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坞年画:何日花再红?

 苏迷 2013-01-02

桃花坞年画:何日花再红?

老手艺传承中创新,文化名牌打造市场名牌

 
  “眼看着活得挺好,突然就毁掉了;一会儿复活了,一会儿又毁了……”78岁的房志达说的是他干了一辈子的行当———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这个行业大起大落的命运,没人比他更有切身感触。2002年5月的一天,正是传统年画仅剩一息尚存的当口,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划归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年画创作销售的企业纳入艺术设计院校,这在全国尚属首次。随后,便是10年的的漫漫求索。
  今年1月8日,工艺美院几个重大活动又将把人们的视线牵引到桃花坞年画。当天,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将成立社友会; 年画社社志编撰同时启动;当天还有研讨会,免不了的话题是“追寻已远,传承创新”,叩问的核心是传统和现代,文化与产业……
  □商报记者 蔡春生

  A 一个老人 一部生动的年画史

  房志达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清瘦老人的命运与年画行当紧紧捆绑了一辈子,直到今天还每天准时出现在工艺美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年近八旬的人很少有他这般精力,挺着依然硬朗的身板站在印台前刷拓。
  房志达1948年进了桃花坞王荣兴年画铺。抗战胜利后,苏州年画铺子春意盎然,尤其大小节气或者家里张罗办事,农村里人都会赶到城里买些年画,请个威严的“门神”,张贴起“花开富贵”之类的美好期待。
  那阵子,一条桃花坞大街开着5家年画铺,三四十人干这行当。房志达是个印刷工,———当时年画店只需要印刷工,如果想推新品种,老板就临时找专门的画工画,刻工刻,一块雕版做好,可反复印刷无数张,因此老板没必要养着画工和刻工。画工和刻工,大多是单干户。
  不过光这印刷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调颜料、配浆糊都有讲究,和天冷天热天干天燥都“搭界”,况且颜色繁杂套色复杂。房志达在店里先是打打杂活,做了三年学徒,到1951年才算满师。
  随后就是一部命运的交响曲:两年后“五反运动”开始,他失业;1955年去上海收旧货,谋份生计;2年后,到大西北参加铁路建设;1958年回苏,进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生产小组。1959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不久房志达也成为 其 中 一员。据他回忆,年画社在六十年代曾达到70多 人的规模。当 时 多位 画 家参与设计,创作出不少时代感的作品,革命题材和劳动题材成为潮流。
  房志达1969年下放苏北盐城,在那边度过了十年,才回到改革开放年代的年画社。1996年,房志达退休,他和这份职业一样,似要默默无闻地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苏州工艺美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请他出山。这次返聘不再是养家糊口那么简单,他的使命是参与一门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2007年到2009年,房志达先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项目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桃花坞年画社最近接到北京的一笔年画作品订单,对方的额外要求是:房老师在作品上落个款吧。
  国家级传承人的称号,对个人固然是肯定,但房志达却有掩不住的忧思———桃花坞木刻年画,真的步履维艰,需要保护!

  B 传承“两手抓” 保住技艺还要保住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火热的收藏席卷大江南北,传统工艺纷纷迎来春天。苏州玉雕风行全国,核雕也是需求激增,伴随着火红的市场,从业者不断涌入,这些行业的技艺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市场可以带动技艺的传承,然而桃花坞年画暂时无从享受这样的福利。这个上世纪一度辉煌的老行当,步入新世纪满
  脸疲惫已无从遮掩,越走
  越窄的市场令从业者纷纷撤离。2000年的现实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剩3人,其中两人已到退休年龄,刻工印工亦只剩3人。
  工艺美院党委书记王建良介绍,接收桃花坞年画社后,工艺美院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技艺传承的问题。桃花坞年画研修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设置,传承人培养计划由此启动,房志达就是其中的老师之一。几年下来,培训班办了六期,24个年轻人成为新一代的桃花坞年画接班人。王建良说,这些年轻人都是工艺美院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美术技能,还有一些新的想法。其中六七人在学校毕业后仍从事桃花坞年画的工作,或是教学或是留在年画社制作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孩子们能画能刻能印,他们是桃花坞年画的种子,为桃花坞技艺的复兴积蓄了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除了技艺的传承,也不能忽略了遗产本身的历史脉络。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是院校的天然优势。近几年来,工艺美院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而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最近要办的两件事情,对年画历史的梳理意义重大:一是编撰社志,将几十年来年画社兴衰沉浮的过程,将那一幕幕值得记忆的事件定格在文字中,让世人清晰了解其在近现代的命运;二是创办社友会,聚集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有过渊源的人,大家形成合力,推动木刻年画发展。
  说起社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华黎静掐指一算,说:“四世同堂了。”房志达代表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入行的那批手艺人,此后60年代有一批,改革开放后有一批,新世纪后又培养了一批。在苏州,传承谱系如此清晰,并且能“四代”接力,这样的工艺门类恐怕也属寥寥。珍惜每一个艺友,无疑也是传统文化保护的一部分。

  C 新设计新活力 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这个时代生机盎然,非得展现活力才行。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清时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有时美得让人震撼。但事实上,清代晚期以降,木刻年画便走了下坡路。房志达回忆,民国时期年画大多是销往风俗习惯稳固的农村,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已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巨大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要走向市场,势必要以与时俱进的面貌出现。
  传承与创新,文化与产业,永远是传统工艺要面对的课题。一方面,传统的元素要体现,才能凸显文化特色;一方面,传统的形式要突破,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审美或实用需求。
  工艺美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礼品室,陈列着这些年陆续开发的各类桃花坞年画系列产品。除了传统年画,还有扇子、屏风、酒杯、茶叶罐、钥匙扣、本子、书签、丝巾、T恤等各类实用品,它们身上都烙下了桃花坞年画的鲜明印记,“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等图案应用在这些产品上,释放出独有的民俗情趣。而眼前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还只是设计库里的冰山一角。
  在王建良的倡导下,学院在2012-2013年度推广“主题+项目”的跨界教学模式,一百几十个学生面对“桃花坞年画”这个苏州元素,进行产品的创意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锻炼机会,而对于桃花坞木刻年画这门老手艺,同样呼吸到了窗外的新鲜空气:未来桃花坞元素可以这样来做。
  今年的作品还在进行中,但此前的试验可作参考。2003年是首次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当时的设计作品也都保存在华黎静的电脑里。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将桃花坞年画元素进行了重新的切割、变化、组合,年轻人以特有的时代意识改革了“老式”的图案,这些新元素应用在鞋子、抱枕、T 恤以及各类产品上,给人的感觉不是老气横秋,而是现代时尚。
  这些设计概念倾倒了不少有识之士,他们大多认为桃花坞年画在未来潜力“难以限量”,华黎静对此更是充满期待,他畅想着:未来也许可以找到有实力的公司共同开发品牌,将设计图纸里的产品批量生产,走上市场……
  十年过去了,桃花坞年画依然面临着资金瓶颈、市场瓶颈等诸多问题,然而它挺过来并且看到了曙光。让桃花坞这张文化名片在市场上叫响,让桃花坞年画那些鲜明的艺术形象在新时代里新生,这是年画社的期待,也是许多苏州人的期待:毕竟桃花坞年画给这个城市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老朋友来联系吧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友会成立仪式暨桃花坞木刻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将于1月8日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希望曾经在年画社工作过的同志,以及关心支持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事业发展、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创新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速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友会联系并相互转告。社友会Email联系方式:86345164@QQ.com,44159706@QQ.com。

  免费发明信片啦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的文化符号,新年新岁家里贴年画是苏州人的传统习俗。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期专门设计制作了“门神”等传统题材的创意3D画明信片。现定于2013年1月3日上午9点30分起在观前街向广大市民发放赠送,以增添节日喜庆气氛。现场发放近一万张,赠完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