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慧舞云霄 2013-01-04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一一从高分作文的评语中看老师心中的作文
下面是阅卷老师的作文评语,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拟题、立意、开头、结构、论证、语言和结尾的要求、方法和技巧。
一、关于题目的评语:
1、本文以"爱心开在细枝末节"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又能化静为动,给人以形象之感。
2、"小举大善",题目简洁,却又内涵丰富。
3、文章以"一念微暖"为题,使得整篇文章富有文学意味。
4、"与我有关"一一题目化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中的句子,统领全文,新颖别致。
5、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从"举手之劳,爱满人间"的角度立意(并以此为题)切合命题要求。
6、文章标题(脱掉鞋套,从头再来)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再加上悬念的设置??????,让读者的好奇心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足见作者匠心独运。
7、中心突出:从确定题目"挑秧的智慧",说出自己的想法,到论证自己的见解,都围绕放下顾虑来展开。
8、考生拟制了一个富有香味的题目(汀州梅花香),一下子让人齿颊生香。
9、考生将行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10、首先文章标题(下一站,春暖花开)、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11、从题目的引申义"有趣的生活"这一角度阐述时代与生活的话题。
12、题目(你,不可替代)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一明确而简洁;一个"你"字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一一暗示出人类视"书香纸墨"为不可或缺的朋友。
13、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
14、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题目)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5、这篇议论文以"在细节上下功夫"为题(亦是中心论点),取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老话,令人耳目一新。
16、这篇议论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7、文章以"真实的高贵"为题,一开始就给人以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之感,然后全文紧紧围绕着这一观点来分析。
18、题目"褪尽铅华",意思是褪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作者以此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浓浓的诗意。
19、文章以"回报,是身旁开花的树"为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二、关于立意的评语:
1、本文是一篇运思巧妙、立意新颖的佳作。
2、文章从"不经意间的一点小事"的角度,论述了"举手之劳,滴滴见真情"的观点,审题准确无误。
3、文章立意精准深刻一一"点亮心烛,行善就会成为本能"。(宁夏题)
4、考生准确地把握了"修船补漏"材料的主旨,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善"字,提炼出"善存指尖,青灯不灭"的观点,切合题意。
5、这篇议论性散文的亮点是立意高远。作者对材料理解透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6、这是一篇立意深刻、宏伟大气的议论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7、本文站在个人对时代的价值体现层次上立意:人在哪个年代都能过有价值生活。
8、文章抓住材料中最后一句话进行立意,以景物起兴,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佐证???????
9、作者立意高远,将古代诸子与自己的追求结合起来,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
10、文章由手及人,由人及心,紧紧扣住材料,深入挖掘了材料的内涵,可以称得上扣题精准。
11、立意深刻,极具思辨色彩。人当有悲悯情怀,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才能生活得诗意与惬意。
12、本文属于"因事而作"的随笔。作者下笔即针对"南京梧桐树被砍的图片"发感、议论,具有针砭时弊的功效。(立意针对现实)
13、文章的立意很深刻。较之一般考生着重于外在的姿态的奔跑,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4、文章从材料的关键句切入,可谓审题精准。
15、这篇议论文题目即使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6、同一则作文材料,如何确立一个深刻而又新颖的观点?首先需要你吃透材料的内涵,抓住材料的关键,尤其是对读者做人处世最有启迪的地方,最好还是别人看不到、看不透的独特发现。其次,对于你的独特发现,你还得善于阐释和发挥,用你平素积累的理论和事实充分地证明它。看来,"意义"在于发现,在于阐释。
17、文章首先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并由材料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18、作者在准确审读材料的基础上,用辩证的眼光得出精辟的识见:"在淡然与奋然之间,我们才能领略生命的美好。"审题深刻,见解新颖。
三、关于开头的评语:
1、文章开篇采用兴的手法,由泰山不辞杯土、江河不择细流,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观点,接着作者从几个不同方面层层说理,层层递进,从而使文章的观点得到强化和论证。
2、文章开始引用"常言",进而点出文章的观点。
3、文章首先由材料中的事实谈起,在对修船工表示感激的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修船工身上得到启迪,有所思考。
4、开头由林则徐的名言谈及隐逸,一反转就扣合题目。
5、文章开篇直击现实,从反面现象入手,鲜明地提出观点,接着举例,加以分析。
6、开篇运用起兴手法,由物及人,颇为引人。
7、本文将"要敢于担当责任"作为中心论点,开头段亮出后,便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使用正反对比法、例证法论证。
8、开篇即说明自己愿意生活在三国时代的原因:与英雄豪杰为伴,向古代仁人志士学习。
9、首段开门见山解释观点,末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10、通过引用材料中学生的观点入题,提出"科技是法宝,精神亦是财富"的观点,入题快,扣题紧。
11、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
12、开头引用所给材料,引出要学会转换思路的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13、本文先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14、文章开篇扣题比较两个条幅之优劣,引出下文。
15、本文作者开篇结合自己的心境入手,与材料进行有机的嫁接,既扣住了文题,有很好地开启了文章。
16、开头很简洁,也很从容,优美地引述材料。
17、文章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
18、第一段总起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19、本文由泰戈尔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议论。
四、关于结构的评语:
1、"与我有关",作为主旨句,通篇反复出现,一线贯穿,观点鲜明,结构严谨。
2、文章围绕中心话题"赠他人一朵玫瑰",在主体部分设立三个层层深入式的中心句,结构清晰,中心更加突出。
3、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解决了怎样行善的问题和行善的意义,论述全面而深刻。
4、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先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传播爱心,再阐述传播爱心的社会意义,分成不同的段落来表述,每一层都用醒目的中心句引领,给读者清晰的层次感。
5、层次清晰,每层内容都是"观点一事例一分析"的结构,全篇分三个单独成行的分论点,拉开了清晰的框架。
6、文章结构堪称严谨而精致一一开头与结尾,紧密相应,用林清玄的诗句穿插其间,更显内涵深刻,主体分三段,每段引入一句诗歌名句,与本段内容相得益彰,全篇浑然一体,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7、结构完整:开篇用疑问的方式切入,主体部分举事例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总结分析,申明论点。
8、主体部分由并列的三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由领起的主旨句、事例和分析构成,最后稍加议论,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
9、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为分论点,然后举三个既经典又鲜活的事例,举例后的分析简洁有力,最后引用孙中山的话语,变换开头语句收束。
10、文章用三句名言,分别引出三段文字,给人一种建筑的美感,体现出作者对标题的深入领会和巧妙构思。
11、较纯熟地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破一一立一一论证,思路清晰,论述从容,思维缜密。
12、在结构上,熟练地运用议论文"起承转合"谋篇,首尾呼应,清晰极了,中心突出。
1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作者将家人联系方便了,回家快了,农业发展了,神话变成了现实了,四个方面分层展示出来,且首尾照应。
14、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后,戛然而止,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且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由,形成一种闭合圆满的结构。
15、文章论证层递深入,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反面论证,第三段从第一、二段推出思考问题,第四段提出问题并解决之。
16、行文遵循"引论一一本论一一结论"的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7、本文论证结构很好,开篇用名句引入,然后巧妙地分析材料引出观点,随后用"一句问候""一句道歉""一句唠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用真心交流才能打开人的心灵的观点,结尾富有诗意,很有辩证特色。
18、严谨的结构是本文的最大亮点。本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回报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温馨和浓浓的爱意。
五、关于论证的评语:
1、选材详略结合,要言不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有理有据,材料丰富。
3、文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拾荒婆婆陈贤妹、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老师保护准考证等事例,选材典型而新鲜,体现了考生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
4、无论是引述原材料、引用哲人睿语,还是联系现实生活,都能紧扣文旨。分析具体、深刻。
5、行文中,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原材料,而是由此生发,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鲜活事例有感而发。
6、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新颖的材料,如正面事例有吴菊萍、胡忠、谢晓君、吴斌、吴玉兰等;反面事例有见死不救的路人、索要天价捞尸费的水手,这些事例典型且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全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富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7、素材经过加工整理,为我所用,毫无生搬硬套的痕迹,而且做到了古今搭配,完美组合。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其现实意义,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8、内容充实:用材料的事例和刘禹锡、苏东坡、药家鑫、陈涉的事例来充实文章,使得内容丰富充实。
9、在举例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所举事例有时间跨度,具有"穿越性";所引用的名句,有直接引用,有间接引用,还有化用。
10、这是一篇见解深刻、材料丰赡的考场佳作。
11、将丰富的材料熔铸于个人情感之中,收放自由。
12、这是一篇材料鲜活、现实感强的考场佳作。近两年高考阅卷对写作材料的要求有所改变,更加强调材料的"鲜"度,本文的主料是发生在临考前的社会热点材料,浓厚生活气息的事例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而且举例有点有面,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13、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三个材料:刘赛、热尔曼、谢赫特曼,事例新鲜,说明考生视野开阔。
14、文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这主要依赖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文中既有例证,又有引证,例证和引证结合,兼有比喻论证。
15、作者使用了李白等许多材料,文章内容厚实。项羽、司马迁的材料叙述详细些,孟子、苏秦等人的事例则用排比的形式列举,做到了详略得当。
16、连续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7、文章讲述了屈原孔子余秋雨陶渊明史铁生古今五位名人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分析准确到位。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的方法,除了引用三句名言作为小标题,还在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论据典型、丰富,论证充分,有雄辩色彩,充分体现作者积累的丰厚。
19、分析鞭辟入里,巧用排比、反问,气势磅礴,说理严密透彻,文厚气足。
20、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紧密联系实际,展开纵横捭阖的强有力的论证,避免了一般议论文的呆板。
21、论证过程中,设例丰富,并不时回应材料,这就使得论述的内容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从而扣题严谨。
22、本文最大亮点在于论据的扎实、丰富,人物、掌故、诗歌,信手拈来。可见,读书不仅见闻丰富视野开阔,更能给人底气、才气。
23、用例精当一一让老师感受厚实与有力。善于分析一一此文最大的亮点。
24、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理性诠释。
25、分析论证各有特色,前半部分偏于推理分析,透彻到位;后半部分偏于例证、引证,引述丰富,诗文与分析交相辉映,既有理趣又显情趣。整体议论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方法变化多样,不失为考场佳作。
26、选材内容典型,作者在材料处理、内容安排上统筹考虑,运用有详有略,繁简适宜,剪裁得当。此外,文章在论述中,事、理、情粘连成趣,摇曳生姿,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27、在说理方法上,对比论证中既有类比,亦有反比,灵活巧妙,开合有致。论证逐层深入,富于辩证色彩。
六、关于语言的评语:
1、整篇文章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并运用了不少当今流行的语言来进行写作,幽默而风趣,自然而生动。
2、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句式灵动,体现了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3、文章词采飞扬,书卷气浓,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4、文章语言情真意切,有些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读来令人信服。
5、语句警策,整散结合。
6、文中用了对偶、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更增添了文采美。
7、整齐而有气势的排比,生动的比喻句点缀其间,使语言兼具畅达与生动的特色。
8、语言具有表现力,叙事语言概括而精当,议论语言准确、逻辑性强,间或点缀其间的比喻句,增加了文章的文采美。
9、语言有表现力,排比句、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还有很多四字短语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10、言语之间跃动的灵活的思维,给人以启发启示。
11、语言上,考生采用凝练的语言,言简意赅,含义隽永,体现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2、作者用词丰富而准确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3、全文语言朴实,以自然取胜,以情感动人。
14、正由于有了这些丰富而精彩的词藻,语言也便亮光熠熠了。
15、语言细腻生动,富有诗意美。
16、文章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新颖贴切的比喻,诗意灵动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幅丰富悠远的画面???????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们感悟到了英雄与平民的辩证关系,文章因此被认为今年最有文采的高分作文。
17、语言生动且有文采,亲切自然,似与读者娓娓谈心,结论令人信服。
18、语言上,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意蕴丰富,笔法灵活,挥洒自如。
19、语言功底好。尤其是很多语句透露出作者有着比较扎实的文言功底。
20、语言的娴熟,正源于认识的通透。
21、语言富有文采。思维层递而不浅层平滑。语言老练、文采斐然。文章语言,一是典雅厚重,如"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二是文化气息浓郁,如"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三是语言的灵趣,如"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
22、语言整散结合,大气自然,问句、感叹句等使用增添了文章的意蕴与气势。
七、关于结尾的评语:
1、文章结尾以反问作结,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2、首尾呼应,自然天成。
3、结尾改造歌词作结,照应篇首,收束有力。
4、结尾具有形象与动感兼备的特点,说服力十足。
5、最后引用孙中山的名言,既为佐证,又点明作文与所供材料之关系,然后戛然而止,振聋发聩,余音绕梁。
6、最后总结上文,呼应题目。
7、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问题,使得结构十分严谨。
8、文章最后一段画龙点睛,从之前的梦想回到现实,告诫我们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最真实的,体现出考生强烈的现实感。
9、结尾以"它早已不只是一封信了啊!"收束全文,感情强烈,观点鲜明。结尾处又以心灵独白升华主题,首尾照应,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10、最后又回到文章开头的事例,前后照应,是文章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1、结尾的整散句结合,都显示了作者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12、结尾,得出结论,照应标题,亦是重申论点。
13、结尾巧妙(用疑问句),耐人寻味,也是一小小亮点。
14、最后用诗意般的语言总结概括,并再次强化文章的观点,从而使得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文章结尾不写水,而写泪,戛然而止,角度不可谓不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16、结尾富有诗意,很有辩证特色。
17、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期望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8、结尾卒章显志,给人久久的回味。
19、结尾的问句,对无视人才成长规律的后果做了形象的"预测",发人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