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城泉州,许多人脑中浮现的可能是一条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老街巷。确实,泉州的大街小巷承载了古城的乡愁和记忆,随着岁月变迁,留下了不少故事。 但泉州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不单单存在于街巷之中,将古泉州(刺桐)史迹16个遗产点铺展开来,里头的故事更是丰富。我们曾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的遗产点进行了文字介绍,这一期,我们请来了福建省美协会员,晋江籍线描画家吴树林,他用画笔为我们呈现了遗产点不一样的魅力,想要感受泉州的古韵与历史吗?不如让吴树林的作品带我们游览一番吧。 九日山祈风石刻 古代帆船出海凭藉季风驱动,故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官吏都会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并摩崖刻石记盛。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录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官员为“番舶”举行的彝典,体现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反映了顺应自然、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是古泉州刺桐港海外贸易繁盛的时代见证。 万寿塔 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矗立于泉州湾海岸宝盖山山巅。万寿塔依借山势,北依古刺桐港、南眺重洋,作为商船出入泉州湾的主要航标,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贸易活动的繁荣。 长期以来,从事航海经商和远洋捕捞的泉州人均把该塔视为故乡的象征,万寿塔是见证泉州悠久海外贸易传统和海事建筑的重要历史实物。 六胜塔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东南岸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钗山上。 作为泉州湾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六胜塔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见证了泉州航海设施建设的成就、航海技术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盛。 石湖码头 古刺桐港出海口和晋江两岸为适应贸易运输的需要,曾布设一系列大小码头,石湖码头作为宋元泉州外港码头之一,石湖码头与位于江口的诸多内港码头一起,构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码头设施体系, 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的重要遗存和历史见证。 江口码头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江海交汇处的法石港区,含文兴码头、美山码头等系列码头,内航沿江进城,外可扬帆出海,始建于宋代(10-13世纪),历代沿用,屡有修缮。 江口码头作为古泉州重要内港——法石港所留存的两处沿江商业码头,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繁荣的重要见证。 真武庙 庙东邻古刺桐港法石港区域江口码头,位于晋江入海口的石头山上,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967-973年),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史载宋代泉州官员在此举行祭海活动,为往来船只祈求平安。建筑整体坐东朝西,现存山门、“吞海”石碑、凉亭、大殿等古建筑。 真武庙作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遗存,生动展现了宋代泉州港繁荣时期独特的海洋观和海神信仰。 天后宫 天后宫是祭祀妈祖的庙宇。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地处古泉州城紧邻晋江的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泉州天后宫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自宋元以来,随着泉州民众不断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贸易活动,发祥于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传播,泉州天后宫成为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之一。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属磁灶窑系,位于晋江南岸丘陵地带,瓷土丰富,毗邻梅溪,制瓷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作为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址,是该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空前兴盛的生动例证。 洛阳桥 洛阳桥原称“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为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 “浮梁架运” “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国桥梁史的一个高峰。 洛阳桥建成后,方便了陆海联运,极大地拓展了古泉州港北向腹地,泉州与福州、江浙一带直至全国的商贸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洛阳桥与古刺桐港系列码头、航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 开元寺 开元寺为泉州佛教首寺,规模雄伟,气势恢宏,是唐宋以来,古泉州因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社会稳定繁荣而产生的佛教杰构,寺中众多文物古迹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空前繁荣的盛景. 开元寺东西塔 清净寺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遗址之一,清净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交通繁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当时泉州与阿拉伯地区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古泉州城中心,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 泉州府文庙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 草庵 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诞生于波斯,迅速传播于欧亚广大地区,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9世纪传入泉州,改称“明教”。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是宋元时期泉州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重要见证。 伊斯兰教圣墓 安息着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年)通过海路来泉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四贤”。 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这里至今仍然生活着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后裔,保留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众多史迹。圣墓是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传播和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实物见证。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西峰下,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10-13世纪)道教石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泉州海外贸易兴盛而带来地方经济繁荣的产物,显示了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意识。也向世人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