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徐高白贾姓来源考究

 心雨部落 2013-01-06

10年前,曾经在清徐工作过两年。东于镇东高白村贾姓人特多。曾经与认识的人们调侃过:等有一天让你们到我村子里认祖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山西贾姓人是洪武元年之后的移民,最早出现在忻州我的老家,从我老家再迁出去闯江湖、求生存的数不胜数。这一调侃不要紧,1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点名堂了。

国庆回老家时,借的一本族谱,没有时间看,遂复印了一本。元旦回老家看望母亲走了一天,来去匆匆,顺便还了族长族谱。近来工作特忙,回家放松神经便躺在沙发上翻看家谱。其中,有一先祖“迁居清源蒿坡”。我知道清源县就是现在的清徐县,但是不知道有没有“蒿坡”这个地方。于是网上寻找这个地名。结果寻找到下面一段文字:

山西太原清徐高白(蒿泊)贾氏宗族续修家谱通告

亲爱的宗亲:您们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潜川之水,必有其源。而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根本,则是记录族人生命轨迹的家谱。

高白贾氏自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始祖守能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已繁衍二十代500余年。贾氏家谱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首修以来,历经七次修谱,最后一次修谱为公元一九五五年,距今已时隔53年,由于族大人繁,虽为同姓,难辨支系,三代以内难明尊讳,有彼此同名者有冒犯祖辈名讳。因此,续修家谱迫在眉睫,如今将这一文化和历史遗产断档,将是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子孙后代的一大撼事。因此在二〇〇七年冬,在贾族有识之士的倡议下,顺应广大族人的心愿,筹备组成了续家谱理事会,开始了第八次续修家谱的工作。 至今,续修家谱的工作已进行了三月有余,登记工作进展顺利,族居外地族人的信息搜集整理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由于年代久远,有部分旅居外地的族人难以联系归谱,为此,希望旅居外地的族人在看到此通告后于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日前即使和续修家谱理事会联系,并尽力转告相知的其他族人,以便续修家谱的工作更加顺利完成。

各位宗亲,修好家谱,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一部族谱的质量和每个宗亲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每位族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修谱竭尽全力。各位宗亲,大家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虔诚和努力来完成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而续写我们高白贾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和未来。

注:十六——二十五代名字通用字:“传、凝、慕、定、懋、晋、兴、毓、振、昌”。

顺祝安康!

山西太原清徐高白(蒿泊)续修家谱理事会

〇〇八年三月五日

注意:上面告族人书中确定,这个地方贾姓族人是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始祖守能由山西洪洞迁来此处的。而我的始祖贾善钦是洪武二年(1369)从山西洪洞迁往朔州马邑后再迁至忻州的。算一算,比这个地方的始祖早88年。特别是有族谱中“迁居清源蒿坡”字样,引起了我的兴趣。

告族人书下面还有两个座机、两个手机灯联系方式,出于好奇,我打电话过去,第一次接手机电话的是一个老太太,不知所云,只好放弃。第二个接电话的是一位中年男性。没有告诉几句,就对上了号。原来是在港源焦化厂做保管的刘素梅老公。

我们在电话中交换过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清源蒿坡”与“清源蒿泊”是不是一个地方?双方一致认为应该是一个地方。坡和泊音同字不同。加之此地方言的缘故,容易导致后来修谱的人笔误。

    另外,清徐方言的发音也有个性。汉语拼音中的声母“H”和“F”不分,前后鼻音“un”和“ong”不分。所以就有“红粉”不分,就有了“风(红)旗在红(风)中飘扬”的佳话。有一首绕口令:“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试让本地人用方言说一遍,不出乱子才怪呢?

   二是,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有没有从山西洪洞迁出移民?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证实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从山西洪洞迁出过移民。或许我资料匮乏?

三是,我家族谱中迁出人的名字与清源蒿泊贾姓始祖名字为什么对不上号?宋末元初那些年代,如果犯了什么事情,一走了之。没身份证、没有户口本,谁查清你是谁?从哪里来?你叫甚名字?为了隐瞒或者回避一些事情,隐姓埋名的比比皆是。何况仅仅是不改姓、只改个字?我不说来处,凡是山西人,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出来的,这个借口很好找。如果没有确切的迁来地址,隐瞒身份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先祖迁居这个地方,后者不会无事生非地给自己的家谱乱添族人的。

我注意到清源县和清徐县的历史瓜葛。清徐县古名梗阳,始建于春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16年置县,因城西有清源水,故名清源县。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取两县名字首,命名清徐县。1958年划归太原市。

春秋战国时期,蒿泊隶属梗阳管辖,春秋梗阳为晋国,战国为赵国。秦时,梗阳归太原管辖。汉代,这里水草丰茂,是朝廷牧地,附近筑有印驹城,管理牧畜。隋代,本地在蒿泽北边曾是并州总管杨谅屯大兵抗拒隋将杨素之地,此地属榆次县,后燕入晋阳县管辖。唐时,这里地处北都(今晋源区古城营一带)与西京之间的官道上,人口渐增,此地为清源镇管辖。五代时,战争频繁,这里成为兵寨(今仍有前寨、后寨的街道名称)。宋时这里已是较大的村落,归属河东路并州管辖。宋太宗端拱年间(988——989)村民建筑了方山寺(见光绪《清源乡志》)。元代,东村归中书省冀宁路清源县管辖,本村蒿泊之外载于交城玄中寺宗宿和尚灵塔铭——铭文有“清源县蒿泊村社长康荣”字样,时在元统二年(1334元后期屡遭兵燹,村庄凋敝,河泊肆虐,村里房屋、土地漂流而去,村民背井离乡,徙居异地,几近绝迹。仅留下康、孔、白三户栖身)。之后刘、王、李、高、张、陈、武、梁、贾诸姓始祖先后迁来定居,村庄再度兴旺。到明朝中叶,此地归太原府清源县管辖,人口聚增,皆因官道通过,商贸发达,乃成集镇。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姜镶反清,这里战乱频仍。顺治后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顺治十五年(1658),清源知县和羹编纂(清源县志)时,将村名“蒿泊”二字去掉草头水旁,改为“高白”。

 据说,清徐高白贾家第七代后人贾国威就曾中过武进士。贾廷诏的父亲贾宗清生了四个儿子,他排行老四。贾家于清源城内开一车马店,兼留旅客住宿,以供养八口之家。贾廷诏幼年时在村里放牛,从小就臂力过人,酷爱武术,常举牛犊玩耍,故后人誉他为举牛“状元”。据说贾廷诏是清徐最后一位武状元。而清徐贾氏族人名字与忻州枣涧贾氏遵名字非常相近。比如:清徐高白有贾国威,忻州枣涧贾氏族人有:贾国明、国隆、国禄等国字辈的族人就有好几十人。再比如清徐高白的贾廷诏,忻州枣涧贾氏廷字辈的有:廷辉、廷璋、廷相等廷字字辈的有近50多人。古代人同一家族名字中的字是有固定格式和安排的。如此巧合?不是简单的巧合吧、

根据上述推理可以初步判断:500多年前的“蒿泊”就是现在的“高白”。也说明,忻州枣涧的贾氏第十二世中的某一人,在500多年前,迁居到了现在的清徐高白,清徐高白贾氏先祖可能在忻州枣涧。

有什么比祖先留下的族谱更能说明问题呢?我愿意与清徐高白的族人交换意见,并达成一致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