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启蒙导师朱季海

 苏迷 2013-01-02
1936年,朱季海在纪念章太炎时说:“学浩曰,若谓中国无学可也,苟若有之,则章氏之为,亦犹周旦作洛而天保定、崇禹任土而九州序,公之教弗修,则中国衰矣!”
  笔者在海外惊悉恩师于2011年12月21日驾鹤西游,寒意袭心,深表哀悼。现在用这番话来纪念季海先生,我想是实至名归的。
  朱季海,名学浩,当代国学大师,上海浦东人,少年时起定居苏州。父亲朱孔文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一起参加同盟会。
  朱学浩自幼继承家学,十六岁时师从章太炎,深受器重。被誉为“千里驹”,章太炎为其取名“季海”,由此成为与黄侃、鲁迅等人同门的最后一位章门弟子。
  朱季海是“章氏国学讲习会”的主要发起人,并任《制言》半月刊主笔,弘扬国学。其学术领域广博,自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而治文史,博通精微,著作等身。他精通英、德、日、法等多国语言,通晓梵文、藏文。
  季海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解放初期,我们一家从古镇同里退思园老宅迁到苏州,我考入苏州市三中前身晏城中学。我读初中,季海先生教高三国文。
  不久,季海先生离开市三中到东吴大学任教,我父亲为了让我见识真才实学,租借了季海先生初照楼楼上的一间房,与季海先生起居、读书写字的房间仅一板之隔。
  一直到“文革”初期,初照楼因白蚁吞噬木结构、不得不进行翻修时,我家才迁出。
  我在市三中上学时,父亲请他在课余教我中文和英文。他是学问家,又是藏书家,楼上楼下满屋子都是书。
  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朱季海先生问我在看什么书,我回答说《古文观止》,他说应该叫它《古文观始》。他给我看的第一篇英文的题目是《我所见到的牛津大学》,他欣赏英国牛津式的开放教学。
  从我读初二到高三的五年中,季海先生和我常在课余散步到苏州市三中附近临顿路的九如茶楼,在楼上幽静的一角,师生促膝品茗,桌上放的大多是中文线装书和英文原版书,在随意聊天中传道授业解惑。我每星期都要交一篇作文或读书笔记,他常告诫我,无论中文、英文,关键问题是多读,作文写不出来就再多读,读多了自然而然能达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否则“言之不文,传之不远”。
  他给我开过一张五年的书单,他说每一个五年应该总结一次读书的收获,并作出下一个五年的计划。可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没有能够将读书的五年计划继续下去。
  高中毕业后,我要到外地去上学。记得我动身前向他求字,他就为我写了一幅扇面:“去彼清晏丰岁、又所出有无之乡,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落款是“友谅将远游,为书右军帖,以壮其行。季海”。这一手行书真是精妙绝伦,可惜这件珍贵纪念品后来在我洙泗巷房屋拆迁过程中遗失了,心想不久后它一定会在文物市场上浮出水面。
  季海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曾给我看过章太炎生前为他亲笔修改的原稿,还有他的大师兄季刚写的甲骨文手稿和照片等文物。我还有幸读到过先生自己的诗词作品手稿,其中有许多是写于抗战八年之中,充满着浓厚的抗日乡土气息。可惜在“文革”初期,他不得不忍痛割爱,除纯学术性的著作外,将自己的全部文学作品付之一炬,其中包括用楚辞骚体翻译的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
  季海先生的教诲,词约义丰,深意无限,比如他说:“孔子没有改变一个小小的鲁国,但孔子却影响了整个世界。”这位渊博精深而又严谨的学者大师,总是教导学生,读书之目的意义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任友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