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出土地点是如何发现的

 无名小兵 2013-01-07
 
甲骨出土地点是如何发现的

甲骨出土地点是如何发现的


                  1929年春,安阳殷墟第二次发掘(小屯)出土器物初步分类情形,

                  此次发掘发现了闻名于世的大龟四版。蹲在地上工作者为李济

  7年3月,一直延续至6月。此时,整个华北已是战云密布,日本人磨刀霍霍,即将血溅中原、饮马长江。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大战,为防不测,殷墟发掘不得不于这年6月19日匆匆结束---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最后一次发掘,也是国民党政权属下的考古者在殷墟的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发掘。当发掘人员于匆忙中将出土器物整理装箱,风尘仆仆地押运到南京钦天山北极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厦时,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第三次发掘时出土的著名的大龟四版,围绕着这一版乌龟壳,产生了许多爱恨情仇。   自此,史语所全体人员开始了战时流亡生活,先长沙,后昆明,再迁往四川南溪李庄。抗战胜利后,史语所重返南京大本营,但喘息未定,内战又起,1948年底,史语所随败退的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这是中央研究院属下13个研究所中唯一一个较完整迁台的大所,主要骨干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劳干、石璋如等均随之迁台。当年殷墟出土的数十万片带字甲骨和大批器物,成为流亡孤岛的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且说自甲骨文被认识和释读之后,随着史语所科学发掘的进展和有字甲骨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对其研究的兴趣大增,渐渐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这门学问若以王懿荣为起点,直至20世纪结束,其名声最显赫、贡献最大者乃是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所说的“甲骨四堂”,即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四位甲骨学家。   这四人中,当年殷墟发掘的总主持、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对罗、郭二人颇为不满。据史语所研究员屈万里说,在抗战流亡四川南溪李庄的时候,傅斯年每 1912年2月,著名古器物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按照世间流传和自己调查的线索,委托他的弟弟罗振常到河南安阳访求甲骨。罗振常不负所望,在安阳小屯逗留五十余日,不仅弄清了甲骨出土地的准确位置,而且搜求甲骨多达1.2万片,动用火车分两次运往北京。

  罗振玉通过对这批甲骨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中得到启示,认为安阳小屯之地就是《史记》记载中商朝“武乙之都”。后来罗振玉在其所著《殷墟书契考释》自序中,确定了小屯为“洹水故墟,旧称嬗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的晚商武乙、文丁、帝乙三王时的都城。这个考释,无论是当时还是之后,均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1928年,傅斯年派34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殷墟进行调查,并主持首次科学考古发掘。至1937年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共进行了九年十五次发掘,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另有大量头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器物出土。其发掘规模之大,牵涉人员之多,收获之丰,前所未有,世之罕见。

  这一创世纪的伟大成就,正如后来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所言:“在规模上与重要性上只有周口店的研究可以与之相比,但殷墟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性是无匹的。”

  最后一次殷墟发掘始于1937年3月,一直延续至6月。此时,整个华北已是战云密布,日本人磨刀霍霍,即将血溅中原、饮马长江。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大战,为防不测,殷墟发掘不得不于这年6月19日匆匆结束---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最后一次发掘,也是国民党政权属下的考古者在殷墟的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发掘。当发掘人员于匆忙中将出土器物整理装箱,风尘仆仆地押运到南京钦天山北极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厦时,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甲骨出土地点是如何发现的
                  第三次发掘时出土的著名的大龟四版,围绕着这一版乌龟壳,产生了许多爱恨情仇。

  自此,史语所全体人员开始了战时流亡生活,先长沙,后昆明,再迁往四川南溪李庄。抗战胜利后,史语所重返南京大本营,但喘息未定,内战又起,1948年底,史语所随败退的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这是中央研究院属下13个研究所中唯一一个较完整迁台的大所,主要骨干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劳干、石璋如等均随之迁台。当年殷墟出土的数十万片带字甲骨和大批器物,成为流亡孤岛的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且说自甲骨文被认识和释读之后,随着史语所科学发掘的进展和有字甲骨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对其研究的兴趣大增,渐渐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这门学问若以王懿荣为起点,直至20世纪结束,其名声最显赫、贡献最大者乃是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所说的“甲骨四堂”,即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四位甲骨学家。

  这四人中,当年殷墟发掘的总主持、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对罗、郭二人颇为不满。据史语所研究员屈万里说,在抗战流亡四川南溪李庄的时候,傅斯年每提到罗振玉,总是咬牙切齿,以“罗振玉老贼”相呼,其缘由是“因为他不满罗振玉后来保溥仪搞出‘满洲国’那一套事情,对于罗的学术地位他并不完全加以否定。他所以骂罗振玉,也许因为罗在节操上很不够,很使他看不起,正好像他不满意他的祖先傅以渐一样”。

  清王朝倒台后,罗振玉作为逊帝溥仪的“宠臣”,曾追随溥仪跑到满州搞了一个“满州国”,并堕落成日本的傀儡汉奸。而傅斯年的高祖傅以渐乃满清入关后第一位状元,历任顺治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掌宰相职。傅斯年认为在明朝崩亡之际,作为读书人的傅以渐应舍身保国,也就是要奉明王朝为正朔,与朱家王朝共存亡,不应屈服于满清夷族并任新朝官职,傅以渐的所作所为,乃傅氏家族与天下读书人的大耻辱。

  正是置于这样一种观点,傅斯年在人前从不谈他的高祖傅以渐,后来他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追随蒋政权流亡台湾并发誓“归骨于田横之岛”,皆与这一思想态势有关。傅对罗的态度缘由如此(文,岳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