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杏:执行力源于法律文本的精确性

 指间飞歌 2013-01-05

从2013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和《机动车登记规定》正式实施。新规实施三日来,“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引来颇多争议。

自去年10月8日公安部第123号令公布以来,新交规的出台陆续经历了不同的舆论境遇。从透露消息之初人们的翘首以待,到新规正式实施后面临的地方执行不同步,以及针对“闯黄灯”展开的各种网络调侃与质疑,“最严交规”在备受期待中降生,现在却有了几分“出师不利”的味道。

新交规究竟是“先天不足”,还是尚需适应期?

在交通事故成为第一“杀手”的背景下,随着越来越多新车驶上公路,打造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事关每一位行人和车主的切身利益。严厉是新交规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契合目前中国快步进入汽车时代的需要。因此,新交规的出发点和精神都符合社会各方的共同利益,这也正是新交规被社会寄予厚望的关键所在。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难以有效实施的法律,不仅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还会损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信心。“新交规”在执行层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让人们对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有不同的认识。拿闯黄灯来说,有的地方处罚闯黄灯,有的地方又不处罚。法律有强制力,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有的处罚、有的不处罚,这违背了法律的公正精神,管理部门不处罚闯黄灯,这究竟是人性化的体现,还是权力没有依法运行,本身就是违法?人们该如何判断?

法规对应民众的生活。新交规涉及到庞大数量的人群,现在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开车上路以后真实反映出来的。这可能有司机不适应的原因,也与标准的模糊有关。针对民众的抱怨和质疑,相关部门有答复,但这到底是权威的实施细则,还是临时做个补充?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严禁接打手机,在答复里,蓝牙、免提不在处罚之列,催生出蓝牙耳机的火爆销售。违反交通信号灯行驶罚6分,文本中列明,解释中成了车身任何一部分过了停车线可以行驶,不处罚。从新交规面世,到现在,这样的信息还在一点点被补充。新交规在严肃法纪、保障安全同时,如何不给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面临很多考验。

不可否认,当前,汽车数量增加的客观现实、思想观念、文化习惯、日常行为模式、交通管理,诸多问题叠加。新交规实施,必然会对这些方面带来影响,这就是说,人的习惯行为方式的改变也是问题。方向上,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和维护必须提升到与汽车时代相匹配的水平上,然而从酝酿到现在,人们并不太了解新交规的修订过程,修订的条款经过了怎样的调查、研究、讨论,汇集了哪些意见,这也使得人们对其完善度、明确性提出了疑问。

中国一年修改、修订的法律文本有不少,都和经济社会的运转高度相关。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时间,但法律的执行力源于法律文本的精确性,习惯的问题与法律本身的问题,要区分,也都要予以重视。

“一项行政规章是否合理,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最严交规”给不少驾驶人带来了严重不适,这一现象表明,新的交通文明的形成可能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据媒体报道,公安部交管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伊始,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严格落实新交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查处不按规定悬挂或遮挡号牌、闯红灯、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从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统计情况看,新交规实施首日接报的交通事故数量分别比前日下降了9.3%、23%、26.7%、18.4%、29.8%,未发生因违反交通信号指示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新交规初步显示出预防交通事故的积极效果。

在“最严交规”持续引发意见争论的情况下,公安部交管局向外界提供首日交通事故数据,可以算作一种正面反馈。事故数量下降,意味着交通更安全,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把事故数量下降的功劳完全记在新交规名下,却未必尽然合理。在不同的城市里,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交通事故数量的升降有一定偶然性。用某一天的事故数量与前日做对比,很难得出什么可靠的结论。更应指出的是,新规实施的首日恰好是元旦,受假期影响,出行的机动车有所减少,交通拥堵状况也有所改善,交通事故减少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现象。新交规确实能够强化车主的依法驾驶意识,但要说它在遏制事故方面能做到立竿见影,恐怕太过乐观。

“最严交规”中最受争议的闯黄灯规定究竟效果如何,确实应该在交通实践中予以检验。首先要看新规能否明显减少因违反信号灯导致的事故,如果较长一个时期的数据支持这一结论,则表明其具备积极效果。其次,还要看新规在城市路口“制造”了多少事故,从目前情况看,在不同城市里都出现了黄灯追尾现象,这类事故虽然后果往往并不严重,但它毕竟是车主为新规实施所支付的成本,因此也值得予以关注。此外,还要看驾驶人违法记分的走向,如果在城市路口因闯黄灯被扣分的现象居高不下,则意味着新规确实存在无法遵守的问题,反之则意味着通过改变驾驶习惯、可以逐步适应“最严交规”。无论是数据的获取还是比对,都应该本着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避免预设立场而导致结论谬误。这样做,对更快形成交通安全共识是有好处的。

一项行政规章是否合理,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偶发的黄灯追尾并不说明新规不科学,首日事故环比下降也不表明它很灵验。在最终结论得出之前,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是很有裨益的一个过程。比如,城市交通规划专家文国玮就闯黄灯问题所做的技术分析,对执法部门和驾驶人就都很有启发。在不同的车速下有相应的“停车视距”,这就告诉人们,为了避免闯黄灯需要做怎样的减速准备,它对城市交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另外,执法部门听取意见,对将来的法规制订工作也会有作用。此次“最严交规”之所以会引发较强的意见反弹,与有关部门事先未实行广泛听证有一定关系。开门立法的好处,不仅在于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在于它能够减轻社会抵触情绪。如果“最严交规”事先能够吸取公众意见,并由相关专家具体讲解其遵守“技巧”,相信多数驾驶人不会如此措手不及。

“最严交规”给不少驾驶人带来了严重不适,这一现象表明,新的交通文明的形成可能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一方面表现为驾驶人必须改变“效率优先”的固有观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号令天下谁敢不从”的立法模式也必须抛弃。从最符合民心的环节着手,从观念改造的原点起步,可能是改进交通管理、提升交通安全的最优选择。

对闯黄灯进行处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例。但在“闯黄扣分”在还没有达成普遍社会共识的情形下,建议考虑设置一个过渡期,“创造条件”尽快促成各方共识。

“史上最严交规”已执行了几天,效果初显。有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因违反交通信号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有所下降。但尽管如此,网友对“闯黄灯扣6分”的吐槽仍然不少。

细看网友的声音,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闯黄扣分”,机动车驾驶者往往以切身体会质疑其合理性,而行人更多则报以欢迎的态度。

这似乎说明,看似一个简单的规定,其实牵扯到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考虑设置一个过渡期,创造各种条件尽快促成共识,否则,一刀切地立即推行可能会加剧矛盾。

任何规定要得到切实执行,它需要民众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以往的“闯黄不罚”到现在的“闯黄重罚”,如果仅仅在法规上单兵突进,没有细致的沟通说服,没有交通设施的完备调整,不仅容易引发争议,执行效果也未必好。换句话说,“闯黄扣分”尚需做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

“硬件”方面,有些网友已指出,一些交通信号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车主难以及时预判黄灯。对此,有网友建议,安装倒计时灯或者绿灯换黄灯前闪烁提醒——至少对于后者,不难做到。还有媒体介绍的,新加坡道路在停止线之前,由近及远画上3个箭头,信号灯从绿变黄时,车辆处在最远箭头位置强行通过要被罚款扣分,车辆处在离停止线较近的2个箭头时,通过则视为正常通行——这是否可以借鉴?

客观地看,现在各地执行新交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以倒计时信号灯来说,有些城市装了,有的城市没装;有的路口装了,有的路口没装。与此类似,在其他交通设施和执法人力配备上,各地条件也不等同。这可能也是有些城市严格执行,而有的城市一度表态要暂缓处罚的原因。不顾现实差异而统一推行,未必科学。

软件方面,则需要在驾驶安全教育上下工夫,提升整个社会的驾驶文明。以最源头的考驾照来说,现在基本还是一种行政思维和办证思维,而不是立足于让每个人真正学会“安全驾驶”。在这种管理思维下,很多人把去驾校学车当成一个纯技术活儿,只关注怎么尽快“学会”开车、通过考试,甚至钻研下如何不被警察抓到罚款的技巧,而很少强化安全驾驶意识,更很少考虑到如何尊重行人、骑车人、乘坐公交者等群体的路权。如果从学开车那天起,驾驶员就没接触领悟到这些基本的路权和安全理念,视“闯黄灯”为寻常事,汽车文明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从“闯黄扣分”引起的争议,可见汽车已普遍融入国人生活,但对一些基本的汽车文明,却远未形成共识。从国外和黄灯相关的一些规定来看,如果文明驾驶意识深入人心、路权意识融入血液,驾驶者就会自觉地根据安全状况判断是否通行,“闯黄”也许就不成为大问题。由此可见,保障交通安全要靠法规,但更离不开汽车文明的培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