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1
六、半身麻木
刘俊士医案:林某,女,50岁,1985年7月13日来诊,左半身麻木已一年,左半身汗少,平时好叹息,气短。两便尚可,纳可。两脉细软无力,舌质稍红,但无苔,证属气血两虚,薯蓣丸加减。山药30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熟地15克,甘草9克,大豆卷9克,党参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大腹皮9克,桔梗6克,阿胶珠15克,防风9克,9剂。1985年7月24日,服上方无效,上原方加稀签草30克,6剂。1985年11月13日,因他病来诊,谓服上方15剂后病已愈,左半身已不麻。(《古妙方验案精选}1992:88) 姜彩兰医案:李某,男,69岁,198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脱肛两年余,初病时,便后尚能自行回纳,就诊时病情加重,便后难以自行收复,且咳嗽、下蹲、行走或用力过猛均可脱出。伴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消瘦,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两亏,中气下降。拟薯蓣丸加黄芪、升麻、陈皮治之。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生地12克,神曲9克,豆黄卷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6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5克,干姜9克,白蔹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升麻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各1次。 服药7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便后肛门脱出较轻,能自行收复。其他证候亦随之减轻,舌脉正常。并服补中益气汤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其病不发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导致本病的原因甚多,但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证多由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实证多由湿热下注肛肠而成。而老年脱肛,多责于虚。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老年气血已衰……易脱肛。故用薯蓣丸加升麻、黄芪、陈皮,使方中寓有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老年脱肛,疗效可靠。
王占玺医案:平某某,女,30岁。患者平素脾虚胃弱,经常纳谷无味,食欲不振,有时一餐只进一两稀饭,故日渐赢瘦,自觉头晕,心慌短气,四肢疲乏无力,睡眠不好。怀孕后食欲更减,虽服胃蛋白酶合剂、干酵母片和中药开胃健脾药,但效果均不显。产后二十天发现腰髋疼痛,日轻夜重,兼有麻木痰胀疲乏之感,于1981年10月21日来诊,查其腰骶椎无侧弯,腰大肌和臀部环跳穴有明显压痛,但按压时不向下肢放射,走路蹒跚,疼痛剧烈,初步诊为“产后腰髋痛,性质待查,以薯蓣丸原方剂量配丸一料,结合局部按摩,治疗十天后疼痛大减。服药一个月后,纳差食少,头晕心慌乏力明显好转,继服两个月,饮食大增,自觉体质逐渐强壮,体重增加,腰髋疼痛和其他诸症已消失痊愈。(《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751~752) 按语:素体虚弱,产后感邪;用薯蓣丸扶正以祛邪,正治之法。
姜彩兰医案:姜某,女,76岁,1984年11月13日初诊。患白障(双侧)12年,近3年来病情加重,头痛头晕,视物昏蒙不清,两眼仅有光感,心烦不安,动时心慌,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病人虚损之体,脾胃虚弱,中土不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故见眼疾。拟扶正祛邪之薯蓣丸加减治之。 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干地黄12克,神曲12克,豆黄卷12克,川芎9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杏仁10克,党参15克,柴胡9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阿胶15克,防风12克,甘草3克,大枣5枚,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石斛12克,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25剂,头痛头晕好转。继服55剂,食欲增,四肢酸软无力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恢复,能视眼前手动。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细。此时病人已符合手术指征。动员患者去眼科手术治疗。病人考虑年老体弱,谢绝手术治疗,继服前方65剂,诸证明显好转,体力恢复,自行停药,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园翳内障”的范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两亏及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兼脾胃虚损,中土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亦有因肝经湿热上攻,或痰湿、湿热郁阻于目内脉络而成者。然前者临床常见,且以视物昏蒙,日渐加重,瞳神变为纯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为主证,故用薯蓣丸加枸杞、菊花、石斛以补虚祛邪明目,其效显著。 【方药】酸枣仁二升(12克)甘草一两(3克) 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
一、不寐 按语: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失眠伴多梦、眩晕、脉弦细。正为酸枣仁汤所主之证。
丁德正医案:李某某,女,24岁,已婚。1980年5月7日诊。患焦虑性神经症已五年,诊前月余症象加剧。自谓“病重危在旦夕。”故惶恐焦虑,紧张万分,烦躁不眠,悲泣不已,频呼“救命”。诊时,惶惶然频频询问:“我是心脏病?治不好吧?”余虽再三解释,然其惶惧焦虑之情,终难尽释。患者肤瘦面觥,双颧微红,间或午后潮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头晕,目昏,肢体麻木,爪甲枯白凹陷。
丁德正医案:梁某某,男,28岁。1976年4月27日诊。患者精神沮丧,垂首向偶,频频太息,且啜泣不已。唤其就诊,潸然泪下。言:“我已变笨,成为废物,徒为家人之累赘。且耳已聋,目已昏,爪甲枯白。命既如风中残烛,治之复何益哉?”据查,患忧郁症已四载,曾屡服疏郁悦神一类药物,罔效,形容枯槁,面白而惨,唇舌色淡,脉弦细,虚烦少眠。此乃肝血虚所致。盖肝血虚,肝气失养,则“将军之官,,一反其气急多动,志坚刚强之性,而为怠惰志馁,懦怯抑郁之态。治宜补肝血。予酸枣仁汤,服15剂,忧郁减半;且肤有润色,虚烦少眠之象亦减。继服20剂,忧郁消失,夜寐转佳,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六个月以巩固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于德正医案:张某,男,38岁。1968年12月5日诊。患者被推入诊室,惶恐不安且颤抖不已。时而东张西望,欲伺机逃走;时而嘘唏长叹,以头撞壁,欲寻自尽。家属代诉:患精神分裂症已十年,自认为遭亲属及他人陷害,时有被捕被害之虞。曾长期服氯丙嗪及化痰安神类药品,病势时轻时重。肤略瘦而多灰垢,面觥多青,眩晕,烦躁不眠,舌质淡红,舌苔中后稍有灰浊腻略干,爪甲枯白扁平,脉弦细。此乃肝血虚损,魂失所养而浮越,复为浊痰乘间袭其舍而致也。予酸枣仁汤加枳实、胆南星各9克以助茯苓化痰清舍。俾肝血充,则浮魂得养而必敛;浊痰祛,则舍清而魂可归宅。服药30剂,被害妄想开始动摇,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亦大减;且肌肤渐洁而有润色,舌上浊苔亦去。于上方去枳实、胆南星,加龙齿30克。又服40剂,被害妄想消失。夜寐佳,神情怡然。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10个月以巩固之。至今已17年未复发。
丁德正医案:尚某某,女,23岁,未婚。1981年1月5。日诊。患肝豆状核变性已七年,头部与右侧肢体皆震颤,手足强直拘挛,并发精神障碍,性情急躁,虚烦不眠,幻听颇重。自谓为人所嘲讽与辱骂,惶惧焦虑,坐卧不安,常且哭且詈。肌肤瘦削而干枯,面色萎黄,有黯紫色斑,双目干涩而昏,有棕色“角膜色素环。”爪甲枯白扁平,舌淡红,舌边有青色斑点,脉细涩。此乃肝血虚挟瘀之候也。予酸枣仁汤,加红花3克,郁金9克,以助川芎活血化瘀,通肝调荣;并加龙齿、灵磁石各30克以镇敛浮魂。服药25剂,幻听大大消失,虚烦不眠之象亦减;继服30剂,幻听尽失,夜寐亦安。且肌肤略润,面部黯紫色斑及舌边青斑渐退。肢体震颤及手足拘挛亦稍减。上方去红花、郁金、龙齿、磁石,又稍事加减,迭进15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情况良好。(以上四案见河南中医1987;(1>:21) 总按:据丁氏家传经验,酸枣汤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症之属于肝阴(血)不足者,有良好效果。
张孟林医案:乔某,男,11岁,学生。1982年10月14日就诊。患儿经常夜间不眠,不自主地运动,自语不休,有时睡着后突然起床,下地走动,不抽筋,不跌倒,家人不知所然。白天除精神疲倦外,意识清楚,学习尚可,纳食正常,二便通畅。无其它反常,近因发作频繁,用西药镇静而症状不能控制,故来求治于中医。证见体质尚可,意识正常,舌质淡红,脉数。此乃心阴不足,心气有余所致之夜不安而动,治宜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张孟林医案:陶某,男,7岁。1983年9月17日就诊。患儿近半年经常夜间抽风。近日白天亦发。四肢抽动,上肢为重,每次数分钟,不吐白沫,神清疲倦颈软,舌淡红、苔黄腻,口苦,脉弦细。此乃肝胆湿热,扰乱心神,治宜利胆静心。方以酸枣仁汤加味:人宝(人胆结石醋泡三天以上可用)15克,炒枣仁10克,知母、茯苓、川芎各8克,甘草6克,煎后加藕汁15毫升。3剂。复诊:服药后尚可,白天惊平,夜仍有复发,故再服10剂,晚上亦平。
张孟林医案:鲍某,女,12岁,学生。1982年9月9日就诊。患儿精神失常半年,被迫停学。据其母说考试不及格被其父责骂两次,其后到处乱跑,哭骂不休,夜不睡觉,神志失常,大小便不避人群,服药不效。舌淡苔腻,脉律紊乱,此乃情志内伤,心神紊乱,故以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2克,知母、茯苓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甘草用朱砂拌),3剂。
张孟林医案:李某,男,10岁,学生。1983年4月16日门诊。患儿低热三月,经多次检查原因不明。平素心烦失眠,近周尿涩淋痛,尿检有少量白细胞。口苦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此乃心火亢盛,治宜清心养血。方以酸枣仁汤加味:莲须(米水泡)10克,盐水炒枣仁、知母各9克,茯苓10克(石膏水浸),川芎、甘草各6克,3剂。复诊:服药后口苦消失,尿痛减轻,脉已平缓。.继续服5剂,诸症全愈。(上四案均见陕西中医1985;(7):316) 总语:张氏认为,酸枣仁汤以枣仁为主君,其形象心能补心,其色红能补血,其味酸能敛神,配伍它药有补心敛津,益肝利胆之效。加减适当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不眠虚烦证。如儿科应用此方,加茯神名茯神枣仁汤,主治小儿心气不足;加浮麦名浮麦枣仁汤,主治小儿多汗;加猪心名猪心枣仁汤,能补心宁神;加人宝名人宝枣仁汤,能利胆止惊;加莲须名莲须枣仁汤,能清心火,安心神;加朱砂名朱砂枣仁汤,能镇痫而止狂。总之此方加味适当,应用灵活,收效颇佳。 蒲辅周医案:林某某,男,52岁。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度,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酸枣仁15克,茯神9克,川芎4.5克,知母4.5克,炙甘草3克,天麻9克。,桑寄生9克,菊花3克。 按语:胸痹屡发,从心肝血虚而治,何也?以虚烦,失眠,稍劳疾加诸症断之,以酸枣仁汤治之者,正求其本也。
权东园医案:邢某某,女,38岁。患胃脘疼痛,连接胸胁,剧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之无效。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酸枣仁汤治之:酸枣仁10克,甘草3克,知母6克,川芎3克。先煎酸枣仁,后入诸药,再煎分二次服。2剂。
许彪医案涨某,女,40岁,工人。左侧头痛七、8年,重时牵连前额。每于劳累,情绪不佳或月经前后发作。近年来头痛发作频繁。并伴心烦易怒,耳鸣多梦,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纳呆食少,大便干,小便黄。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郁挟风上扰清阳,心神不宁。治当疏肝宁神,养血熄风,拟酸枣仁汤加葛根、白芷、柴胡、白芍、钩藤治疗。服药18剂而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7;(2>;21) 贾美华医案:李某,女,62岁。1976年7月6日诊。三个月前患右面颊部带状疱疹。疱疹脱痂后,三又神经分布部位疼痛,一日发作十余次,经抗生素、苯妥英钠、针灸及中药治疗鲜效。刻诊:形体瘦弱,面色萎黄,痛苦面容,右侧面颊部皮肤粗糙,眉毛稀落,右面颊部阵发性闪电样针刺般剧烈疼痛,且痛止时有胀感,眩晕耳鸣,口干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食不知味,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滑。此肝血不足,虚阳上扰,右面颊部络脉因丹毒蚀伤后筋脉失养不和之象。予酸枣仁汤加味治之。处方: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白芍、菊花备15克,甘草5克。共服药15剂,疼痛止,余恙亦瘥。(四川中医1989;<2>:38) 按语:(原按)足厥阴肝经的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相当于现代医学三叉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病毒蚀伤肝经经络,肝之阴血不足,失其条达之性,三叉神经区脉络郁滞不和,故而疼痛如斯。方中酸枣仁、白芍,起酸收之用;川芎、菊花,有辛散之能;四药重用,相反相成,可达到补肝之体,遂肝之用的目的。且酸枣仁汤平调土木,济益经络,三叉神经得养,面部络脉和调则疼痛止定。
蒲辅周医案:许某某,48岁,女。患者素有头晕,目眩,多汗,一星期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当时血压80/20毫米汞柱。经医务所大夫急救,很快即醒,是后仍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汗多,以夜间汗出更甚,食欲尚可,二便及月经正常。曾经针灸治疗过2月余,并服过归脾汤加续断、巴戟天、牡蛎、浮水麦、枸杞子、小茴香等,未见显效,脉两尺沉细有力,两关弦数,舌质正常无苔,认为属肝热阴虚,肝阳不潜,兼心血不足,治宜滋阴潜阳,兼养血宁心。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白蒺藜、女贞子各9克,珍珠母(打)、石决明、龟板(打)各12克、知母、川芎、炙甘草各3克,怀山药、牛膝、地骨皮、茯神各6克。 按语:汗为心之液,肝为心之母。汗出过多,损耗心阴,子盗母气,致肝血并损。心肝阴血不足,阳失潜藏,鼓动阴液,则汗出不止,形成一恶性循环。此循环中汗出为标,心肝血虚为本。故以酸枣仁汤滋肝养心以治其本,加女贞子、龟板、山药、牛膝、地骨皮、珍珠母、茯神、白蒺藜等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俾水充涵木,阴充阳潜,则其汗自止。
王侃医案:李某某,男,42岁,干部。1980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遇事心小胆怯,易于惊恐。十天前因夜行受惊,即于当晚寐中鼻衄,此后时流时止,每于惊恐胆怯时衄即发作,近一周来,头晕心悸,不能熟寐,常于梦中惊醒。曾用西药止血消炎剂和中药清热凉血剂治疗,效均不著。见其面色萎黄,鼻衄不止,掌心发热,舌边尖红,脉弦细。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为30秒,凝血时间为2分30秒。辨证为心胆气虚,肝不藏血。宜滋阴养血,安神镇惊,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先煎)20克,知母12克,川芎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龟版胶(烊化)10克,3剂,水煎服。 按语:(原按)本例外受惊恐,伤及心肝。心伤则神无所归,致惊悸而不寐,肝伤则疏泄失职,血不归藏,血出鼻窍而衄矣。肝胆为表里,肝伤胆亦虚,故易胆怯惊恐。方用酸枣仁汤,旨在养肝镇惊。方中以酸枣仁养血安神。佐川芎行气活血,使血归藏,魂居胆壮,鼻衄自止,茯苓宁神,炙甘草培土缓肝,知母清热除烦,龟板胶滋阴养血,五味子之酸甘,收耗散之气阴以护肝胆。诸药相使,切合证情,直达病所,故获良效。 【方药】大黄十分(蒸)(7.5克)黄芩二两(6克) 甘草三两(9克) 桃仁一升(9克)杏仁一升(9克) 芍药四两(12克) 干地黄十两(30克) 干漆一两(3克) 虻虫一升(9克) 蛴螬一升(9克)别虫半升(4.5克)水蛭百枚(9克) 【运用】 一、胁痛(早期肝硬化)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C,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11056mmHg(14.66/7.47kPa),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于19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瘀、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廑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1丸,并用《冷庐医活》化瘀汤,日1剂。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廑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1年后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岳美中医话集>>1984:71) 按语:肝硬化、脾肿大,见脉涩、舌边尖有瘀斑,乃久病入络在血,用大黄廑虫丸合化瘀汤,令瘀消结散,病渐向愈。
白炳森医案:王某某,男,47岁。1975年7月19日诊。患肝炎5年余,前年见胁痛、腹水、鼻衄、肌衄,经诊断为肝硬变腹水、脾亢,治后症状好转。近2月来又右胁刺痛,腹胀,纳呆,鼻衄,面色晦黯。查两胁拒按,肝肋下二指,剑突下五指,脾肋下五指,血小板5万。舌体胖大色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沉弦滑细。 用大黄廑虫丸,早晚各1丸,配服三甲散(穿山甲、龟版、鳖甲等各份)。
李颂华医案:刘某某,女,25岁,洪都拉斯华侨,住院号52089,1989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去年10月起肝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消瘦。曾在当地作CT等检查诊为“多发性肝癌”,并于12月行肿瘤切除术。但因开腹后见病灶广泛,且与腹主动脉粘连,难以手术而终止。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肝区疼痛呈刀割样,需常服止痛片,故回国寻求中医治疗。入院体检:形体消瘦,肝区叩击痛明显,肝大肋下3厘米,舌暗、苔白,脉弦。实验室检查:麝浊8单位,麝絮(}H}),锌浊18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512。血液流变学提示高粘滞。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4.3厘米,左叶大小9.1厘米×5.9厘米,右后叶见一包块,大小8.9厘米×9.2厘米,边缘不整。西医诊断:1.多发性肝癌。2.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症瘕,证属瘀血内结。服用大黄廑虫丸(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每次8克,一日三次,并辅以养肝护肝的中西药。服用2个多月后,肝区疼痛基本消失,停服止痛片。消瘦、乏力、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肝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麝浊4单位,麝絮(+),锌浊14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64。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2·7厘米,右叶10.0厘米×5.1厘米,包块缩小至7.9厘米×8.0厘米。病情好 按语:(原按)本例肝癌病人服用大黄廑虫丸效果显著,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肝脏和肝癌缩小,肝功能和HAA明显好转,提示对症瘕一类血瘀者,本方的破瘀作用可消症瘕。 汪达成医案:钱某某,女,63岁,干部。1993年12月3日初诊。1992年10月因形寒发热,巩膜肌肤黄染明显,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至1000u以上入住某医院,经治疗无好转。转某院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量胆汁性腹水,肝脏呈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肝门部有一肿块,质硬。因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T”形管引流。术后愈合良好;但黄疸、低热依然。于1993年9月2日保留“T”形管出院,继续西药抗感染治疗。现经介绍请汪老诊治。诊见巩膜皮肤一身悉黄,色晦暗,胃纳极差,时有恶心,右胁疼痛,呻吟不止,小便深如红茶,大便少。右上腹保留引流管尚通,一日约400ml绿色胆汁。舌苔薄白、根微黄,脉弦细。病理报告:总胆管少许坏死组织,肝炎后改变。辨证属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于疏泄,乃致气血瘀滞。治法: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调气活血。处方:柴胡10g,小青皮6g,广郁金15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茵 陈15g,泽泻12g,蒲公英15g,猪苓30g,炒川柏12g,黑山栀10g, 大黄廑虫丸(包)5g。守方1月余。 1994年1月15日诊时,病情大有转机,食欲渐增,胁痛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小便亦清,引流胆汁日减。汪老嘱闭引流管观察3日,后无异常而拔除。其间再以原方加减进服。24日患者步行至医院诊治,面色如常人,精神振作,舌脉正常,纳食,二便正常,病情已趋恢复。再以前法加减调治,随访至今已恢复工作,一切如常。(江苏中医1995;<9>:3) 按语:(原按)本例在某医院治疗,医者已束手无策。汪老认为久病黄疸,湿热瘀浊郁于肝胆,非疏通泄达,清热消积同时配合祛瘀生新不可。故其运筹帷幄,始终处以疏泄肝胆,清热利湿及活血祛瘀之大黄廑虫丸为剂,收效较佳。
唐丽医案:患者,男,60岁,1988年2月就诊。于8年前患脑垂体瘤,近8年来,每于秋冬季节即发周身刺痛,如坐针毡,畏寒肢冷,欲加衣被而不解,必至来年夏季方可缓解。曾服通脉四逆汤、桂枝汤不效。诊见畏寒肢冷,周身肌肤疼痛不可近,神疲懒言,面色觥白,舌胖大而暗淡,脉沉细涩。此肾气亏损,瘀血内停。遂让病人做甲皱微循环检查为微循环I。障碍,支持瘀血阻遏脉络是本病的主因。即给予金匮肾气丸日一剂,大黄廑虫丸日一剂,以小剂量去瘀生新,达缓中补虚之目的。一周后来诊,告知其初服药后,腹痛,便溏一次,第二日即无此现象。现身痛已减,继服前药。半月后来诊,身痛已除,面色红润,畏寒大减,继服前药1月,复查微循环瘀血之象有明显改善。(天津中医1988;(6):38)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