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老阿更 2013-01-01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二战德国VG1-5 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1945年,第三帝国危在旦夕,盟军部队已兵临柏林城下,而德军兵力不足,只好用老弱病残组建所谓“人民步兵师”,以做最后的挣扎。在征召16岁至60岁的少年和老人组成的人民步兵师里,武器是非常短缺的,不仅有缴获的盟国装备,还有德国武器设计师为应急而设计的末日武器,这些武器涵盖了从飞机到装甲战车,以及步兵武器,尽管五花八门,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明显由于仓促设计生产而粗糙不堪,材料低劣,安全系数不高,尽管在迫不得已和无奈的设计中仍然能够表现出些许设计师的智慧。可这毕竟严重违背了德意志精工严密的工业传统,按照一贯精良的标准,这只能是垃圾武器,但在崩溃在即时刻,是无法选择的,它们的确是纳粹鼓吹的千年德意志帝国孤注一掷的末日武器。于是,被后人所诟病的VG1-5人民突击步枪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德国在二战末期设计的几款突击步枪,注意最下方的VG1-5人民突击步枪
二战末期,德国国内工业生产能力降到最低限度,但为了战争需要,仍开发了利用最少资源、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的“人民”突击步枪。VG1-5 7.92mm突击步枪是第三帝国“变成垃圾股快要退市”时的作品,由苏尔的古斯特罗夫公司负责设计开发,按照德国当时制定的“极省力”兵器开发计划,人民突击步枪省略了表面修饰等工序,该枪型号中的“VG”是德文“人民步枪”的缩写,乍一看产品很粗糙(枪托是毛瑟K 98步枪的,弹匣是STG44突击步枪的),但是从结构方面看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地方.。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VG1-5突击步枪机匣特写
尽管由于粗制滥造VG1-5的性能不佳,但是不能说毫无创意.它不是STG44的简化.STG44是枪机偏移的刚性闭锁,而VG1-5是惯性闭锁加气体延迟,虽然挪用STG44突击步枪的7.92×33mm步枪短弹与30发弹匣,但闭锁系统是按照最少限度的零部件数量设计的。该枪采用半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圆筒形护筒包围枪管,起枪管节套作用。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护筒内部,起到了延迟枪机开锁的作用。这种燃气压力闭锁系统的设计思想,被战后H&K的HK P7手枪采用。VG1-5人民突击步枪有着许多变型(包括有前握把)。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带有前握把的VG1-5人民突击步枪

因为VG1-5的生产是在1945年初正式展开,当时德国利用一切能够生产的设施进行该枪的生产,但其生产并不是由通常负责武器监管的斯佩尔的军备部管理,准确的说:VG1-5是一个私生子!生产由当地的纳粹党部负责,在物资短缺,轰炸频繁的状态下,生产运输秩序已经混乱,因此其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非常严重,只有少部分能够达到作战使用要求。士兵的感受是VG1-5 7.92mm突击步枪只是能够把子弹发射出去而已,其准确性是不能恭维的。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在有“柏林之锁”之称的泽劳高地之战中,党卫军部队武器匮乏,只能用“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VG1-5、K98步枪和少量的MP40冲锋枪抵抗盟军进攻
VG1-5的产量大概在5万支左右,曾在柏林战役中被使用,保存到现在的极其珍贵。现在存世的VG1-5人民突击步枪大多被一些民间枪械爱好者收藏。

第三帝国的垂死挣扎:德国VG1-5型7.92毫米人民突击步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1945年,柏林战役,一位党卫军士兵和一位国民掷弹师的掷弹兵在柏林街头待命,注意掷弹兵身前挂着的VG1-5人民突击步枪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法国MAT-49 9毫米冲锋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军装备的冲锋枪型号很杂,配用的枪弹也很零乱。为扭转这一局面,实现武器制式化,法国陆军技术部于1946年提出研制新型武器的规划。MAT49冲锋枪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46年由法国圣蒂安国家兵工厂研制成功的。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法国霍奇基斯“通用型”9毫米冲锋枪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折叠状态下的霍奇基斯9毫米冲锋枪

1949年,在评估几种原型枪过后(包括可折叠设计的霍奇基斯9毫米冲锋枪),法国的日蒂勒(MAT)工厂就开始生产MAT-49式9毫米冲锋枪。MAT-49的机匣采用低成本的金属冲压方式生产,以减小生产成本及所需的金属原料,亦缩短了生产所需的时间,亦且更容易进行维护及维修。当MAT-49刚刚出厂以后就紧急分配到法国军队(包括当时法国陆军、外强中干的法国外籍兵团和各个法国殖民地)。生产一直在日蒂勒之中进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改为圣-艾蒂安生产此武器,直到1979年,法军开始装备新型FAMAS 5.56 x 45毫米犊牛式突击步枪,此枪亦在以后被大量取代。
       MAT-49曾被法军广泛使用,例如打击在第一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以及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此武器被大量空军和机械化部队所青睐,尤其是因为它的持久火力和外型紧凑。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折叠状态下的MAT-49冲锋枪      

      MAT-49主要是发射9毫米鲁格弹,采用两种不同弹数但同样是直的弹匣。一种是适合在沙漠使用20发可拆式弹匣,而另一种是类似斯登冲锋枪的弹匣的32发可拆式弹匣。MAT-49的枪机种类是后座作用,全自动射击时是以600 发每分钟的射速射击。而MAT 49/54,一种经过修改的MAT-49系列,特别为法国警察部队生产的,它装有两种不同操作模式的扳机,只有极少数MAT 49/54可以转换全自动或半自动射击,而大多数生产的都只能全自动射击。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除了法国军队外,美军也少量装备了MAT-49冲锋枪,图为使用MAT-49冲锋枪在越南战场作战的美军士兵       

      在法军的各部队离开印度后,越南人民解放军和越南独立同盟会亦取得了大量被缴获或被遗留的MAT-49,亦将其使用弹药由9毫米鲁格弹转换为7.62 x 25 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然后亦有大量地提供给前苏联军队使用。这些经过改装的版本的最大区别的可以改用一种用于区别的长枪管、来自PPSh-41的35发可拆式弹匣和900 发每分钟的更高射速。
     在1979年,圣-艾蒂安推出FAMAS F1突击步枪后,此枪完全停止生产。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法国FAMAS 5.56毫米突击步枪
      MAT-49有一个可伸缩设计的枪托,当枪托伸展后的长度是720 毫米,而枪管长度是230 毫米。可充当MAT-49的前握把的弹匣及弹匣插槽可以向前以45° 角折叠,然后和枪管向前平行,这种设计适合伞兵或安全携带,需要开火时只要把弹匣及弹匣插槽向后45° 角展开(和枪管垂直)。有一些警用型的MAT-49因为生产问题而延长枪管和改用不可伸缩的木制枪托。就算空枪下的MAT-49的重量亦大约3.5 公斤,这使得这作为一枝冲锋枪实在较为沉重。MAT-49亦采用握把式保险,位于手枪握把背部,必需按压才可发射。金属制照门是“L”字型,可上翻式调整,有50 米和100 米两种。
     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枪机结构特殊,,外形为一长方体,其前端有一凸起机头。枪机复进到位时,机头伸入枪管尾端的凹槽内封闭弹膛,当枪弹出现早发火或迟发火故障时,这种包络式枪机能起到防止炸壳和保护枪的作用。
    

二战后的经典冲锋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MAT-49冲锋枪枪托特写
     MAT49式冲锋枪的枪机该枪枪托为伸缩式金属托。后握把用塑料制成,并在左护木上压有拇指凹槽,弹匣在射击时可用作前握把,停射时,只要压下扳机护圈上方的解脱卡笋,便可向前折叠到枪管下方。此时,弹匣仓封闭机匣供弹口,起防尘作用,同时又使枪机在复进过程中无法推弹入膛和击发枪弹,起保险作用。
     该枪的握把上设有保险,可将枪机锁在前方或后方,同时又可在枪机呈待发状态下阻止扳机动作,避免枪在不慎跌落时发生走火。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带护翼的可调式片状准星。表尺为带觇孔照门的L形翻转式表尺,射程装定为100米和200米。
     现有一支MAT-49冲锋枪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主要参数
        口径----9mm
     初速----390m/s
     表尺射程----200m
     有效射程----200m
     枪口动能----676.66J
     理论射速----600发/min
     战斗射速----128发/min
     自动方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32发或20发
     全枪长----
     枪托拉出----720mm
     枪托缩回----460mm
     枪管长----228mm
     膛线----4条,左旋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3.5kg
     32发实弹匣质量----620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可调
     照门----觇孔式
     配用弹种----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芬兰M1931式“索米”9毫米冲锋枪

前传

 1918年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最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倒是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军事化组织-"修茨科尔"爱国军(1917-1949)的首领比较新潮,向瑞士(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要求,禁止战败国德国军队装备MP18I式冲锋枪,于是德国伯格曼兵工厂将其生产权转卖给瑞士工业公司,即直到现在都很著名的SIG)高价订购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冲锋枪,每一支的价格高达4500芬兰马克。但即便如此高价,在上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订意向还是遭到了拒绝。这促使芬兰决定尝试自主生产同类武器。
  1922年12月,"修茨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18 I式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厂方在8个月内生产出200支,单价3200马克。工厂接到订货后立刻行动起来,在1923年6月终于生产出一批试验样枪。但在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出,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耽搁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此次的生产合同终遭解除。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M1931式“索米”9毫米冲锋枪侧视图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国产冲锋枪出自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莱迪之手。莱迪曾在里赫缅克军需仓库任职,后任某团军械员。由于工作之便,莱迪对德国MP18I式冲锋枪非常熟悉。在深刻体会到该枪的作战威力和可靠性不足的缺点之后,他萌生了自己设计冲锋枪的念头。
  1922年,莱迪将自己设计的、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冲锋枪送交军方试验。该枪除枪管订购自英国之外,其它零件均由芬兰国内制造。然而试验之后,表现尚好的莱迪冲锋枪却被军方代表拒之门外。军方的反应令26岁的设计师备受打击,遂退出军队公职转而尝试建立私人企业。但由于经营不善,莱迪与三个军旅伙伴合资组建的自动武器股份公司,仅几个月就宣告破产了,莱迪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回到军中供职。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莱迪的早期作品--M26式冲锋枪,其使用7.65X22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和奇特的36发弯弹匣
  好在有商人看到了莱迪的设计才能,出资支持他继续研究冲锋枪。1926年,莱迪将进一步改进的冲锋枪提交军方试验,终于获得了约200支的订货,主要供边防军和"修茨科尔"爱国军使用,并正式命名为M26式冲锋枪。虽然当时只是少量装备,但从此冲锋枪成为了芬军正式装备的一个武器品种。
  M26式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理论射速750发/分。枪身右侧设有快慢机手柄,设有三档分别对应单发、连发和保险位置。枪上设有可调解射速的特殊缓冲器,射手可通过旋转位于机匣后盖、标有4个位置的旋钮来控制从机匣后盖下方5个气孔所排出的气量,从而达到调节射速的目的。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活动式击针(后因结构复杂而改为固定式击针)。拉机柄的位置比较特别,位于机匣下方的枪托内,在机匣底部开有拉机柄槽。拉机柄通过其前端的一个突起与枪机底部的凹槽相扣合拉动枪机向后,待击后借簧力恢复到原位,并在射击时保持不动。枪管和套筒由一个紧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更换枪管。使用月牙形36发弹匣供弹。
  然而,M26仍存在一些不足,武器的尺寸和重量都偏大(全长910毫米,重4.4公斤),木制枪托线条不够流畅、抵肩不够舒适;弹匣弧度太大,备用弹匣携行不便等。莱迪本人也深知M26冲锋枪不完美,因此在其投入批量生产后仍继续努力,改进工作长达数年之久。对于莱迪而言,M26型冲锋枪使他初露锋芒,其枪械设计天赋得到了芬兰军方的认可。1926年底,莱迪被芬兰陆军兵工部破格聘用为枪械设计师,从此开始步入枪械设计领域。
       1929-1930年,莱迪在M26基础上推出了又一款冲锋枪,并于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莱迪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并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的1930年就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1932年终于获得批准。
  M1931式冲锋枪只保留了M26式冲锋枪的可卸枪管和拉机柄,枪机基本上是全新的设计,全枪比M26更重,长度则缩短了4厘米:取消了射速调节机构,快慢机-保险手柄改设在扳机附近,采用片状准星和弧形座式可调表尺,最大标尺射程500米(实际上有效射程远达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设计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击时更加平稳;木制枪托也有所改进,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适;供弹具为25发盒式直弹匣和40发弹鼓。
  弹鼓供弹具是莱迪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股东之一的克斯金设计的、弹药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供弹具。
  M1931式冲锋枪的变型枪有多种,除了加装枪口帽或在弹匣和扳机护圈之间增加小握把的之外,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变型枪,是安装在英国维克斯Mk.E轻型坦克上使用的试验样枪,意在打击已接近坦克进入坦克机枪射击死角的敌人。这种变型枪将枪改为把手,枪管套筒尾端也弯成接近直角,这样的改动当然会导致弯管枪的失败。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KP-31式9毫米“堡垒”冲锋枪,该枪共生产了31支,是专门为芬军装备的英制维克斯Mk.E轻型单炮塔坦克设计制造的车载机枪
  然而,制约M1931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结构和工艺以及苛刻的选材(选用瑞典的优质铬镍钢制造)带来的高昂成本。20世纪30年代期间,索米冲锋枪在芬兰国内装备数量的增长速度很慢。1932年,M1931式冲锋枪的装备量约为1000支,1934年为1400支,到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之时只有4144支。

1937年,莱迪在综合了芬军使用M1931冲锋枪的各部队的意见后,对M1931冲锋枪进行了一系列小改进,最终改进而成了M37式9毫米冲锋枪,成为M1931冲锋枪最后一个改进型号。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M37式9毫米冲锋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藏有一支东欧友好国家赠送的该型冲锋枪)
◆影响了苏联军史的芬兰冲锋枪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使用M1931索米冲锋枪在雪地中机动的芬军侦察部队
  索米冲锋枪经历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局部战争(1932-1935年)的洗礼,还参加了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但当时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直到苏芬冬季战争(1939-1940年)爆发后,芬兰的冲锋枪才得到世人的瞩目。
  在战争初期,芬兰军队装备的索米冲锋枪比例约为每44名士兵才装备一支。但配合着芬军机动灵活的战术运用,有限数量的索米冲锋枪在防御作战(芬军在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中曾将M1931冲锋枪和M34型马克沁重机枪(芬兰获得许可证生产的一种马克沁水冷重机枪)搭配使用,形成了强有力的防御封锁火力)和丛林、山地游击战中给了苏军沉重打击。几乎苏联出版的每一部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都给予索米冲锋枪和使用该枪屡创苏军的芬兰滑雪机动部队以浓墨重彩的描述。而索米冲锋枪的威名不仅建立在战场的厮杀中,更是因为芬军对冲锋枪战术的运用给苏军留下深刻印象,并对其装备建设和战术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涂装了森林迷彩的各种型号的M1931冲锋枪(第二把M1931在弹匣和扳机之间还加装了一个握把,不知有何作用,第三把则在枪口处加装了一个枪口制退器,不过大批量生产型的M1931并没有采纳这种设计)
  实际上,苏军在冬季战争爆发之前,也曾研制装备过冲锋枪,即1934年定型的捷格加廖夫冲锋枪PPD-34及其改进型PPD-38。(这两种冲锋枪是苏联枪械大师瓦西里·捷格佳廖夫参考德国MP 18I冲锋枪的改型--MP 28型9毫米冲锋枪的设计而来的)但由于苏军部分领导人对冲锋枪战术价值认识的偏颇,认为冲锋枪不应作为军用武器,因而在1939年2月作出了将冲锋枪停产并将已发往部队的冲锋枪全部收回的错误决定,只有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边防部队还保留有少量的冲锋枪装备。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苏联造PPD-34/38(上方)和PPD-40冲锋枪(下方)
  冬季战争爆发时,苏军刚刚结束了半自动步枪的选型工作,胜出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SVT)的投产直到1939年11月25日才真正落实,因此伴随苏联工农红军走上芬兰战场的轻武器仍以莫辛弹仓步枪为主,还有为数不多的西蒙诺夫自动步枪(AVS-36)。虽然AVS-36的威力不弱,但由于使用的是老式的大威力步枪弹,后坐冲量过大,连发射击精度极差,机动性和携弹量受限,特别是可靠性不足,因此使用效果远不如冲锋枪。

二战冲锋枪中的佼佼者: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 - 静水流深 - 静水流深
苏联西蒙诺夫AVS-36自动步枪
  冬季战争爆发伊始,索米冲锋枪的威力使苏军终于醒悟到冲锋枪的价值。1939年12月,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在1940年1月6日之前恢复捷格加廖夫冲锋枪的生产,在2月10日之前将冲锋枪交付芬兰前线作战部队。根据前线官兵反映,芬兰索米冲锋枪配用的弹鼓具有捷格加廖夫冲锋枪弹匣近三倍的容量,具有超出苏方两倍的持续火力。因此斯大林在命令中特别指示,要为捷格加廖夫冲锋枪研制类似于索米的弹鼓供弹具,并且应该能够装入更多数量的弹药,因为"苏联设计的武器应该超过芬兰"。
  最终,PPD-38冲锋枪如期复产,并配装了紧急研制出的71发弹鼓。该弹鼓与芬兰弹鼓非常相似,只是为适应苏联弹药和PPD-38冲锋枪的弹匣接口而作了局部改动,而切比索米弹鼓多装一发弹也算是没有让最高统帅的期望落空。
  从此开始重视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不仅对冲锋枪的研制生产投入巨大精力,更在后来的对德作战中把冲锋枪的战术使用发挥到了极致。其最有名的战术是"坦克骑士":在每辆坦克外面"挂着"五、六个装备冲锋枪的士兵,数十上百辆这样的坦克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暴露在敌火力之下的步兵虽伤亡惨重,但当坦克突破敌阵之后,幸存者跳下车后便可使用冲锋枪清扫德军士兵。苏军正是屡屡凭借这种自杀式的进攻不断粉碎德军防线的。
  斯大林要求"超越芬兰索米冲锋枪"的最高指示和苏军历尽芬兰战场的挫折后积极研制、发展冲锋枪的决策转变,就如同为索米冲锋枪作的免费广告。苏芬战争后,索米冲锋枪的订单开始大增,仅1940-1944年,就向保加利亚、德国、克罗地亚、瑞典等国出口了18000余支。瑞典、丹麦和瑞士还购了索米冲锋枪的仿制生产和销售授权。但即便如此,索米在二战时期的总产量也不过8万余支,与苏联PPsh-41波波莎的600多万、英国MKI司登的400万支、美国M1A1汤姆森的200万支和德国MP40近120万支的数量都无法相比。
◆成败优劣今日评说
  如果单从冲锋枪本身性能来评判优劣的话,芬兰的索米冲锋枪不仅是二战时期的佼佼者,甚至有些结构设计放在今天都算得上是先进的。比如:俄罗斯的PP-19"野牛"、美国的"卡利科"、德国MP7和比利时FN P90等当代名枪上普遍配备大容量供弹具以提高冲锋枪火力持续性的设计思想,在索米身上早有体现,特别是50发四排弹匣,在50年后的意大利"幽灵"冲锋枪上仍是亮点之一;而俄罗斯内务部时下正在进行的冲锋枪研制中,特别强调拉机柄在射击过程中应固定不动以满足左、右手射击通用并保证安全的要求索米早巳实现。虽然当时设计师的用意只是封闭枪膛、避免杂物进入枪膛造成故障。
  设计还不是最突出的优点,芬兰人苛刻的选材和精益求精的加工标准带来的优异的可靠性和射击准确性,才是索米冲锋枪最值得称道的。芬兰的弹鼓向来以供弹可靠著称,而苏军仿其而来的波波德弹鼓在使用中却故障频发。一般冲锋枪的射击精度通常很差,而索米冲锋枪则由于加工精细,武器较重并设计有枪口防跳等措施而有效地保证了连发射击的稳定性,因此射击精度相当稳定。
  但也正是芬兰人的精益求精阻碍了索米冲锋枪的发展。论性能苏联的波波莎比不上索米,但二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对战争贡献最大的,通常不是性能最优异的而是性能可靠且数量庞大的武器。造价过高、工序过于复杂、并不适合大量生产的M1931式索米冲锋枪在二战前后总共生产不足十万。因此在提起二战的冲锋枪时,人们对索米知之甚少,而索米冲锋枪对苏联冲锋枪装备发展和战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更是鲜为人知了。
◆后记
  1957年,芬兰向英国购买了75000支斯登冲锋枪准备更换索米冲锋枪。但由于斯登在北极地区水土不服,20世纪70年代索米被拿出继续使用,直到1985年才正式退役。索米的长寿应归功于精确的加工技术和优良的结构设计。要知道,长寿的轻武器并不少见,但大多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贴花式改进才得以保持生机,像M1931式索米冲锋枪这样没有经过改进而挺过54年风雨的确实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