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方式

 上善若水zxh 2013-01-05
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具体解释
  
  人在认知操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
  
  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它并没有好坏的区分。
  
  认知方式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沉思性和冲动性、拉平和尖锐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H.A.威特金提出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特征。具有场依存性特征的人,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知觉中表现为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场独立性特征的人,倾向于以分析的态度接受外界刺激,在知觉中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在心理科学研究早期,人们便注意到一部分人在思维中倾向于以言语的方式表征信息,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以视觉或表象的方式加工信息。Riding和Cheema描述可这方面的早期工作和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作为调查在认知过程中言语表象的性质的基础。
  
发展简史
  
  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末,认知风格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iding和Cheema回顾了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理论,通过分析每一种认知风格理论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风格类型之间的相关,认为过去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理论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并用因素分析法证实了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已于德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Wholist-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Verbal-Imagery)维度。也有人称之为认知风格的两个家族。整体-分析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是倾向于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握相联系;言语-表象维度与个体在表征信息或思考时是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还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联系。   这一术语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对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盛行,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以后逐渐趋向衰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方式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从最初的心理学领域逐步扩展,成为教育、计算机编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风格模型
  
  以整体-分析风格维度为特点的认知风格模型很好的体现了行为的关键作用。表现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的或是分化的、分析的对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有五个认知类型很好的体现这一主题:场依存-场独立、熟虑-冲动、聚合-发散思维、齐平化-尖锐化、整体-序列。可以发现这五个模型均很好地置于双极主题上,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有关系,或更近一步的过程,包括外界刺激被感官登录后被综合,与更复杂的先前的知识发生联系,准备应用到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