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烙印

 苦水浮云 2013-01-02

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烙印

元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巅峰时期,斗转星移,当年刺桐港繁盛景象已无从想象,庆幸的是,至今还留下丰富而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作为古航标的万寿塔和六胜塔,位于海口和江口的石湖码头、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进行航海祭祀活动的史迹真武庙、天后宫、九日山祈风石刻,生产外销瓷的德化窑、磁灶窑址,轰动世界的宋代泉州湾古沉船……这一切,都是海洋留给泉州深刻的历史烙印,每一件都能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世界大港曾经的辉煌和风度。

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设立,当时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和接待朝贡使者,风雨沧桑近四百年,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证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盛衰,在泉州乃至全国的海外交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祈风”保航史迹

为求得海神庇佑航海顺风顺水,宋元时期从官方到民间皆有隆重的祭祀典礼,海神信仰呈多元化。

九日山祈风石刻

11世纪—13世纪,泉州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军政长官,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在九日山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祈风典礼。祈风典礼是当时的国家祭典,仪式非常隆重,郡太守率领众僚属参加,典礼结束后,参加典礼的官员在此宴饮,并游览九日山名胜,撰文题刻以志纪念。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宋代泉州对外贸易繁盛的独特见证,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文物中的瑰宝。

天后宫

天后宫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妈祖的宫庙。该宫始建于1196年。长期以来, 由于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天后屡受朝廷册封,妈祖信仰也跟随泉州商人、水手和移民的足迹,不断向“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在人类海洋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真武庙

10世纪—13世纪,泉州地方官员每年在这里举行祭海仪式。

海口江口码头遗址

港口码头是船舶停靠装卸、避风等待和进行航海活动的重要设施。

石湖码头是泉州古代商贸的重要码头和海防重地,是宋元时期船舶自南海海道进入泉州的重要“控扼之所”。

宋元时期,沿晋江入海口北岸一公里岸线相间排列着许多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码头,较具代表性的有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马可·波罗记述:“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及伊本·白图泰说“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描写的都是当年这一带江面的盛况。

古航标石塔

大海茫茫,航标在古代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万寿塔,又名关锁塔、姑嫂塔,南宋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泉州府志》载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是海船进出泉州湾的重要航标。据民间资料记载,宋元时期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来自海外的番舶近百艘,海上交通盛极一时。

古窑遗址

宋元时期,不少商船满载着各种精美瓷器从泉州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往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

当时泉州各县窑口星罗棋布,现已发现外销瓷窑址100多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德化窑、晋江磁灶窑及东门窑的产品为宋元时期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外销瓷窑,在日本、菲律宾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多有出土,欧美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也收藏了许多泉州瓷器。

水下考古珍品

中世纪的泉州港是那个时代的“天下之货仓”,数百种商品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因此,在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水下考古中,发现了大量十分有价值的泉州物品。

泉州湾古船是迄今环中国海海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虽然只是一个残体,但几乎把我国宋代海船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成就都展现出来了,沉船内还发现大量香料、药物、陶瓷、铜铁、编织物等数量庞大的珍贵文物,消息一出,世界轰动。

在被考古界称为水下兵马俑的广东“南海一号”上,考古人员采集了大量宋元时期泉州商品,其中青白瓷系来自德化和晋江。在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等多个重大的水下考古项目中,都能发现泉州瓷器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