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桃花坞木刻年画原来如此传奇

 吴越尽说 2023-07-08 发布于浙江


       民间木刻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用于避邪的“桃符”之类的门画。民间木刻年画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以及民俗信仰。大量经典性的年画作品,如今已成为中国一些地区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开封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木刻年画重镇。2006年 5月 20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民间木刻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明代苏州刻印的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受宋、元、明画家们的长期参与、影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清雅细秀、构图复杂是其主要特色。风俗年画尤具独创性,其“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作品线条排列细密匀正,吸收了西洋的焦点透视表现方法,讲究明暗,模仿铜版画效果。


桃花坞老年画《五子夺魁》


       从国外收藏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仕女图》中的“姑苏信德号”字样,《泥金报喜》画面中的“姑苏季祥吉发行”字样。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学术界便将雍正、乾隆年间的木刻画命名为“姑苏版画”,誉为“姑苏版”。据称雍正、乾隆年间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且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目前所见的作品有雍正、乾隆年间的《阊门图》《姑苏万年桥》 《三百六十行》 《山塘普济桥》 《姑苏虎丘志》等,这些刻绘精丽的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姑苏版画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联系的纽带,其在文化输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史上,清代康熙至乾隆早期可谓是姑苏版画海外输出的黄金时期,也是姑苏版画史上一页重要的篇章。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版画绘画藏品部学者王小明介绍,1685 年康熙皇帝宣旨开放海禁,设立江浙四处海关进行贸易。大量的欧洲商人、植物学家、传教士从开放口岸进入内陆,姑苏版画就是在这一时期以私人贸易方式,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销往欧洲。欧洲对姑苏版画的追捧从 17 世纪开始,一直到 18 世纪末才减弱,史称“中国风艺术时期”。


《夏花篮筐图》(套版,清代·康熙,桃花坞 丁亮先作,海杜美术馆藏,30cm×38cm) 这是现藏于日本的早期苏州木刻年画,一个精美的花篮装着夏天盛开的荷花、苇草与石榴花,疏密有致,穿插精巧。左有题款,作者丁亮先为康熙、雍正年间活跃于苏州的画家。此画看上去很像一幅工笔的花卉画。花篮上的“金钱”图案象征富贵。此画是早期姑苏版年画的代表作,与后期桃花坞年画风格全然不同。


       英国著名书店“寒山堂”藏有传世数量最多的姑苏版画。这一时期的版画兼具中西特色,风格十分鲜明,影响了 19 世纪前欧洲的审美。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也同样吸收、借鉴了姑苏版画的创作元素,其美学风格受到姑苏版画的深远影响。日本的小野忠重在《中国的版画》中说:“中国的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就是这一时期的版画,被日本版画史家称之为“苏州版画”


《渔家同乐图》(线版手绘,清代·乾隆,桃花坞,海杜美术馆藏,93cm×52cm) 此画是苏州早期年画受西洋铜版画影响极为鲜明的一例。画中景物与人物女性衣服的阴影,采用铜版画式细细的斜线纵横交错的技法。此画气氛和谐,在停靠河边的船上,渔民正在平静地生活着,体现了人们对富足、安详生活的追求。


       清同治、光绪以后,经济萧条,内外战争连绵不断,市场规模日趋缩小,年画外销也逐渐停止。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销售对象转向以农民为主,市场逐渐走向农村,接近民俗的形式。且多以适应农村生产、生活习俗、居室环境的需要,成为地道的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装饰品,风格特色也随之表现出鲜明的乡土气息,内容和风格上也更好地反映出农民的生活愿望和欣赏习惯。较之前期作品,后期桃花坞木刻年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显然单纯得多,朴素得多,作品题材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画面上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色彩运用上以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更丰满热闹,与劳动者更为贴近。而清末桃花坞地区又是年画的刻印和集散中心。所以,后人就将清后期在苏州刻印的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木刻年画称作为“桃花坞木刻年画”。


《白赖游放生池》(浓淡墨版,清代·乾隆,桃花坞,个人藏,35.8×49.5cm) 此画为采用浓淡两种墨色来表现的滑稽画。画面上写着含有讽刺意味,引人发笑的文字。从画中女性的发型来看,应该是康熙晚期到乾隆初期的作品。本图描绘名为白赖的人去放生池游玩,看到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画面左边,一名老僧正在将活鱼放进枯井里,画面右边站着一个负债女子来放生,手里提着的篮子里却没有生物,既滑稽又荒唐。


       从现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中,能看到当时年画铺字号名称的,有“张星聚”“吕云台”“宏泰”“王荣兴”“陈同兴”“吴锦增”“鸿运阁”等。在画幅上署名的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墨林居士和吴友如、周梦蕉、何俊元、嵩山道人等。在这一时期,桃花坞木刻年画无论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都已非常丰富,艺术特色强烈,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深受民众喜爱并成为我国南方民间主要的年画消费品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后,一批从事桃花坞年画制作的设计人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内容、形式、技法皆有新意的年画,融进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增强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年画题材的选择上,多以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村姑少女、吴地习俗、苏州园林等为内容,画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纯朴清新的乡土气息。涌现了张晓飞、王祖德、凌虚、房志达、叶宝芬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年画作者和刻印传承人,使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创作刻印上有所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春牛图》(套版,民国,桃花坞,大树画馆藏,31.5cm×43cm) 这类春牛图上边的空白处,是更换每年新的节气与年号用的。画中天神在上,锣鼓喧闹,预示新的一年生产与生活的开始;驮着聚宝盆的春牛跑到台前,表达了人们对丰收与富裕的深挚期望。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最终表现为一幅幅版画作品,然而除了独幅画的形式,还有许多应用的领域,包括用于作为门画、窗画、月光、历画、神像、纸马、符箓、槽头画、桌围、灯画;乃至彩格选、扇面、蛋画、风筝纸、西洋景景片、马吊、仿单、游览图等使用。作为制作使用的雕版,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

       作为一项手工技艺,传统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有明确的分工,画稿、刻板、印刷各有艺人独立完成,但传承至今,继承者越来越少,分工协作已不能满足技艺完整传承的要求,因此如今传承人在传承时,力求将画、刻、印三项技艺都传授给学习者。其流程如下:

(1)画稿

       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刻印精美的“姑苏版”一脉相承,其画稿绘画水平总体较高,通常由专业画师或聘请专业画家完成。桃花坞木刻年画画稿相对来说讲究文化质量和艺术气息,从内容到构图,从线条到色彩,无不体现了追求精致的特点。



(2)刻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刻版工序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

       “上样”就是将画稿反向用薄浆糊附在木版上,去除上面的气泡,待平整后进行刻版。



       刻版分为线版和套版,线版就是黑色的外轮廓墨线版,也是最主要的一块版,等到线版刻好之后再根据刻好的线版刻套版,也就是颜色版。桃花坞木刻年画刻制刀具主要为拳刀,其刀刃形如月牙,拳握木柄刻制,其刀法简单来说有发刀、衬刀、挑刀、复刀等,每种刀法视不同情形而使用。其他则为辅助刀具。

       待点、线、面刻出后,其余空白处需用敲底凿子剔光、推平,这就是所谓的“敲底”。最后对照原画稿进行检查,有时需要对版子进行稍微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墨线版和套色版就分别刻制完成。


(3)套色印刷

       桃花坞年画为一版一色,先印墨线版,印完墨线之后,换色版逐层套印。

       印刷时将版放到合适的位置后,用湿的宣纸折叠垫四角固定。左手握棕刷蘸取适量的墨汁或配好的颜料,刷在相应的木版上,棕刷放回,右手扦一张纸交给左手,同时右手拿起棕檫,顺着左手的势将纸平顺的落在版上,均匀的擦在纸的背面,左手掀起交给右手,放平。由于印制一遍颜色达不到理想的最佳饱和度,需要重复2-3遍后,将纸自然下落到印台的空档中。以此类推,直至印完所有的套色。



(4)开相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中,如果是印制人物画,最后工序中会通过附加手工敷染进一步加工处理画面,通常是敷染人物的面部和手部,敷染出的肌肤效果匀称而细腻,使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效果更显细致生动。


《一团和气》套色印刷流程图示


年画制作工具:

1. 绘制工具-勾线笔、墨、纸

2.刻版工具

3.印刷工具-棕擦

4.印刷工具-棕刷


桃花坞木刻年画工艺的保护传承


       2001年,为了继承和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经多方协调,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优势,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桃花坞模式”培养年画传承人,在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河。学院还把非遗元素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等多个专业中,课堂教学中迸发的创意和灵感,被植入到年画社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年画丝巾

年画红包(局部)

年画包包


       2005年 6月,整理编纂了《典籍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全面反映了文献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2007年,着手编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集成》一书,近年还完成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2015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忆工程”实施项目之“桃花坞木刻年画”项目;汇编半个世纪以来桃花坞新年画作品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在2016年获得了中国第 2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装帧设计金奖”。

       为利用项目申报,在苏州非遗办传承保护基金的支持下,桃花坞复制了一批优秀传统作品,不仅挖掘、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同时填补了复制清代中期(姑苏版)木刻年画的空白,《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均作了专题报道。其中复制的乾隆版《一团和气》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奖。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它承载着江南文化的习俗,是苏州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挖掘、探讨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


作 者:钱锦华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原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作 者:乔兰蓉(乔麦)

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来源:《方志江苏》、《苏州市志》、《苏州年鉴》公众号

2023-07-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