能

为了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学习者必须:1.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2.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3.相互帮助,相互支援。4.建设性地解决冲突与矛盾。我们并非天生就具备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能。这些技能也不会在我们需要时自动的发生。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高质量合作所需的人际交往技能,并激励他们在合作性小组中应用这些技能。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越熟练,当教师对学习者社会交往技能的应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评价时,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绩就越高。

(五)小组加工

整个小组是否不断反省他们的工作运行情况,这一环节对小组合作工作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小组加工可以定义为对小组工作的反省,其中包括:描述什么样的成员行为是有益的和无益的;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应该继续保持或者改变。小组加工的目的就是澄清并改进小组成员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的有效性。

在合作学习中,有两个层次的加工——小组加工和班级加工。为了保证小组加工的发生,教师在每一次班级讨论的结尾,分配一些时间让每一个合作小组思考或反省成员之间应如何有效的在一起工作。这样的小组加工包括以下内容:1.使学习小组内部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2.促进学习者合作技能的发展;3.为小组成员提供有关小组合作的反馈;4.保证学习者在思考认知方面的问题的同时,也考虑元认知方面的问题;5.提供给小组庆祝其成功的方法,并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有一些方法可以促进小组加工的成功,它们是:提供充足的时间,提供一些加工的结构,如提问“列举三个你们小组今天做的比较好事情的和一个需要改进的事情。” 班级加工是指在全部同学中展开的另一种层次的加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当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观察所有的小组,分析各个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各个小组如何更好的合作方面给予反馈。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要对全部的合作学习状况给予总结和评价。

八、合作学习的发起和调控(过程)
    1.
设置小组学习目标。教师最常布置的作业是要求每个小组掌握教师先前讲述过的材料。如,在高二政治课联系观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为了保护环境,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我们必须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然后让他们调查自己家乡或学校的环境问题,并给家乡人民或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提出整改措施。
    2.
分好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把握异质分组的原则,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给小组布置作业。根据小组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相应的作业。如掌握教师先前讲述过的材料,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检测题,归纳合作学习得到的结论等。
    4.
对小组进行调控。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其操作难度比较大。教师如果不在学习中加以监控和介入,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和成功。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同时,教师要注意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帮助各组从学习主题中找出一个子题,指导各小组内部的成员分工和展开课前的资料搜集、调查、访问等。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适度调控,不要让学生的交流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组间调控: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的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等,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考虑的。

调节矛盾: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不断加强、巩固,有个别的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或组长没有关心到每一位组员,有的孩子还不能马上调整,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任务、角色分工还不太明确,小组成员的合作氛围不太融洽等。教师在巡视、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控学生、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协调矛盾,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

参与讨论: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师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引导展示

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我喜欢用举手最多和最齐心协力的语句来启发学生。举手最多说明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面广,合作学习的效果好,主体性水平较高;齐心协力强化了协作意识,说明小组在共通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的好。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小组展示的形式

分组展示:这种方式是比较常用的,有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在展示时同样也体现了合作。

共同展示:由于课堂中时间的限制,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就选择每组一到二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展示机会,采取小组间成员不断轮换的形式,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机会,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也是对孩子合作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既让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既展示了个性,又强调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氛围更积极。

6.测查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人自评、小组评估和教师评价来给每个学生测定成绩,也可以发放测试卷来计算学生的分数。至于小组成绩的测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方式是将小组成员的分数加在一起得到小组总分;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将每个学生的成绩与他以前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到一个提高分数,将所有个人的提高分数加在一起,就得到小组的进步分数。使用提高分数更能鼓励和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7.
对小组成就进行奖励。使用小组总分时,总分高的一个或几个小组会得到一些奖励;使用提高分数时,那些具有进步表现的小组会得到一些奖励。前者会促进组际竞争,后者会激励学生的自我进步。两种方法都能使优胜者得到学习成功、合作成功的体验。虽然小组成员的测验成绩有差异,但个人所获的分数不仅基于个人努力,而且基于小组的整体成就,因此,获奖小组每个成员得到的奖励是一样的。这种安排通常会增加小组成员的压力,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做得很好,而且还要很好地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九、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和常见方式
   
(一)小组的划分
   
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划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小组成员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
    1
、依特质划分,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语言技能、背景等不同特质进行划分。
    2
、依任务难易度划分,可以根据教师所要求完成的语言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主题的不同等由学生自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兴趣。
    3
、依学生兴趣划分,有时可根据学生间的交情或友谊由学生自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喜好及人际关系。
    4
、随机抽签划分,有的年级已经经过水平测试将学生重新编班,这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采取随机抽签的分组方式。
   
教师也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例如:①在同一节课中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与异质或同质伙伴所进行的合作学习经历。②将分组方式化归为“长期性、周期性、暂时性”三种。③课内和课外不同或者相同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常见的方式
   
不同的合作学习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教材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常见的方式有:(1)小组分工;(2)小组竞赛;(3)小组调查;(4)切块拼接(5)共同学习。
    1
.小组分工 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教师讲授新内容,并对练习作业给予适当的提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练习,然后对所学材料进行测评,测评需要独立完成,练习由教师当堂批改,并将个人得分转化为小组得分。每个学生对于小组做出的分数贡献,是由该生此次测验分数超过自己过去测验平均分数的部分决定。这种评分方法在于鼓励每个学生都提高成绩,以使整个小组获得奖励,尤其防止那些所谓的“差生”被排斥在小组之外。学生受到肯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业的成功,任何人都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争取进步。
    2
.小组竞赛 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教师对某一单元做出初步的讲解,然后将作业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思考练习,互相提出问题,直到每个人都掌握为止。之后,展开竞赛;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其成员从各个学习小组中挑选,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前一次竞赛或者竞赛成绩最高的3名学生安排在1号桌,积分次之的三位安排在2号桌,以此类推。每张竞赛桌上的优胜者均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就是说,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均有机会取得成功,并为其所在小组做出贡献。参加游戏的学生在竞赛中的所得分数转化为团体总分,并由此来决定小组的优胜名次。
    3
.小组调查 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提供相关学习课题,再由小组将子课题分解到每个学生身上,小组成员要通过合作成功地收集资料,制作卡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准备向全班汇报或呈现学习结果;汇报方式要采用短文、演示、实验、展览、小测验、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方式,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与好奇,最后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就各小组对全班的贡献做出评价。此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4
.切块拼接 此法有两种模式,其一是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将一项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之后,将在不同小组中担负同一部分工作的同学集中起来,组成若干个“专家组”,对所承担的共同部分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全部掌握;然后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把所掌握的内容分给同组其他同学,由此,而实现对整个学习任务的全面掌握。一部分内容学完后进行测验,验证每个人的掌握情况。每个学生的成绩单独计分,小组间不进行比较。其二是先要求全体学生了解学习总任务,但他要解决的仍然是从整体中分解出来的子任务,保证学生既有整体把握又精于局部,之后,利用“小组分工”的计分方法,将分数归组,鼓励小组间的竞争,强调个人不断超越自我极限。
    5
.共同学习 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共同学习统一分配的教材。小组共交一份报告或答案。表扬奖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小组平均分计算个人成绩。
   
合作学习不但要在课内进行而且还要在课外进行。课外小组学习活动是对课内小组学习活动的补充和强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包括课前搜集和单元话题相关的图片、人物背景、作者生平与作品等,课后单元学习的巩固性作业,整理单元话题的补充阅读材料和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等,还可以进行采访、调查、广告设计以及研究和解决具体事情等,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辩论比赛、英语晚会设计比赛等。
   
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任务要切合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实际。要有检查课外小组活动效果和展示课外小组活动成果的课时和措施。否则,课外小组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因而不但无助于促进课堂学习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十、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

(一)运行机制

合作学习要有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明确分工和职责,这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
  1.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小组长是固定的。

  2.汇报员。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活动完成的任务内容,每一次的小组活动都要有不同的小组成员来充当。

    3
.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活动完成的任务内容,以备小组汇报用,也有不同的成员来承担。
    4
.资料员。负责整理收集保管小组活动所需要和使用的材料,以备课堂汇报或课外展示评价来用。
   
此外,可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设一些相关的小组职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如:小组秘书长(在小组讨论时记录,让书写好的学生担任),小组信使(负责与其他小组共享一些学习心得)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小组的主人,自觉加入到小组交际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小组团结和感情交流,促进学习经验的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机制

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后,还要有一套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它讲求的是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同时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链条上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不能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而防止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现象,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有一个适当的评价,如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通过这样在组内树立一个榜样,激发小组内的竞争,以此来调动其他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以免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在评价内容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框架。这样学生合作就有了一个目标导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正确的方向,这样学习者就会明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应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这样学生在明白了评价内容之后,就会有意识地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
   
为了有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定目标 首先是学习目标,此类目标的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适合教学水平,其次是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确立学生间的彼此合作的目标。
   
第二步,课前准备 建立小组后,要让小组成员使用共同的学习材料,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而不影响其他组的活动,教学内容积极互赖,教师要通过分配的材料,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互赖情境之中,(1)材料的互赖,每个小组只给一份材料,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2)信息互赖,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分块分给小组成员,每人承担任务的一部分,促使小组成员都参与活动。(3)对立面互赖,教师将学习材料设计成具有组间竟争性质的学习内容,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赖感。(4)角色互换,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总结人,检查人,发言人,裁判等角色来实现工作分配互补和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互赖的实现。
   
第三步,构建互赖机制  1、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此时教师主要进行导入性的和布置任务性的直接教学。2、建立目标互赖。教师向学生说明小组工作目标,确保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学生们各自承担指定的工作责任,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报告和工作总结。3、建立个人责任。教师为检查每个学生确实都积极参与,应不时地通过挑选作业进行评分等来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活动。4、建立组间交流。将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推广、达到每个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共识。5、提出合作规则。为了使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合理操作,教师必须对学生提一些行为要求,1)分组学习时不无目的的随便下座,不谈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2)做有准备发言;3)组内发言要做到不影响他组;4)说明自己是如何提出答案的;5)新旧知识联系起来;6)全员参与;7)听取他人发言;8)学会质疑9)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10)评论时对问题不对人;11)学会主持小组活动和做总结讲话。
   
第四步,教师监控小组学习,及时提供帮助。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作如下工作,1、观察小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问题;2、巡回指导,讲授必要的技能并回答各种问题;3、参与小组活动,提出合理建议;4、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步,评价小组活动 在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用时间来和学生一起科学评价此次学习情况。1、如何达到学习目标的;2、你组有无妨碍合作学习的事件;3、下次合作时你有无新的方式。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及时矫正失误,提高下次活动的效果。还可以采用记分的办法评定合作中小组每一天的学习行为,定期评价,及时表扬通报,或以海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公示,或制作一块专用的板公开展示。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考试只要取得了进步,或者有突出表现的,都能够为本组赢得相应的加分。通过两周一评比的形式,分数高的小组将赢得本阶段的组间竞赛。

十一、养成合作习惯
    
合作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还需要关注点滴细微的言行,具体表现在:
    1.
倾听   
能够了解与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与人合作的必要环节。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与人交往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理解言语的能力。
   
1)尊重    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听取别人的表达,不随便打断同伴的发言。对随意插嘴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制止,要求学生做到发言之前先举手示意,别人发言时保持安静。
    
2)理解    要求学生尽可能准确体会把握同伴的发言,了解同伴的主要观点。等同伴发言完毕后,可请学生说一说,他()讲了什么?他(她)的想法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小班学生少,因此要尽可能多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强化听的意识和理解的能力。
    2.
沟通
     
沟通是合作的必要条件,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1)沟通需要表达、倾吐。   应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自信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心声,让同伴及老师了解自己的特点和看法,引起同伴与自己合作的兴趣。比如活动课,可由学生想出几个游戏极其规则,向大家介绍,最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游戏小组,参与人员自行商讨,开展活动。
   
2)沟通需要引导、示范。   小班教育中,教师不仅扮演着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很好的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比如,在课前教师将指令性用语换成征询式对话: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的进入师生合作状态,同时又间接的教给了学生在与人合作沟通时应有的言行态度。再如写《悄悄话》,教师往往会将师生的交流处理为单向的流动,或是只做倾听者,或是简单的敷衍。而事实上,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当成朋友,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那么,这不仅能成为师生间情感的纽带,同时也在无形中告诉了学生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这对学生的合作性实践将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小班个别化教育的要求。
    3.
协同
    
协同是指个体能在合作过程中具有群体意识、大局观念,能适时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使合作活动有效开展。
  
1)强调群体意识。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同伴积极配合。当个人的兴趣、特长与所分配的任务不符时应以群体利益为重,在一定情况下作必要的妥协。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抓住具有群体意识的学生典型,予以肯定和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她)学习。
  
2)指导具体实践。   习惯是在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因此对具体实践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如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教师在刚开始阶段可做一些具体指导,男生适合读哪类角色,女生适合读哪类角色等。久而久之,学生慢慢会试着在团体内自我调节,自我协同。

十二、如何指导小组合作

1.会组织。对小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我总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都是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
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
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
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十三、合作学习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误区。部分教师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实质,要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需要澄清几个问题。
    1.
关注知识还是关注人
    
教师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合作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某个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毋庸置疑,合作学习的目的决不仅仅在于此,之所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还在于让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学术目标”和“合作目标”的达成上。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学术目标”也就是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认知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学生直接所要解决的问题、获得的知识等;而“合作目标”则是学生在合作这种特殊的方式中应该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合作意识、合作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属于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知识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合作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合作学习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合作目标”,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是对知识的关注。
    
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就需要教师实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既要重视“学术目标”的达成,更要体现对“合作目标”的重视。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仅仅寻找知识的误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生在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目标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得到体现,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锻炼,以此促进他们的发展。
    2.
分组学习是合作学习吗
    
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
    1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作学习采取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很多学者把此原则看成是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
)小组成员的“角色互补”  小组内的学生是异质的,也就是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合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小组内的角色分配要明晰,组员的任务要积极互补。比如,在一个小型的合作中,小组内角色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种:(1)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2)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结果等;(3)总结者: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观点、实验结果等;(4)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对外联络等。
    3
)小组的维持时间  并非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为一个任务而努力就能立即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小组的成熟需要一段时间,小组从发生冲突到产生凝聚力,小组成员从陌生到互相了解、信任都以一定时间的合作、协调为基础,所以教师不宜过于频繁地更改分组情况,这样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小组深层次合作关系的建立。
    
反之,合作小组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合作小组已经运作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安排或者指导学生重新分组,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教师要不断地监控学生的学习和合作情况,敏锐地发现是否需要重新分组或者更换部分小组成员。
    
总之,合作学习的小组构建是复杂的,有些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组合,也没有让学生明确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有效的分组才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内的良好发展。
    3.
仅是学生的合作吗
    
如果合作小组是一条小船,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就是这条小船的目的地,那么合作技巧就是推动这条小船不断前进的划桨。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运用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教师要在此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正如美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者约翰逊所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a guide other side”,即从旁指导,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巧方面指导学生。因此,合作不仅是学生的合作,教师要在对学生合作技巧的指导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发展也是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对于合作技巧的具体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定论。美国青年研究中心的雅各布斯认为,合作技能包括三方面: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交流思想的技能;我国学者陈燕认为,合作技能包括十方面内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和协调。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合作技巧进行有重点的训练。
    4.
弱势学生会被忽略吗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更明显,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指导和帮助,而弱势学生应是教师指导和帮助的主要对象。在小组活动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他们承担的任务更多,相应的发言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多,弱势学生则刚好相反,他们在小组中易受到忽略。合作学习要让全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教师的忽略对象,而应受到特别关注。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发展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等,针对不同的方面对他们实行不同的指导,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其次,教师给学生的任务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使弱势学生能够找到他们能胜任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增强信心。
    
第三,在合作学习进行时,教师要强调整体的进步,让小组内形成主动扶持较差学生的氛围。教师也要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特别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最后,在评价时,教师要强调小组的整体评价,也要对弱势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
    5.
谁是裁判
    
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做到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各司其职、角色互补,学生自评是对自己的一次总结和反思,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体现;小组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小组评价包括三方面:对本组整体的评价,对每个组员的评价和对他组的评价;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并且作为唯一一个“中立者”,也应该成为评价者。因此,学生自己、小组和教师构成了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主体。
    
而合作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自然也就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从合作学习的准备到实施,从合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到合作技巧的运用,都是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