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放过甄嬛很明智

 指间飞歌 2013-01-03
咬文嚼字放过甄嬛很明智

2013-01-03 09:52:42

浏览 3663 次 | 评论 0 条

本文刊于1月3日深圳商报


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昨天,《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包含了常读错的字“酵”,也有媒体常会搞混的“酒驾”和“醉驾”,还有明星们经常犯的错,比如大S误用的“贱内”等。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an),因其日常实用性不高最终躲过了“十大”榜单,《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开玩笑说,“人家还要拍第二季,就不泼冷水了。”
很为《咬文嚼字》的“咬嚼”执着感动,这份杂志对大众媒体乃至公众人物的“正字正音”,不仅仅是基于语文知识的普及,更在于纯洁汉语言文字。随着网络载体带来的网络“自写作”的繁盛,汉字也被娱乐化、恶搞化、从而诞生了所谓的“火星文”网络新造词等异化形态。而且,各类快餐化的娱乐形式,从大小银幕到实体虚拟出版物,为了吸引新新人类的关注度,大众娱乐也推升了汉字的乱写滥念。还有市场化的因素,也导致了街头汉字的功利性简化、错讹乃至通过庸俗的广告语来污染汉字的本来意涵。
《咬文嚼字》对于作家的文字的咬嚼纠错是必须的,譬如莫言将“蒜薹”写成“蒜苔”,诸如“酵”被都城“xiao”等,日常用字若不正音,恐会造成语言交流上的紊乱。但是,时代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也必然导致语言文字外延和内涵上的更新。其中包括一些读音的重新规范,包括一些新造字的丰富等等,当然也涵盖了一些生僻字的淘汰。
在此语境下,《咬文嚼字》有针对性的咬,有针对性地放可以理解。譬如对甄嬛的“嬛”字读音,就不必太过计较。这个字按照语文专家的正音,的确应读“xuan”,但从电视剧到观众,大家一体读“huan”,也就罢了。这不是从众心理以讹传讹,而是“嬛”字太过于生僻,日常生活不太用得着它,而且的确是多音字,按照习惯和符合语言习惯去读,自然是可以的。如果语文专家过于较真,就陷入了孔乙己“回”字四种写法的迂腐中去了。
古人有汉字“通假”的为文习惯,所谓“通假”,不过是今人为“古人讳”,“通假”其实就是写了错字和白字。但古人若此,也由不得已的苦衷,其时汉字较少,且文言文讲求的是言简意赅,因而“通假”就成为必然。近代以降,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引入,一些化学元素用字皆属于新造词。更有趣的是,由于日本近代化较早,接受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早于中国并成为学科体系,中国很多学科用语其实源自日语汉字。
汉字字音字形,稳定是基础,但是也要与时俱进:笔算复杂的要简化,生僻字异体字要淘汰,多音字要“统音”...而且,从汉字的发展历程观之,同音不同字和同字不同音一直存在。就现实而论,汉字方音就是典型例证,即使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也还存在着一字异读的情况,譬如“我和他”的“和”字,普通话读“he”,台湾“国语”则读“han”。
故而,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字形字音的统一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过于理想化,必须正视和允许汉字字形字音多样化的客观存在。汉字字音字形的钢化规范与汉字语言的方音化或习惯性共存一个都不能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