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

 向春阁 2013-01-01
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
   发布时间: 2012-12-12 23:05          文章来源: 北晨网
  我喜欢读书。我现在读的书中,有一套“汉字全息文化丛书”,包括《中国汉字经》、《信仰字中寻》、《从人字说起》等,作者是萧启宏。
  之所以读它,原因之一,是萧启宏本人对我介绍过他的汉字研究;原因之二,是他写的书确实有趣。譬如他对“我”字的拆解。我,左边从手,右边从戈,是一个手持戈(也就是武器)站着的人,这就是“我”,表示对事物持有自己的看法,并有自我捍卫的能力。我音同“哦”,哦,是一个叹词,表示对一件事物的醒悟和明白:“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这样,一个“我”字,就有了完整的含义。
  又譬如,他这样拆解“法”字。法,从水从去。而水是世界中最易变化之物,水要去,是最有办法的,因为它会变化,可以流动,可以结冰,可以化汽。“法”字从水从去,告诉我们,法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法。又譬如,他拆解贸易的“贸”字。那不过是说,古人在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带着贝(那时的钱币),去市场交易,这就是贸易。
  说到我的读书,一个“杂”字就概括了。如果一定要归归类,那么,读得最多的是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经济学,还有宗教及传统文化。除了文学欣赏的阅读之外,还有学习性的、研究性的阅读,如何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和创造。我想只有思维主动介入的阅读,才能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结果,才能进一步达到发挥和创造的结果。如果不是主动介入的阅读,而是被动地跟着书本走,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图书室,一架又一架的书柜上排满了书籍,现在要求你把这些书的名字都记下来。这时,你开始在这些书柜中一遍又一遍看过去,你看了很多遍, 想把这成千上万的书记住,是不可能的。每一本书的书脊上都有它的书名,无非就是一句话,几百本书、几千本书、上万本书,是几百句话、几千句话、上万句话。你一一看过以后,就像读了一本大书。你会发现,不管读了多少遍,你还是记不住。
  为什么?
  因为你只是在浏览,你在跟着书名走,你除了记住几本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给你刺激强烈的书名之外,大多数是记不住的。然而,如果你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重新整理一遍,按照自己对分类的理解排列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能把绝大多数书都记住了。
  因此,我对自己的阅读不叫看书,我常常说: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
  说处理,也就是整理的意思。一本书打开,不是从第一页、第一行开始逐字逐句往下看,而是从一开始就在整理它。对这本书做出自己的重新编排、分类、加工、归纳和总结。
  说起对读书的建议,我觉得要想真正受益,无论哪个领域,最好读经典,读代表作。
  譬如,时下满市场的都是各种各样指点人生智慧的花花书。其实大多没什么用。真要是想在人生方面有点智慧,哪怕读点经济学方面的经典,都很有用,譬如萨谬尔森的《经济学》,加里·贝克尔的《家庭论》,还有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的一些著作,看上几本,对人生的成本收益核算,就会有很高明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喜欢对社会问题发评论的朋友,读读这些书,还真能有点新方法论。
责任编辑: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