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公开课: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做到言之有物?(教学设计)

 幸福由心 2013-01-02

学会从课本素材中积累提炼作文材料

(学习指导方案)

                                        授课人:深圳平冈中学刘慧慧

学习任务:1.研究优秀作文,学会整理课本素材。

2.学会从课本素材中整理作文材料的方法。

 

学习方法:思考、归纳、现场练习结合。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研读优秀作文,分析考场作文得分因素。

阅读下面作文片段,看看这些文段在写作素材的选择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组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受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我想生活在唐朝》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也只有李后主的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

——《苏轼的赤壁》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北京的符号》

思考1:这一组高考作文运用的素材分别出自哪里?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第二组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生逢其时》

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君不见李后主,有多少人慨叹其生不逢时,若生在太平年代,长在民间酒肆,岂不妙哉?但国家不幸诗家幸,李后主终以其不世之才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黄天不负有心人。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

——《生不必逢时》

思考2:这一组高考作文的素材都选择了谁?三个作文片段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第二环节:阅读分析下面素材,完成相应练习。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活泼可爱,喜欢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沈从文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乡的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不喜去学校读书,经常旷课,喜欢流连街头巷尾,喜欢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童年时期自然、自由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

沈从文学历不高,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北京大学当时向一切人开放,沈从文就当了一名不注册的旁听生。精神上满足了,学业上进步了,可生活中,沈从文却困窘到了极点。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吃,都是这里蹭一顿,那里混一顿,或者赊账:在公寓和小饭馆吃上几次。(数年之后,一次他从上海返北京,还在一家小饭馆的欠账牌上,看到“沈从文欠××元”的字样)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沈从文的文章被著名诗人徐志摩发现,得以发表。从此,沈从文,以一个小学学历资格,跻身《晨报副刊》这群“大家”其间,主编徐志摩的欣赏和宽容,当然有莫大成分。沈从文的名字,也陆续在多家报刊出现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沈从文多样文体的合集《鸭子》;1927年,徐志摩参与其间的新月书店,出版了沈从文第一本小说集《蜜柑》。沈从文的文学事业,由此得以奠定。后来,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经由徐志摩推荐,他便将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聘请到中国公学来担任讲师,主讲大学一年级“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

沈从文是个高产作家,一生勤奋,笔耕不辍。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自己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处处与世无争。新中国解放后,他辞别文坛,远离政治,大隐于市,到历史博物馆去默默潜心古代服饰研究了。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沈从文有一句名言,即“人生是一本大书”,他的一生,可谓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远离政治的一本大书。但即便如此,沈从文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还是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以至于有多次自杀未遂的记录。伟大的作家在解放后再无文学作品问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曾经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本素材的整理给你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整理课文素材?

 

 

 

2.上述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可任选角度阐述。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

怎样从一个素材中提炼多个观点?

  

第四环节:实践演练。

 

林觉民,福建闽侯人,家境富庶,从小有大志。13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早年留学日本,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春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427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捕。入狱后进行绝食斗争,后被清朝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

 

上述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请运用总结的方法,提取你的观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王维、陈子昂、李商隐、柳宗元、辛弃疾、卡夫卡、托尔斯泰……),整理成写作素材,可任选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以此素材为论据,写一段话来论述你的中心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