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个月以来,头胃一直疼痛不止,频繁的呕吐,胃中糟杂。某院诊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神经性头痛。住院治疗1个多月无明显效果,又请某医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加减治疗3个多月,服药达100余剂,但仍始终不效,邀余诊治。处以旋复代赭汤加减治之,4剂之后,寸效不见。细审其证,除头痛、胃痛、呕吐等证外,并见足冷如冰,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反复思考:此正厥阴呕吐之吴茱萸汤证也。治宜温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10克 人参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2个 服药一剂后,头痛、呕吐、胃脘疼痛等竟大部消失,继服上药两剂,诸证消失而愈。 某医惊叹曰:经方之效果,果然如神也。 2.消渴,麻木疼痛,频繁呕吐 高××,男,25岁。 糖尿病2年多,近2个多月来,突然恶心呕吐不止,心烦心悸,疲乏无力,视物昏花,手足灼痛、麻木。某院诊为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末稍神经炎、眼底出血。住院治疗2个多月无明显效果。细审其所用之药,除一般的西药外,还有胰岛素、中药养阴生津之剂。细察其证,消瘦乏力,频繁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目视昏花,手足麻木,下肢灼热疼痛难于入睡,心烦心悸,胃脘满胀,疼痛拒按,口苦口干,口粘不爽,舌苔黄白而腻,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湿浊不化,寒实停积,为拟舒肝和胃,燥湿化浊,温中导滞。柴平汤加减。处方: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0克 干姜4克甘草6克 大枣5个苍术15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肉桂10克大黄3克 服药2剂后,呕吐大减,心烦心悸,胃脘疼痛,手足麻木,下肢灼热疼痛,头晕头痛均减。继服6剂后,呕吐消失,其它诸证亦消退大半。继续服药6剂,下肢灼痛、胃脘疼痛基本消失,他证亦大部消退。 某医问:为什么糖尿病还用大枣?为什么用大枣后血糖、尿糖改善,酮体消失?为什么用降糖的中药不但症状不减,反见加剧?为什么一般所讲的禁忌药临床用之之后本病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反见改善?答曰:中医有一句常用语,叫有是证,用是药。本病从现证来看是一个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浊不化、寒实停滞混合在一起的复杂疾病,脾虚者必用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补脾;肝郁者,当用小柴胡汤舒肝;湿浊阻滞者,当用平胃散燥湿和胃;寒积不化者,当用肉桂、干姜、大黄。所以全方既有舒肝,和胃、燥湿,又有健脾、导滞之品。至于为什么用大枣而血糖、尿糖、酮体反好转,养阴药反加剧,这恐怕与积、郁、虚、寒有关,临床中应再进一步进行研究。 5.闻异味则恶心或思想不愉快时恶心 沈××,男,成。 3年多来,每闻异味,或思想不愉时则恶心,口微干,别无所苦,经多个医院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虽反复采用中、西药物进行治疗,然迄今仍无效果,细审其证,病发于思想不愉快而又闻异味之后,其它无明显所苦,舌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诊为虚脾木郁,湿郁不化,治以小剂调理肝胃之法,苏神煎加减。处方: 苏叶6克 神曲10克 泡水代茶,连服6剂而愈。 (二)呃逆 1.呃逆数年不止,久治不愈 郑××,女,成。 呃逆昼夜难止3年多,医诊膈肌痉挛,曾在数个医院反复住院治疗,除西药外,仅仅服用中药丁香柿蒂辈即达400余剂,然多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呃逆连续不止,声音较高,逆气上冲,尚有胸腹满胀,口淡乏味,有时夜间睡着后,仍有断续的呃迸声音外,舌苔薄白,脉沉弦缓。综合脉证,反复考虑,缓脉者,脾虚之脉也;沉弦者,肝气郁结之脉也,脾虚肝郁,逆气上冲。治宜健脾益气,舒肝降逆。五磨饮子加减。处方: 人参10克 乌药10克 摈榔10克 沉香10克 陈皮10克 服药3剂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夜间睡眠过程中没有再出现呃逆,白天有时2、3个小时才呃逆1次,而且往往仅呃6、7个即自然停止。继续3剂后,呃逆竟然停止而愈。 某医问,既然本病是由脾虚肝郁所引起,那么为什么前用丁香柿蒂的温中健脾,旋复代赭之舒肝降逆无效,而用五磨饮子之舒肝健脾反效也?答曰:丁香柿蒂汤者温胃健脾降逆而无舒肝之功,旋复代赭汤降逆之功较盛而补脾之功不足,且无舒肝之药。肝郁者,不去舒肝而但予降逆则郁者更郁,肝郁必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必呃逆不止,故用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难收全功也。五磨饮子既有人参、陈皮之健脾,又有沉香、乌药、槟榔之理气降逆,故其效如神也。此外,从中药学的观点看,凡降逆之品,大多会使郁气难伸,而沉香、乌药、槟榔则不同,其虽理气,亦能降气,故气郁较甚而逆气上冲者多用之。 2.中风昏迷,呃逆不止 全××,男,69岁。 20多天前,突然发现昏迷,偏瘫,急住某院,诊为脑血栓形成,经用西药和中药安宫牛黄丸10丸治疗20天,昏迷、偏瘫非但不见改善,反而在6天前又出现昼夜呃逆不止,其声颇为高亢,饮食发呛,有时一鼻饲饮,食即从口中呛咳而出。为此又请某医以旋复代赭汤加减治之,服药5剂后,呃逆,饮食发呛之状不见改善。细审其证,神志似明似昧,家属反复呼叫时似有反应,但既不睁眼,亦不哼声。时有痰阻喉中的漉漉声,有时呛咳,并连续不断的呃逆,呃声较高,向其口中滴入少量饮水即刻呛咳数声,并将饮水喷出。二便不知,右侧上下肢偏瘫,舌、面亦偏歪,舌质红,舌苔黄稍腻,脉弦大而滑。综合脉证,诊为气阴大衰为本,痰热阻滞,肝胃气逆为标,治宜拟补气养阴以培本,化痰清热。舒肝降逆以治标。《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处方: 竹茹15克 陈皮10克 人参10克 甘草6克 半夏12克麦冬10克黄芩10克 服药2剂后,呃逆的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呃逆由连续20次不止,减为每呃3、4声即停顿20分钟左右,有时甚至1个多小时不呃1声。继服8剂后,呃逆停止,神志亦较前略清,有时在家属连续呼叫下,从喉中有哼声发出,当反复令其吐舌时,舌有微微移动之象,继跟上方20剂后,神志转清。 (三)泄泻 1.胁痛,腹痛,泄泻并见,久治不效 和××,男,成。 腹痛泄泻,时轻时重5、6年,前后在4个医院住院治疗5次,共约3年多。经过肠镜、化验、下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后,诊断为过敏性肠炎。中、西药、理疗等法治疗后一直不见好转。细审其证,腹痛尤甚于左胁下,有时痛彻脐腹左侧,疼痛的同时又即刻出现腹鸣泄泻,腹泻之后立刻腹痛,胁痛减轻,并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在生气之后最容易出现。最近因思想不痛快,胁痛、腹痛、泄泻尤为严重,每日腹痛泄泻少则3次,多则5~6次,此外,还经常感到头晕头痛,心悸心烦,食欲不振,口干口淡。舌苔白,脉沉弦细。综合脉证,诊为肝郁血虚,木郁犯土,脾虚不运。治拟舒肝养血,健脾止泻。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甘草10克 干姜3克 薄荷3克 服药2剂后,不但腹痛、泄泻大减,由1日5~6次减,为1~2次,而且头晕头痛,心烦心悸等证亦减。继服7剂,腹痛、泄泻消失,他证亦大部消失。 某医问:前用健脾温中治之不愈者何也?答曰:因为本病有脾胃虚寒故用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治之,然此病前用健脾温中治之不愈者何也?此乃肝郁在前,脾虚在后,肝郁为本,脾虚为标,故治脾不愈而治肝助脾才愈也,又问,肝木克脾土的泄泻,为什么不用痛泄要方,而用逍遥散?答曰:脉沉弦细者,乃血虚为本,肝郁为标,血虚肝郁之证宜用逍遥散而不宜用痛泄要方,因痛泄要方补血之力较差耳。 2.食后即泄,头晕乏力数年不愈 高××,女,62。 食后即泻,1日3~4次,已四五年。医诊过敏性肠炎,经用中药健脾止泻和西药长期治疗—直不效。细审其证,除食后即泄外,并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弦细缓,综合脉证,反复思考:诊为脾虚木乘,治拟健脾舒肝。逍遥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10克 陈皮10克半夏10克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干姜3克 服药4剂后,大便次数减为2次,而且便量较前减少。继服上药20剂,大便转为正常。 某医问:食后泄泻一般均诊为脾虚,而本证为什么诊为脾虚木乘之证呢?答曰:本证脉细缓中兼有微弦,弦者肝脉也,故诊为脾虚木乘,又证亦有肝病之头晕等,故诊为脾虚木乘。由此二点,故确诊为脾虚木乘之证。又问:老师常用痛泄要方。逍遥散治脾虚木乘之泄泻,而此独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当归、白芍,其区别何在?答曰:逍遥散、痛泄要方所治之泄泻是肝郁为主,脾虚为次的泄泻;六君子加柴胡、当归、白芍所治之泄泻是脾虚为主,肝郁为次,即所谓逍遥散、痛泻要方所治的证候,肝郁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六君子汤加味方所治的证候,脾虚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腹痛 1.脐腹一侧一点疼痛 程××、男、成。 3年多来,脐腹左侧1片疼痛,时轻时重,持续不断,曾在某院反复住院前后达1年之久,一直没有确诊。除西药外,仅仅服用中药即达400余剂,但一直末见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脐腹左侧约2×3厘米大的一片疼痛外,其他无任何痛苦,舌苔薄白,脉弦细。细察其所用中药,大致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活血止痛等法。综合脉证,反复思考:脐腹左侧乃胃经所络之部位也,弦细之脉者,肝郁血虚之脉也,两者相合,乃肝郁克脾胃之证耳。因拟舒肝助脾为法。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0克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甘草10克 干姜3克 生姜3片薄荷3克 服药两剂之后,腹痛竟减五六,继服六剂,腹痛消失而愈。 某医问:辨证论治时无证可辨时应如何辨证?答曰:《说文解字》说:证者,告也。《增韵》曰:候也,质也。即是说中医所谓的证不仅仅指的是如后世人所说的自觉症状,而且指的是疾病的所有表现,如声色、形态、脉象等等。本病的症状虽然不多,但有脉、证二者,两者相参,知其为肝郁克胃土,故以逍遥散舒肝健脾而愈。 2.脐腹,胃脘俱痛,呕吐泄泻 似××,女,成。 7、8年来,胃脘、脐腹时痛时止,痛则呕吐泄泻,每次发作时—用药物治疗即很快好转,但没有几天又重复发作,特别是近1年多以来,发作的次数日渐增多,几乎是每周必发1次,每次发作,少者2天,多者3天,很少有4天不愈者。从前发作的时候或用中药,或用西药,都很快即愈,最近两周来,每次发作时,均因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应用任何药物,但经过三天后也都泄泻呕吐停止而愈。细审其证,除以上所述者外,按其胃脘,脐腹有轻度的压痛,偶见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舌苔黄白而腻,脉弦紧而涩。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拟用舒肝和胃,温中导滞,柴平汤加味。处方: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甘草10克 干姜6克苍术15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大黄3克 服药3剂后,胃脘、脐腹疼痛均减,食欲增加。其后改为每周2剂,共服12剂,经追访1年,以上症状均未发作。 某医问:本病痼积久病,老师不用重剂治疗而反愈者何也?答曰: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名文《用药如用兵论》,当论到正虚邪实之证时,有这样一段名言: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就是说正虚邪实之证,必须采用攻邪之法治疗时,要以和平之药治之为主,攻邪之法为辅,绝不可穷民力,伤正气。此所以采用1周2剂之法治疗,即攻邪不可太过,以免伤正之意。 (五)胃痛 1.胃脘胀痛,灼热 葛××,男,成。 胃皖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住院治疗1年多不效。细审其证,除胃脘两痛,烦热糟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外,并见头晕头痛,心烦失眠,面色晃白,口燥咽干,消瘦,(1年之中即由130斤降至75斤),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紧而重按无力。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脾湿不化为标。为拟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标。加味一贯煎加减。处方: 党参30克 麦冬12克 生地3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青皮10克 陈皮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柴胡10克 薄荷3克 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之后,胃脘胀痛,烧心槽杂,心烦心悸,头晕头眠等证均减。继服24剂后,诸证消失而愈。 2.手术后胃脘胀痛,食欲不振 陕××,男,成。 溃疡病数年,外科手术之后,胃脘部剧烈疼痛的现象已经消失,但术后一直隐隐作痛,腹满腹张,食欲不振,恶心不止,体重较术前明显下降,仅仅术后4个多月,体重即由术前的120斤降至70斤,精神日渐衰减。细审其证,除以上所述者外,并见面色萎黄,消瘦乏神,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胃脘胀痛,按之更甚,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寒积不化,为拟舒肝和胃,温中导滞,柴平汤加减。处方: 柴胡10克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枣5个苍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大黄3克 服药3剂后,胃脘满痛、食欲不振、心烦易怒等证好转,食欲明显改善,大便正常。继按上方服用30剂,以上诸证基本消失,前后治疗40天,除症状消失外,体重增至100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