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把握五项原则正确、科学、全面的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编制建设规划时,应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分步实施方案,并重点把握好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广泛调查原则。要通过调查摸清包括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以及土地、交通、人畜饮水等现状,掌握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通过调查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比如经济较富裕村怎样建设新农村,一般村怎样建设新农村,重点贫困村又怎样建设新农村,发展方向是什么,怎样分步实施等等。开展调查同时也是一种宣传动员、发动群众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活动进行政策宣传,让农民群众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要求是什么,让群众明白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群众摆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的束缚,激发农民群众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二是统筹发展原则。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三是尊重民意原则。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农民最清楚。让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来,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路线的具体体现。农民群众最关心规划可行性和项目的成败,具有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引入群众参与机制,既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群众意愿,反映他们的需求,有助于科学地制定规划,选择发展项目,又可以引导农民参与监督管理,有效地防止和杜绝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四是综合设计原则。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体现全面性、完整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在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根本目标。这是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