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春节前夕, 赵陵村上的根生要结婚办喜事了,根生的父亲邀我参加, 作为知青的唯一代表当然很高兴, 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江南农村浓郁的婚庆。 婚礼正日,当天中午前后是整个婚庆的第一个高潮,也就是迎亲。那是一幕纯正的水乡风俗的婚庆开始曲。新郎官娶的是同一个生产队的农姑,虽说男女双方两家只有相隔十多分钟的步行距离,但是迎亲仍要用快船去接新娘子,好比今天城市里要用小轿车接新娘一样。过去的木船一般一人当舵,两人摇船,速度很慢似乎如步行的速度。迎亲就是要摇快船,超出往日的速度。所以先把原来的农家船打扮一新,改装得与往日不同,在船身两侧加上跳板,这样加宽了船身,跳板两旁增加几枝橹,可以有更多的人来摇船。特别令人注目的是新郎官挑选了十二位身强力壮的青年,个个都是摇船的好手,轮番摇船,他们会使出浑身的雄劲,待会的船速全靠他们了。 船舱里放满了彩礼,红红绿绿;我们都是男家迎亲的傧相,都是年轻人,坐在舱内个个喜笑颜开;一位富有经验的船老大当舵,真是迎亲航行得靠这位舵手了; 新郎官站立船头,一身土布新装,一双新的布鞋,刚理的头,发上略抹点生发水,从头新到脚,无限风光,无比喜庆。最有标示性的是船头上插着一面红旗,一块语录牌上写上“下定决心,不怕牺性……”。“哎!接亲开船哉。”船老大一声令下,只见十二位少壮派船手脱掉外套,清一色海魂衫,身强力壮,个个浑身是劲。口中发出阵阵“哎、哎、哎!”很有规则的旋律声,只见船身飞速向前,犹如飞箭。两岸站满了人争相观看,迎亲船充滿了喜气亲情,一下子远离了村落,因为离新娘家太近,特地绕向大河荡兜一圈,再转向新娘家。我心随船飞快,快得心怕要飞出来似的;随船的我无比兴奋,高兴得再也坐不住,第一次享受到江南农村婚庆特有的好奇与快乐。远远传来岸上的呼唤,接亲船来哉,正在传呼新娘家快作准备。 炮仗震天响,迎亲船吉利上岸,新郎官当前,彩礼在后,喜气洋洋,好不威风。岸上挤满了新娘家的亲亲眷眷,乡里乡亲,大舅在迎接我们,长辈在喜颜相迎,独不见新娘出来,原来时间不到……“接亲要开船哉, 一声呼喊亲切而嘹亮,请新娘起身下船哉。”这时新娘房里沸腾起来了, 还隐隐哟哟听见哭笑之声, 我想这是谁在哭啊, 哦, 新娘不舍得出嫁, 表示伤感在告别亲娘。据说姑娘结婚告别父母长辈是要哭别的, 不能笑的, 不然会不吉利的。小孩们都在笑,年轻人不敢笑,再望新娘,只有哭声不见泪花,我担心她会笑出来,天下笫一件称心愉快的事,她怎能不笑呢。突然新娘的大哥背起新娘走向“迎新喜船”,嫁妆物跟出,唧唧喳喳,那是街坊邻舍的啧啧之赞。 在众目睽睽之下,新娘头也不敢抬,在嘻哈声中下了船。“开船哉”船老大一声大呼,船像弓上之箭飞速回转,这时候新娘坐在舱内,新郎站在身旁,新娘含羞低头,好得是头上有方巾,只是新郎有点尴尬,决没有现在这么开放。不知十二少壮哪来力气和雷鸣般的声音,“一、二、三向右,一、二、三再向左!”十二人廿四只脚在用力晃动,喜船晃了几晃,只见一会儿新郎晃倒在新娘身边,一会儿新娘又紧紧抓住新郎,刚发现男女“授受不亲”,连忙缩手,引得十二少壮和全船人笑个不停。“转来哉”岸上有人在呼喊,蚂蚁相传,男方喜场上鞭炮响起,百来人涌向河滩驳岸,首当其冲的是新郎的大哥,因为新娘上岸是不能着地的,背下船是郎舅,背上岸进新房的是伯伯,这是规矩也是风俗。 ■殷德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