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最容易脾虚

 闲之寻味 2013-01-07

 如果十个人去看中医 ,估计得有五个人拿回“脾虚”的诊断,粗看以为是庸医的敷衍,其实是事实!

  中医说的“脾”,不是横在腹中的那个可以切除的实体脾脏,而是涉及到了消化,呼吸,免疫,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总称。中医之脾,就像是养育了万物的土地,一片贫瘠土地上的生命肯定缺乏生机,一个脾虚的人自然也是病弱的,早衰的。脾之于人,如土之于民。

脾虚之所以常见,和它的两个致虚因素有关:一个是劳倦 ,一个是忧思,这两点又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生存环境与民族性有关。

中国人是心思细密的农耕民族,几千年都靠“土里刨食”,其间颠簸流离,民不聊生是常有的事,这种艰难的生存过程,对身体的劳损和对精神的煎熬其实都在伤脾。中医之脾,于是就成了中国人身体的一个薄弱环节,而这也是中医对其分外强调,分外呵护的理由之一。

 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丸”的名医李东垣,早在金元时期就写出了中医经典《脾胃论》,这本实用价值远在《内经》之上的古籍,全书都在强调“脾气一虚,百病从生”。

 因此,中国文字对羸弱病态的形容,对生机不足的描述,其实都是脾虚之态,诸如“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脾主肌肉,病色为黄,肌肉的无力和肤色的萎黄,都是脾虚之像。这种无力可以延展到各个器官,因此,疲劳,虚胖或瘦削,便秘或便溏,甚至包括心脑的供血不足,疾病的慢性迁延,女人面容的不紧致,平胸垂臀……归根结底都是脾在各个脏腑行使功能时的无力、不足所致,而最能昭示女人老之将至的“黄脸婆”,更是脾虚病色的显露。 

脾虚人要注意的三件事

 

 有什么办法可以补脾?

首先,不要过食寒凉油腻。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进到体内,首先要被升温到36度左右,消化食物的生物酶才能起效,为此,身体就要尽快将能量用在预热上,这是一种耗能过程,消耗的就是脾气。油腻的食物消化起来成本很高,辛苦的也是脾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医生总提示要吃好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汤,很少让病人喝碗肉汤的,就是为了节约脾气。

其次,不要过劳也不要过逸。脾主肌肉,中国人脾虚和一直以来靠体力谋生有很大关系,体力消耗过大就是消耗脾气。但是,现在的人又运动过少了,所谓“久坐伤肉”,伤的就是脾,肌肉总不运动,就等于脾的功能也被抑制了,所以才有越呆越虚的感觉,很多病人只要一卧床,感染等问题就来了,甚至一病不起,这就和肌肉不运动导致脾虚有关系,脾虚之后,免疫力就要全面下降。包括现在人的便秘,也是因为不运动导致肠道肌肉无力,和大便不成形一样,都是脾虚。

第三,胡萝卜,南瓜,小米,红枣都可以补脾。首先,这些食物消化起来很“节能”,而且性质偏温,可以呵护脾气。如果脾虚严重,还经常泻肚,面黄肌瘦的,可以把小米炒黄了之后再熬粥,加点南瓜,这样的小米粥更能健脾。在中药里,炒麦芽,炒谷芽都是健脾的药物,炒过的小米也有类似效果。有的老胃病的病人,长年吃烤馒头片,逐渐的把胃病吃好了,也是因为炒过的小麦性质更温和,能更好健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