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吾不笑 2013-01-02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育化人文精神

 

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价值体系的凝聚点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形式表现为儒家突显道德主体性的“仁义内在”精神、儒家自强不息的生命进取精神、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道家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易经》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和民族的长足发展,我们今天有必要探究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内涵,追寻语文课程延续和传承人文精神的意义所在,从而达成语文在当代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养育的作用,让高古的人文精神固化在民族后来者的血液中,培植出代代粗壮的善根,美好的灵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生动而独特地反映了每个民族的文化本体和思想本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突显出道德至上,关注人性提升、生存价值的特点。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凝聚,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儒道是中国重要的两支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儒家孔子、孟子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集中体现于“仁义内在”精神、自强不息的生命进取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是流动的,只有借助语文才能将其固化,才能把瞬间的灵光定格下来,并不断延续和传承,由个体意识变成群体意识,最终变成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我们今天有必要从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去探寻语文的人文内涵,从而达成语文在当代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弘扬传统文化、育化人文精神”的功用。

一、  儒家突显道德主体性的“仁义内在”精神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爱人”、“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里所指的“仁”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孔子关于“仁”与“礼”、“义”与“利”之辨的思想莫不折射出他的人性光芒,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仁且智”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以及达到此种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在利益和仁义发生冲突时,孟子主张把“仁义”放在首位,提倡先义后利。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的经典精神标尺。孔孟的人文情怀在对待人我关系上表现出东方人特有的道德自省、价值自觉和修养功夫,在经典文学中常表现为对崇德修身和修养践履的执著和颖悟。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语:“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杜甫在《茅屋为所破歌》中叹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给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的灵魂得以升华;文天祥以自己的选择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起了民族精神气节的丰碑。这种“仁义内在”的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的人格典型,推动着民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仁爱思想是我们代代后继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就会有自尊、自爱的人格,也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样,会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和人,献出爱心,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做出自己的贡献。仁爱又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如果人类丧失了仁爱之心,人性发生了异化,人变得邪恶了,那整个社会将充满暴力。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名篇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些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宽厚的“仁义内在”精神。如:《〈论语〉七则》以仁义之道为中心、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所描绘的充满自然乐趣和人生趣味的境界熏陶的历代文人的心灵,它所肯定的生活方式引导了无数士人的人生。《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宣扬了孟子的“与民同乐”、“行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为后人反对绝对君主专制的精神武器。贾谊的《过秦论》通过分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揭示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仁政思想。语文课程将这种儒家突显道德主体性的“仁义内在”精神固化在民族后来者的血液中,培植出代代粗壮的善根,仁厚的灵魂。

二、儒家自强不息的生命进取精神

古代传统文化的起点就是重视生命的价值,鼓舞人们积极地探索宇宙奥秘,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君子行健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绵绵不断地在弘扬人文中开拓自我,所依赖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地自我奋发图强。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夫子又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艰难困苦中的孟子表现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且在个人生命的各种际遇之中孟子都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积极入世,勇于进取的精神既流溢着古老的生命奋斗意识之美,又在不同的时期折射出文化传统特有的时代光芒。这种不断进取的生命奋斗意识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以楚霸王破釜沉舟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道出了自强不息的昂扬底蕴。司马迁在厄运面前最终没有低下他高贵的头颅,肉体和心灵的巨大耻辱,激起了他顽强的斗志。他发愤写作,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五十二万字的鸿篇巨著《史记》,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理想。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韩信遭胯下之辱而后能统帅雄师百万,曹雪芹家徒四壁却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 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人物,都是在生命逆境中拼搏进取的强者,他们用铿锵的足音谱写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华美诗篇,并激励着后继者的斗志。

    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一个民族,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它就必然走向衰落。只有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才能保持昂扬的斗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生命进取精神的课文不胜枚举。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逆境造就人才的角度,颂扬了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韧性意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并且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精神境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阐释了奇观常在险远,尽志则无悔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民族的强盛、祖国的繁荣,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强。唯有将千千万万个自强者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语文课程中所要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生命进取精神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中国古代士人为了争取自我与群体的和谐,把外在的社会责任感、调节群体的使命感转化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形成一种坚定的责任感,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为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意识源自于儒家心忧天下、民惟邦本等思想。孔子追求“内圣外王”,即既要克己养性,以道德人格的主体自觉为趋向目标,又要积极主动地与天地奋斗,把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孟子认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在儒家文化的长期整合下,责任意识在古代文人心中凝聚了巨大的能量和内驱力。中国古代士人大都抱有深刻的政治理想,其突出的人生特征就是热衷于将个人价值投注于天下国家,他们非常愿意将儒家所设定的人生进取程式,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付诸实践。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孔子一生颠沛辗转,忍饥熬难,用自己的周游,去维护和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当士人的“立德立功”之途不顺时,主要是以“立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西北望,射天狼”;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把民族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今无数旷达的文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不断用文墨加以渲染,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为人民,为家国,他们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精忠报国、鞠躬尽瘁,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少年知则国知,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之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教材收编了很多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出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的文章。如: 《离骚》表现了诗人屈原在异常曲屈艰难的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宁溘死以流亡”,“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撼人心魂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荆轲刺秦王》和《五人墓碑记》歌颂了一批下层士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深刻揭示了最广大民众的“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妻书》表达了起义烈士林觉民为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崇高的责任意识和革命精神。借助语文课程的媒介,使青少年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起来,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最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四、道家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

以标举主体独立及个性自由为特征的旷达自适的道家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一个重要源头。“天人合一”思想作为生成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的根本性哲学诱因,成全了儒释道的无为之隐、无道则隐及随心悟禅,投隐、向隐的文士往往以文艺审美实践来弥补规避政统后的社会实践缺失。老子认为纯乎自然的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所不为”,辩证地揭示出超越意识的内涵。庄子深刻揭示了“人为物役”、“人为物累”的人的异化现象,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物物而不物于物”,即让人主宰“物”,而不让“物”支配人,完成了对现实功名价值的超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一种自然、本真、虚静、淡泊、空灵、新鲜、生动的状态,它最富有生机,最具原创性,是“生生”之源。道家的超越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不断超越。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进步,就能永远保持人生、社会的新鲜活力。道家超越“物役”、“物累”的这种人文价值观是基于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重视,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真正关怀,它能够涵养人的精神,塑造理想人格,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培养我们民族魂中的浩然正气,引导人们去追求高远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鲲鹏逍遥游的隐喻,生动地描绘了得道之士的超越的精神如何挣脱各种各样的世俗的价值观念的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第一隐士。他不满官场黑暗,向往清净无为的田园生活,解甲归田。他的名作《归去来兮辞》是归隐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田园将芜,胡不归”,只因身在官位,为其所役。“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作者最终超越了富贵利禄的物质诱惑,选择了“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顺合自然,颐养穷年,实现了人格精神的自由。苏轼的思想集儒道于一体,是中国几千年来士大夫理想人格境界的标杆。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思,但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久经磨难。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曾经忧怨过,然而最终他超出个体生命的界限,把小我置于宇宙大化中来观照,发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个人荣辱得失的轻微。将有限的生命,寄托于美丽浩大、无穷无尽的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高中课文《赤壁赋》表达了苏轼经过这种心灵的蜕化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方生方死观万物之变”,而知“人生所遇无不可”,浩然旷达,坦对祸福,“循天地为逆旅,借林泉作幽栖”,娱情山水,寓志诗文,悠然自适。这种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的形成,共演在古今许多文人身上,超越精神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代表帝王和政统意志的群体主体性的压制,获得了代表个性自由解放的主体性的张扬,并且以文化的形态流传开去,深深地凝积在民族文化的传统里,固化为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道家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树立了一种本真自然的理想道德。语文课程将这种旷达自适的超越精神传输进学生的脑海,引导着他们以纯朴的心灵,坦荡的心胸,真诚的行为去面对人世,面对人生。这种超越精神的引导实际上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净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创造,对建立一种更高尚更美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重要养料,深深根植于世代炎黄子孙的心灵之中。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和民族的长足发展,我们不允许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人文精神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被尘封掩埋。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来育化现代人文精神,让高古的人文精神之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我们的语文课程要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养育的作用,成为培养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公民的功能课程,从而为语文教学拓展出一条广阔的育人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