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晋会馆

 苏迷 2013-01-07

 

作者:何大明

 

图1 全晋会馆入口

 

名称:全晋会馆

别名:山西会馆、白石会馆

地址:原在山塘街半塘桥畔,后重建于中张家巷14

建造年代: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

保护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017号)

使用现状: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

 

     明清时期,苏州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经济繁荣昌盛,致使苏州成为商贾辐辏之地。作为商贸组织的会馆和公所,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被誉为“金阊门”的阊门地区,更是会馆公所云集之地。仅一条山塘街上,前后出现的会馆就多达十二座。全晋会馆,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

 

图2 北张家巷的全晋会馆

图3 全晋会馆侧花园

 

会馆沿革

 

全晋会馆按建造年代先后和地址,分为老馆和新馆。老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地址在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堍。会馆由山西寓苏的汇票、印账和办货的三帮晋商集资兴建。春秋时期,山西为晋国所在地。至今,山西省简称“晋”。因此,全晋会馆又称为“山西会馆”。但是,全晋会馆又称为“白石会馆”的原因,就鲜为人知了。其中,还有一个“炫富”的小故事。

 

乾隆时期,赫赫有名的晋商财大气粗,堪与富甲一方的徽商比肩。在当时的苏州民间,若论商贸地位,有“北晋(晋商)南徽(徽商)”之说。晋商为了显示其雄厚的财力,在准备建造会馆时,除了选用通常的花岗岩和青石,还看中了名贵的白石。白石又称为“汉白玉”,是变质岩的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白石若无杂质,则颜色洁白如玉。其石质细腻,软硬适中,易于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为上等的建筑雕刻石料。其产地,当时仅在江苏省镇江地区发现有少量分布。在封建社会,白石为朝廷专用建材,封为“汉白玉”,不经过皇帝恩准,地方政府和民间不得随意开采和使用。因此,苏州地区除了天平山的高义坊、文庙大殿的抱鼓石、万寿宫的牌坊石柱,以及忠王府的柱础,其它建筑很少见到白石。全晋会馆的建筑因为使用了不少白石,故民间俗称其为“白石会馆”。

 

朝廷恩赐全晋会馆可以使用白石的原因,未见有关史料记载。财大气粗的晋商用金钱铺路,打通必要的人脉关节,也并非没有可能。会馆使用白石的建筑,为“一坊一桥二杆”。规模恢宏的会馆大门前,矗立一座白石牌坊,制式为冲天云纹柱。牌坊北面,有一条青砖镶嵌的通道。通道临河处,设置一座白石拱桥,端庄秀雅。两根白石旗杆,相映成趣。会馆门口,设置间隔有序的朱色木栅栏。隔山塘河,设置一座砖细照墙。牌坊前的一片广场,俗称“会馆场”。夏天的晚上,附近百姓多在此纳凉。杂耍等江湖戏班,也常常在这里演出。会馆设有门厅、轿厅、大殿、关帝殿等建筑。后花园栽花植木,堆叠假山,挖掘池塘,塘内栽培荷花。其规模,为当时苏州的第一大会馆。可惜,咸丰十年(1860年)一场战乱,全晋会馆殃及池鱼,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兵火。

 

图4 位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堍的全晋会馆老馆

 

图5 戏台及厢房

 

如今,全晋会馆(老馆)尽管已不存,但保留至今的两块碑刻,却弥足珍贵。这两块碑刻,现在已移至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的经济碑廊。《全晋会馆众商捐厘碑》,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凡是当初捐资建馆的晋商,都在碑上刻名留念。依靠商号捐资来募集资金,也是当时建立会馆的惯例。另一块《全晋会馆应垫捐输碑记》,也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时,捐资所得在建馆中仍不够使用。于是,发起者动员晋商再次捐资。根据捐资金额的多少,在碑上依次排列捐资商号的名称和捐资金额。比如,日章号捐银1510两,三立号捐银1080两,迁兴捐银970两。如此公布于碑,不但有利于凝聚乡情乡谊,也便于大家对募集的资金进行监督,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

 

光绪五年(1879年),在众多晋商的要求下,全晋会馆(新馆)择址平江路中张家巷,易地重建。因为资金等原因,这次重建的各个馆舍,断断续续历时三十年,直至民国初才大功告成。其规模,除了没有使用白石,其它方面并不亚于老馆。新会馆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正路,依次排列头门、戏楼和正殿等。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曾经担任会馆的名誉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晋会馆停止活动。从1958年至1984年,会馆先后被绸缎厂、染坊、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使用。机械局职工大学也一度在此办学。东路和西路北侧散为民居,有三十多户人家。19761月,工厂失火,大殿不幸被烧毁。年久失修的古戏台险象环生,濒临倒塌。曾经的全晋会馆,令人扼腕叹息。

 

1982年,经文物局调查鉴定,全晋会馆由市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决定拨款,修复珍贵的全晋会馆。建筑设计院经现场查勘,精心绘制了《全晋会馆总平面图》、《全晋会馆鸟瞰示意图》。市文管会派人并动员居民,查寻散落在会馆附近的原有建筑构件,从而为原汁原味修复会馆提供第一手素材。不到一年,占用会馆的单位和居民顺利搬迁。1983年开始动工维修:中路和西路建筑全面大修,从它处移建完整的正殿,重建花木错落的庭院。整个修复工程,共耗资120万元人民币。

 

全晋会馆现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格局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正路,从前至后,依次排列为门厅、戏楼、正殿等建筑。西路为门房、桂花厅(鸳鸯厅)、花园、楠木厅等。万寿庵原为在苏晋商灵柩停放之处,现在已散为民居。东路共四进,依次为门房、厅堂和前后两进楼厅。楼厅之间以厢房贯通。这里的馆舍,主要供短期来苏联系业务的晋商寄宿和存货。如今,东路四进建筑仍然散为民居。

 

198610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修复后的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的载体,正式对广大中外游客开放。20065月,全晋会馆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会馆挂牌为“中国昆曲博物馆”。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晋会馆,已成为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图6 门厅

 

中路门厅

 

修复后的门厅,宏伟轩敞。屋檐为单檐歇山顶,塑高规格的龙吻脊,中间额“国泰民安”四字。门前围以铁栏杆,一对石狮左右侍立。两侧水磨砖贴面八字型照墙(蝴蝶墙)上,雕刻团龙图案,环以缠枝纹,左右相映成趣。墙基承青石须弥座,雕刻“鹤鹿同春”、“狮子滚绣球”图案。东墙瓦脊上,塑有“刘海戏金蟾”,讨“步步钓金钱”口彩。西墙瓦脊上,塑“和合二仙”,取“和气生财”之意。墙檐抛枋上的四幅砖雕戏文故事分别为:《白娘娘昆仑盗仙草》、《崔莺莺月下焚夜香》、《唐玄装西天取佛经》、《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前二折戏,取义“情”;后二折戏,取义“义”,表明了会馆经商的宗旨。

 

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架,脊柱中间配置东、中、西三座将军门,六扇黑漆大门,平时只开明间的中门。中门两侧安置两座圆形青石质抱鼓石。石上深浮雕传统的“三狮戏绣球”图案,栩栩如生。这些龙狮构件,充分展示了晋商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六扇大门将门厅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海棠轩”,轩廊桁椽呈花瓣状;后为“鹤颈轩”,轩廊桁椽呈弓弧形。南北轩廊顶端的八朵彩色斗拱,雕刻“凤穿牡丹”,气势不凡,显示出华丽和富贵。海棠轩廊枋上饰以双排木雕金色蝙蝠,枋下饰以朱红金线纹垫拱板,连接三幅宫式万字挂落,中央镶嵌三盆万年青。这些木雕构件,寓意“福、禄、寿”,讨吉利口彩。在门厅的额枋上,还饰有两排十八幅贴金戏文木雕。一排雕刻《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等九折“三国”文戏;另一排雕刻《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护幼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古城兄弟会》等九折“三国”武戏。

 

进入门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方形吹鼓楼。这是一种罕见的封建礼仪建筑。楼为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山墙面朝外,似双阙耸立,与门厅戗角相交,呈错落之势。每逢会馆举行庆典之日,两侧吹鼓楼各有六名乐手,手持各种乐器,端坐在朱栏轩窗之内,在纱幔之中演奏。悠扬的丝竹之声,嘹亮的鼓乐之音,恭迎嘉宾的到来。

 

 

图7全晋会馆古戏台

 

路古典戏台

 

戏台是全晋会馆建筑群中的经典。每逢皇帝诞辰之期、国家大庆之日,会馆都要举行隆重庆典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半,都要鸣钟击鼓,用整牛、整猪、整羊“三牲”举行祭祀仪式。庆典或祭祀后,还有盛大的演戏酬神活动。每当经商者生意兴隆财源丰厚时,也要举办庆贺娱乐活动。古典戏台,就是当时的举办场地。

 

坐北朝南的戏台两层,底层为仪门和东西两侧庑廊。楼层由“伸出式”的戏台、横列五开间的后台,以及左右各纵联五间的厢楼组合而成,整个布局,平面呈“凹”字形。仪门中间设石库门。南墙砖细贴面,上面设置木格半窗,红灯笼高悬。入内,金砖铺地。中间,一座昆曲曲圣魏良辅根雕立像,浑然天成。背景为事迹介绍。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又名昆剧、昆山腔。元末明初,南戏经昆山人顾坚的改进,逐渐形成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艺术家又对昆山腔进行革新,形成号称”水磨腔“的昆山腔体系。后来,剧作家梁辰鱼又将昆山腔应用于传奇形式,写出了《浣纱记》后,昆曲才真正成为戏曲剧种。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昆曲的经典剧目。仪门两侧墙壁上,悬挂木雕昆曲戏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等。仪门北面两侧设砖细门宕,西额“迎仙乐”,东额“集贤宾”。从两侧门宕可通往戏台。

 

戏台面阔6.55米,进深6.24米,高2.7米,脊高约10米。三面围以“吴王靠”,面积约36平方米。歇山式的台顶,覆盖黑色筒瓦,龙吻脊,飞檐翘角。檐口额枋饰浮雕,上有双凤对翔、二龙戏珠。金狮倒垂台柱,蝙蝠静伏裙壁;牡丹怒放,彩凤翩飞。拾级登台,可见台顶红底镶黑的鸡笼形藻井。藻井直径约3米,深2米,由630个木雕构件榫卯组成旋转状放射纹饰。具体为:18324只黑色浅雕蝙蝠,18306朵金色圆雕云朵。它们盘旋而上,汇聚在顶端中央的铜镜上。如此独特的造型结构,与四方形的戏台上下对照呼应,构成天圆地方、天动地静、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意境。更奇妙的是:当台上发出的声音聚拢在藻井中时,会反弹折射到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1986年秋天,日本艺术学部剧场史专家松原刚教授访问中国时,特意前来苏州,参观考察全晋会馆古戏台,对古戏台给予高度评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也曾在此观戏。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戏台,是苏州现存古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

 

戏台的后部,是专供演员化妆和候场的后台。两侧与之直角连接的,是长达21米的包厢式观剧庑廊,又称耳楼或厢楼。庑廊东西各一条,上下各两层。上层设女宾席,为晋商女眷观戏专座。如今,庑廊内设置观戏的状元桌和椅子。壁间布置有关昆曲的资料图片。此外,由两侧庑廊和戏台围合成的一方空地,也可作为露天场地观戏。

 

图8两侧与戏台直角连接的,是长达21米的包厢式观剧庑廊

 

 

图9 中路的关公殿

 

图10 小型木构戏台

 

中路大殿

 

与戏台南北相望的,是巍峨的大殿。会馆的大殿原为关公殿,筒瓦悬山顶,面阔五间。关公即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云长(关羽),死后被尊为“武圣”。关羽是山西人,因此为晋商供奉。殿内设关公神像。神像前设朱红色长方形供桌,平时以瓷制水果为供品。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关公诞辰,以及五月十三忌日,均邀请堂名班演戏酬神。1976年,使用单位不慎失火,关公殿被烧毁。现存大殿,系1986年从谢衙前残存的灵鹫寺内,迁移原汁原味的梁架构件而重建。轩敞高爽的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龙吻脊,中间塑团龙造型。殿前的花岗岩石板露台,高出地面约1米。露台正对戏台,也是观戏的合适场地。大殿修复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都来此参观。贝聿铭特请陈从周代笔题词:“三十余年前游兹馆,今见重新,老眼为之一明,可喜可颂。”

 

   如今,大殿已辟为小型昆曲戏厅兼陈列室,题额“吴歈萃雅”。推开落地长窗,但见金砖铺地。朝南坐北,一座小型木构戏台典雅秀丽。戏台上方,题额“含英咀华”。两侧一副对联:“盛世奏元音天下乐;兰苑飘幽香满庭芳”。绘有兰花图的屏风,将戏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侧开“出将”和“入相”门宕。戏台上方,也有一眼鸡笼型藻井。尽管规模不大,但也精致玲珑,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每逢周日下午,这里举行昆曲专场曲会,演出脍炙人口的折子戏。戏厅两侧山墙旁,各摆放一排落地玻璃橱。橱内陈列精美的剧装。这些戏衣,都是根据剧目设计定做的,款式各不相同。其中,有著名的《牡丹亭》、《浣纱记》、《长生殿》等剧目的剧装。架子上陈列的十八般兵器,都是演戏的道具。

 

图11 吴王靠和鸡笼形藻井藻井

 

图12 戏台檐口额枋

 

图13 一座硬山式小轩,题额“魏梁遗韵”

 

图14 戏台出入口

 

 

图15 临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题“嚼曲”

 

   西路厅堂

   西路为会馆的偏路,从南至北,共有四座建筑和三座庭院。最南面为一座小型门房,相当于传达室,现在空关。门房北面,有一座幽雅的庭院,铺地为人字形小青砖。院内种植金桂、银桂、芭蕉等花木,点缀湖石小品。每当仲秋,满园飘香沁人心脾。

 

    庭院北面,是一硬山式厅堂。因其紧邻庭院的桂树,俗称桂花厅。其实,这是一座精美的鸳鸯厅。厅内分隔为前后风格不同、面积不等的两部分。前厅的梁架为圆作梁,后厅的梁架为扁作梁。梁架上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修复后,这里曾经辟为清式茶园书场,各地评弹名家在此演出优秀评弹剧目。如今,这里辟为“马得昆曲戏画艺术馆”。馆内布置一堂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精美的落地屏上,雕刻“梅兰竹菊”四雅。马得是现代著名的国画家,以擅长昆曲戏文画著称。栩栩如生的昆曲戏文故事,表现形式有单幅的国画,也有集锦的连环画,令人大开眼界。鸳鸯厅的西面,别有一区。一座硬山式小轩,题额“魏梁遗韵”。魏,指魏良辅;梁,指梁辰鱼。两人都是昆曲的开山鼻祖。小轩前有一片庭院,栽植翠竹、广玉兰等花木。

 

    鸳鸯厅北,又有一座花园,规模较前面为大。园内卵石铺地,点缀湖石花坛。芭蕉、石榴、红枫等花木争奇斗艳。一泓碧波,围以嶙峋湖石。池中金鱼嘻游觅食。临池的树上,悬挂一只鸟笼,画眉在笼内放歌,婉转动听恰似天籁之音。沿墙蜿蜒一条曲廊。曲廊中间,临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题“嚼曲”。倚栏赏景,别有一番风情。

 

花园北面,是一座以楠木为梁柱的大厅,名“楠木厅”。大厅塑云纹脊,题额“与古人交”。规模恢宏的楠木厅,中间正门配置18扇落地长窗,两侧半墙上,各设4扇半窗。东西山墙的砖细门宕上,西面题“幽曲”,东面题“雅音”。楠木厅现在布置为“昆曲文物史料展”。一座精美的堂名担,富丽堂皇,犹如一座袖珍流动戏台,为昔日戏班子走江湖使用,弥足珍贵。此外,还陈列琴砖、画像砖等珍贵文物。墙上图文并茂,介绍历代昆曲名伶。如:“活娄阿鼠”王传淞、“活吕布”周传瑛、“昆曲麒麟童”郑传鉴。

 

著名的翼宿星君庙模型,美轮美奂。该庙又名翼宿神祠、老郞神庙,为昆曲艺人的行会组织所在地。庙内祀奉神像为唐明皇李隆基、宫廷乐师李龟年。翼宿星君庙原来在镇抚司前16号,现在已不存。珍贵的全福班账册,可以从中了解昔日戏班的经营状况。檀板、折扇、曲笛、双面鼓等昆曲演出道具,一应俱全。这里,还保存和收藏了全国最多的昆曲抄本、刻本和珍贵脚本。其中,有昆曲大师俞粟庐的曲谱、《浣纱记》手抄本、《十五贯》曲谱等。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其历史传承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全晋会馆,集晋商在苏历史和中国昆曲博物馆于一体,寓教于乐,是平江历史街区一处值得游览的人文景点。

 

作者:何大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

 

来自》景原》学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