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买卖大吆喝(转载)

 书中蠹虫 2013-01-04

小买卖大吆喝

 

这一阵子手机常常收到一些“抢购”短信,点击网页,好家伙!真的是风起云涌、商家云集打起了价格战,统一的说法是“赔钱赚吆喝”,可试选了价格低得没谱的商品,立马蹦出一句“亲,暂时缺货,货到时通知您。”网络上的“吆喝”赢得了人气,吆喝不一定就能赚大钱,可是要说赔钱么——这就是说故事了,能使人相信吗?

严格的讲,这类网上叫卖算不上是吆喝,在商业活动中,只有“针对鼻子,眼对线”的现场大声叫卖才称得上“吆喝”。正而八经的商家卖货是不需要吆喝的,也不屑于吆喝。装饰排场的店面,显眼亮丽的牌匾,比吆喝的力度不知要强多少倍。只有掮客小买卖需要大声吆喝,才能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北京有一位“吆喝大王臧鸿老先生,他曾为《城南旧事》、《伤逝》、《知音》、《四世同堂》等等多部影、视剧配演过吆喝叫卖。老人家由此更受到民俗界的重视和尊崇,成为北京城里的名人。

臧老爷子幸逢盛世,才能够成为了吆喝专业户。真正的吆喝买卖人各地都有,安徽合肥就曾经有一位吆喝达人,他叫黄家源,专卖自家烹制的五香蚕豆,合肥人都叫他“蚕豆大王”。在上个世纪80年代,“蚕豆大王”每天戴着白纸叠的高高的厨师帽,在淮河路上拥趸一部三轮车,反复的吆喝着“一毛啦~七热的”。三轮车的周边总是围着人,不仅仅是五香蚕豆的美味,也是因为那别致的行头,更是他洪亮浑厚的地道合肥口音——“吃”发音为“七”——独特的吆喝声,成为吸引路人驻足的亮点与缘由。

我还有一个记忆中抹不去的、比合肥“一毛啦~七热的”要早二十年的吆喝声:“茶叶蛋、五香蛋,你拿生蛋换熟蛋~我俩蛋换蛋!”——此语出自吾镇姓方名龙彪的老者之口。方老人高马大,用他那天生的具有裘派铜锤花脸之风的颅腔共鸣音,演绎着这么一句简单、俏皮而略带暧昧色彩的“广告语”,是三里长街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卖五香鸡蛋说成“换”鸡蛋,是方老的促销噱头,这么一句似乎赔本的买卖吆喝声,更能引得人们的垂顾。居家街镇之人哪来的“生鸡蛋”,自然而然是拿钞票来“换”取他的“熟”五香蛋了。久而久之,很多调皮的小孩子远远的看到方老爷子来了,就模仿着大喊“你拿生蛋换熟蛋~,我俩蛋换蛋!”说完就跑——其实老爷子是不会责罚这些孩子的,这样的免费童声广告,是帮了他的忙哩!

这种直来直去的吆喝,往年常见的还有补锅匠。过去烧柴灶,炒菜做饭用生铁铸造的铁锅,铸铁锅爆热爆冷容易产生裂缝,于是有了一个补锅的行当。平民家节俭过日子穷对付,锅裂了补补还能凑合着用,所以这补锅行当与富人不沾边,赚不到大钱,开不了店摆不成铺,只能走街串乡的流动揽活。早年间常在吾邑走动的补锅匠都是桐城人,江淮地区有俗话说“蛮不过桐城,侉不过蒙城”,这是指语音来说的,桐城口音有一种特别好听的韵味,江淮人听起来,桐城补锅匠清脆悦耳的吆喝声不同凡响。廉价的补锅活属于铸铜工艺,将碎铜熔化“巴”到裂缝上,故称补锅手艺人叫“巴锅匠”(是不是与《林海雪原》中的小炉匠同行业?)。巴锅匠挑着手拉的小风箱和熔铜炉子这么一付担子,手中拎着一串铁片,吆喝一声“巴锅啊、巴碗啊~”,余韵未了之时甩动几下铁片串子,发出一阵“格啷啷、格啷啷”的金属声,如同伴奏。

如果说如此这般的吆喝是以歌唱般的音韵撩人,那么加了一些对叫卖品的形象、功能的描述和铺垫,可称为“段子”的吆喝则是以叙事为卖点了。只因为做小买卖的不是“板话李有才”,将吆喝段子化可不多见,早年间只有卖鼠药的打快板吆喝:

    老鼠药,真管用,不愁老鼠不来碰。  

    大老鼠吃了蹦三蹦,小老鼠吃了不会动。

    老鼠药,不值钱,一包只花一毛钱。

    少喝一杯茶,不叫老鼠在屋里爬。

    少吸一支烟,不叫老鼠在屋里窜。

    有钱不买我老鼠药,叮叮噹噹你睡不着。

    你不买,我不卖,你家老鼠还是在。

    你不买,我不怪,你家老鼠啃锅盖。

    啃烂您的箱,啃烂您的柜,

    搅的您一夜都不能睡。 …

过去人们的住房条件差,鼠害严重,凡是集市都有卖毒鼠药的地摊,也只有鼠药摊吆喝最有趣且具有煽动性,所以乡下人常调笑那些能说会道的人说“就象是个卖老鼠药的”。

不仅仅是卖,买家也有吆喝,摇拨浪鼓走街溜乡收鹅鸭毛的鹅毛贩子都得要大声吆喝:

    旧报纸、牙膏皮哎、碎铜烂铁破胶鞋哎~,

    乌龟板、王巴盖哎、鸡肫皮、塑料袋哎~,

    零头碎脑都拿来哎换糖吃啊——收鸡鹅鸭毛来~~

前面的杂七杂八换废品是招引孩子凑人气,主打的还是收鹅毛鸭毛,那最后一句的“收鸡鹅鸭毛来~”节奏缓慢而高昂,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村头的空旷地传得很远很远……

如今全民经商的时代,不论城市还是乡镇,地摊全面开花,叫卖吆喝从语言到行头都与时俱进,戴着耳麦联着音箱,行云流水般的轻松吆喝着,不伤嗓子不累人。

卖切菜工具的(万能切菜器):

    南来的北往的,哈尔滨香港的,

    过来瞧过来看,切菜有了新发现。

    你不用菜板不用刀,切菜同样有绝招。

    大片小片圆圆片,切到明年都是片。

    不爱吃片就切丝,不爱粗丝切细丝。

    土豆丝,萝卜丝,往前一推全是丝。

    它能切短还能切长,一直切到太平洋。

    这么长就这么棒,节省时间打麻将。

 

    上班忙下班忙,回到家中还要下厨房。

    别说下厨做菜烦,其实也能当休闲。

    人民生活变了样,做菜也做新花样。

    洪湖水,浪打浪,我这切菜器就是棒。

    厨艺不高不要烦,切菜器能帮你忙。

    它切丝切得快又好,特级厨师也赶不到。

    月儿弯弯照九洲,小刀切片飕飕飕。

    横一刀,竖一刀,改革开放最畅销。

   

卖万能胶的:

    万能胶来胶万能,有啥粘啥都能行。

    飞机火车跑得快,没我的胶水粘得快。

    能粘铜能粘钢,能粘儿童玩具枪;

    能粘大能粘小,能粘项链和手表;

    山外青山楼外楼,鞋子破了不用愁。

    东西烂了不用丢,买支胶就能自己修。

    求老张求老李,求谁不如求自己。

    花钱不多作用大,心里想啥就有啥。

    不是开飞机打电脑,没有文化搞不了,

    一分钟学,两分钟看,三分钟就能让你当教练!

    包饺子器,发梳、发夹,擦玻璃器,磨刀器等等,这类要价不高、新颖上市的小商品是摆地摊的热门货。地摊吆喝的卖家大多不是本地人,他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战,属于“江湖客”。也许是没有邻里乡亲在场,所以吆喝起来毫无顾忌,满嘴跑火车的胡扯乱侃,将现场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

    要买要带,赶紧赶快;

    机会不是天天有,该出手时就出手。

    十块钱不算事, 闪不了腰,岔不了气,买不了房子置不了地。

    少不欺来老不瞒,全靠质量做宣传。

    花小钱买方便,省下大钱买家电。

 

    不讲价不还价,讲价还价欺骗大。

    你打个电话问一问,全国都是统一价。

    我们厂家有交代,少了十元不能卖。

    这个价格不会高,今天是厂家在直销。

    放心用,大胆买,莫犹豫,莫徘徊。

    你犹豫,你徘徊,今天你又是白来。

 

    前怕狼后怕虎,大事小事不做主,

    在这站了一上午,回家啥事全耽误。

    当不了家作不了主,只能给人家当保姆。

    十块钱也不敢花,你啥时候才能当企业家。

    我在做你在看,眼在转心在算,

    你说买这产品到底划算不划算? ……

 

如今地摊吆喝者都相当于赵树理笔下的李有才那样的有才了!不过,听的见的多了,发现吆喝语词有很多的雷同,于是也就怀疑是不是全都是原创。可不管怎么说,吆喝的段子起码也是从原创发展来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摊叫卖文化。这种流动性的叫卖摊点不看则罢,一旦凑过去,听了,看了,在摊主的口吐莲花般的吆喝和动作熟练而灵巧的演示下,就不由自主的自掏腰包购买了。好在都是价值低廉的小物件,即使没有大的实用价值,也不过是九牛拨一毛的开销,如吆喝所说“闪不了腰,岔不了气”,权当是看了一场小小的活报剧,够矣!(2012-11, 18

 

 

配图:




路人麇集的地摊。


切菜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